平心靜氣——“布衣文叢”序
把這樣一些看似彼此沒有多大關聯的文章放在一起,編成一套書,有什麽意義?意義還是有的。這些文章雖然散散漫漫,但有一種內在聯係貫通的東西,那就是都是談人生的,對人生的態度和感受。或多或少,都有一點人道主義的精神。
宋儒提出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種不通人情,悖乎人性的酷論,因此為後世所詬病,但宋儒亦有可取的一麵。我很欣賞這樣的境界: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用一種超功利的眼睛看世界,則凡事皆悠然,而看此世界的人也就得到一種愉快,物我同春,了無粘滯,其精要處乃在一“靜”字。道家重“習靜”,“山中習靜朝觀槿”,能靜,則雖隻活一早上的槿花,亦有無窮生意矣。“與人同”,尤其說得好,善與人樂,匪止獨樂,隻真得佳興。
宋人又有詩:
頓覺眼前生意滿,
須知世上苦人多。
這說得更為明白。“生意滿”即“四時佳興”,“苦人多”說出對眾生的悲憫關懷,此藹然能仁者之心也。
這樣的對生活的態度是多情的,美的。
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過於家鄉、父母和童年。離開家鄉很遠了,但家鄉的蟪蛄之聲尚猶在耳。“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故鄉總是忘不了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是一種東方式的思想,西方人是不大重視的,但是這種思想是好的。“瓶花妥帖爐香穩,覓我童心四十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到上了歲數了,最可貴的是能保持新鮮活潑的、碧綠的童心。此書所收的文章,寫家鄉、父母、童年的比較多,這是很自然的。
人生多苦難。中國人、中國的知識分子生經憂患,接連不斷的運動,真是把人“整慘了”。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卻能把一切都忍受下來,在說起挨整的經過時並不是捶胸頓足,涕泗橫流,倒常用一種調侃詼諧的態度對待之,說得挺“逗”,好像這是什麽有趣的事。這種幽默出自於痛苦。唯痛苦乃能產生真幽默。唯有幽默,才能對萬事平心靜氣。平心靜氣,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缺點,也是優點。
現在處在市場經濟時期,像一般資本主義初期積累時期一樣,不免會物欲橫流,心情浮躁,重利輕義,道德倫理會遭到一場大破壞。在這樣的時候,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委托鄧九平同誌主編這套“布衣文叢”,有何意義,對青年讀者會產生什麽影響?影響是有的,喚醒青年的良知,使他們用一種更純真,更美的態度對待生活。“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青年人幹涸的心裏灑一片春雨。
是為序。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