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庭筠《菩薩蠻》是大家讀熟了的一首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自來注溫詞者,都以為“小山”是屏風上的山。我年輕時初讀這首詞就有這樣的印象,且想到揚州的黑漆繪金的屏風,那也確是明明滅滅的。最近讀了一本詞選,還是這樣解釋的。

沈從文先生提出不同看法。他以為“小山”是婦女發髻間插戴的小梳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雲:“唐代婦女喜於發髻上插幾把小小梳子,當成裝飾,講究的用金、銀、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到十來把的(經常有實物出土),所以唐人詩,有‘斜插犀梳雲半吐’語。又元稹《恨妝成》詩有‘滿頭行小梳,當麵施圓靨’,王建《宮詞》有‘歸來別賜一頭梳’語。再溫庭筠詞中有‘小山重疊金明滅’,即對於當時婦女發間金背小梳而詠。”別一處又說:“當時發髻間使用小梳至八件以上的。……這種小小梳子是用金、銀、犀、玉、牙等不同材料作成的,陝洛唐墓常有實物出土。溫庭筠詞:‘小山重疊金明滅。’所形容的,也正是當時婦女頭上金銀牙玉小梳背在頭發間重疊閃爍情形。”

我覺得沈先生的說法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創見。這樣解釋,溫庭筠的這首詞才讀得通。這首《菩薩蠻》通篇所詠,是一個貴族婦女梳妝的情形,怎麽會從屏風上的小山寫起呢?按《菩薩蠻》的章法,這兩句照例是銜接的,從屏風說到頭發,天上一句,地下一句,這一步實在跳得太遠了,真成了上海人所說的“不搭界”。如把“小山”解釋成小梳子,則和後麵的“鬢雲”扣得很緊,順理成章。我希望再有注溫詞者能參考沈先生的意見,改正過來。

沈先生一再強調治文史者要多看文物,互相印證,這樣才不會望文生義,想當然耳。他的意見是值得重視的。

我對文史、文物皆甚無知,隻是把沈先生的文章抄了兩段,無所發明。

一九九〇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