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沙嶺子

我曾在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下放勞動過四個年頭——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

沙嶺子是京包線宣化至張家口之間的一個小站。從北京乘夜車,到沙嶺子,天剛剛亮。從車上下來十多個旅客,四散走開了。空氣是青色的。下車看看,有點淒涼。我以後請假回北京,再返沙嶺子,每次都是乘的這趟車,每次下車,都有淒涼之感。

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小車站。四年中,我看到它無數次了。它總是那樣。四年不見一點變化。照例是塗成淺黃色的牆壁,灰色板瓦蓋頂,冷清清的。

靠站的客車一天隻有幾趟,過境的貨車比較多。往南去的最常見的是大興安嶺下來的紅鬆,其次是牲口,馬、牛,大概來自壩上或內蒙草原。這些牛馬站在敞頂的車廂裏,樣子很溫順。往北去的常有現代化的機器,裝在高大的木箱裏,矗立著。有時有汽車,都是嶄新的。小汽車的車頭爬在前麵小車的後座上,一輛搭著一輛,像一串甲蟲。

運往沙嶺子到站的貨物不多。有時甩下一節車皮,裝的是鐵礦砂。附近有一個鐵廠。鐵礦砂堆在月台上。礦砂運走了,月台被染成了紫紅色;有時卸一車石灰,月台就被染得雪白的。紫顏色、白顏色,被人們的鞋底帶走了,過不幾天,月台又恢複了原先的淺灰的水泥顏色。

從沙嶺子起運的,隻有石頭。東邊有一個采石場——當地叫做“片石山”,每天十一點半鍾放炮崩山。山已經被削去一半了。

農科所原來的房子很好,疏疏朗朗,布置井然。迎麵是一排青磚的辦公室,整整齊齊。辦公室後是一個空場。對麵是種子倉庫,房梁上掛了很多整株的作物良種。更後是食堂,再後是豬舍。東麵是職工宿舍,有兩間大的是單身合同工住的,每間可容三十人。我就在東邊一間的一張木**睡了將近三年,直到摘了右派帽子,結束勞動後,才搬到幹部宿舍裏,和一個姓陳的青年技術員合住一間。種子倉庫西邊有一條土路,略高出於地麵。路之西,有一排矮矮的圓錐形的穀倉,狀如蘑菇,工人們就叫它為“蘑菇倉庫”,是裝牲口飼料玉米豆的。蘑菇倉庫以西,是馬號。更西,是菜園、溫室。農科所的概貌盡於此。此外,所裏還有一片稻田,在沙嶺子堡(鎮)以南;有一片果園,在車站南。

頭兩年參加勞動,紮紮實實的勞動。大部分農活我差不多都幹過。除了一些全所工人一齊出動的集中的突擊性的活,如插秧、鋤地、割稻子之外,我相對固定在果園幹活。幹得最多的是噴波爾多液。硫酸銅加石灰兌水,這就是波爾多液。果園一年不知道要噴多少次波爾多液,這是果樹防病所必需的。梨樹、蘋果要噴,葡萄更是十天八天就得噴一回。果園有一本工作日記似的本本,記錄每天幹的活,翻開到處是“葡萄噴波爾多液”。這日記是由果園組組長填寫的。不知道什麽道理,這裏的幹部工人都把葡萄寫成“”。兩個字一樣,為什麽會讀出兩個字音呢?因為我噴波爾多液噴得細致,到後來這活都交給了我。波爾多液是天藍色的,很漂亮。因為噴波爾多液的次數太多,我的幾件白襯衫都變成淺藍的了。

結束勞動後暫時無法分配工作,我就留在所裏打雜,主要是畫畫。我曾參加過張家口地區農業展覽會的美術工作,在畫布或三合板上用水粉畫白菜、蘿卜、大蔥、大蒜、短角牛、張北馬。布置過一個超聲波展覽館——那年不知怎麽興起了超聲波,很多單位都試驗這東西,好像這是一種增產的魔術。超聲波怎麽表現呢?這東西又看不見。我於是畫了許多動物、植物、水產,農林牧副漁,什麽都有,而在所有的畫麵上一律加了很多同心圓,表示這是超聲波的振幅!我畫過一套頗有學術價值的畫冊:《中國馬鈴薯圖譜》。沽源有個馬鈴薯研究站,集中了全國各地的,各種品種的馬鈴薯。研究站歸沙嶺子農科所領導。領導研究,要出版一套圖譜,繪圖的任務交給了我。在馬鈴薯花盛開的時候,我坐上二餅子牛車到了沽源研究站。每天中蹚著露水到地裏掐一把花,幾枝葉子,拿回辦公室,插在玻璃杯裏,照著畫。我的工作實在是舒服透頂,不開會,不學習,沒人管,自由自在,也沒有指標定額,畫多少算多少。畫起來是不費事的。馬鈴薯的花大小隻有顏色的區別,花形都一樣;葉片也都差不多,有的尖一點,有的圓一點。花和葉子畫完,畫薯塊。一個整個的馬鈴薯,一個剖麵。畫完一種薯塊,我就把它放進牛糞火裏烤熟了,吃掉。這裏的馬鈴薯不下七八十種,每一種我都嚐過。中國吃過那麽多種馬鈴薯的人,大概不多。天冷了,馬鈴薯塊還沒有畫完,有一部分是運到沙嶺子畫的。還是那樣的舒服。一個人一間屋子,升一個爐子,畫一塊,在爐子上烤烤,吃掉。我還畫過一套口蘑圖譜,鋼筆畫。口蘑都是灰白色,不需要著色。

我就這樣在沙嶺子度過了四個年頭。

一九八三年,我應張家口市文聯之邀,去給當地青年作家講過一次課。市文聯的兩個同誌是曾和我同時下放沙嶺子農科所勞動過的,他們為我安排的活動,自然會有一項:到沙嶺子看看。吉普車開到農科所門前,下車看看,可以說是麵目全非。蓋了一座辦公樓,是灰綠色的。我沒有進去,但是覺得在裏麵辦公是不舒服的,不如原先的平房寬敞豁亮。樓上下來一個人,是老王,我們過去天天見。老王見我們很親熱。他模樣未變,但是蒼老了。他說起這些年的人事變化,誰得了癌症;誰受了刺激,變得胡塗了;誰病死了;誰在西邊一棵樹上上了吊死了。說不清是什麽原因。他說起所裏“**”的一些情況,說起我畫的那套馬鈴薯圖譜在“**”中毀了,很可惜。我在的時候,他是大學剛剛畢業,現在大概是室主任了。那時他還沒有結婚,現在女兒已經上大學了。真是“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他原來是個很精神的小夥子,現在說話卻頗有不勝滄桑之感。

老王領我們到後麵去看看。原來的格局已經看不出多少痕跡。種子倉庫沒有了,蘑菇倉庫沒有了。新建了一些紅磚的房屋,橫七豎八。我們走到最後一排,是木匠房。一個木匠在幹活,是小王!我住在工人集體宿舍的時候,小王的床挨著我的床。我在的時候,所裏剛調他去學木匠,現在他已經是四級工,帶兩個徒弟了。小王已經有兩個孩子。他說起他結婚的時候,碗筷還是我給他買的,鎖門的鎖也是我給他買的,這把鎖他現在還在用著。這些,我可一點不記得了。

我們到果園看了看。果園可是大變樣了。原來是很漂亮的,蔥蔥蘢蘢,蓬蓬勃勃。那麽多的梨樹。那麽多的蘋果。尤其是葡萄,一行一行,一架一架,整整齊齊,真是蔚為大觀。葡萄有很多別處少見的名貴品種:白香蕉、柔丁香、秋紫、金鈴、大粒白、白拿破侖、黑罕、巴勒斯坦……現在,全都不見了。果園給我的感覺,是荒涼。我知道果樹老了,需要更新,但何至於砍伐成這樣呢?有一些新種的葡萄,才一人高,掛了不多的果。

遇到一個熟人,在給葡萄澆水。我想不起他的名字了。他原來是豬倌,後來專管“下夜”,即夜間在所內各處巡看。這是個窩窩囊囊的人,好像總沒有睡醒,說話含糊不清,而且他不愛洗臉。他的老婆跟他可大不一樣,身材頎長挺拔,而且出奇的結實,我們背後叫她阿克西尼亞。老婆對他“死不戴見”。有一天,我跟他一同下夜,他走到自己家門口,跟我說:“老汪,你看著點,去鬧渠一棰。”他是柴溝堡人。那裏人說話很奇怪,保留了一些古音。“”即我(像客家話),“渠”即她(像廣東話)。“鬧渠一棰”是搞她一次。他進了屋,老婆先是不答應,直罵娘。後來沒有聲音了。呆了一會兒,他出來了,繼續下夜。我見了他,不禁想起那回事,問老王:“他老婆還是不戴見他嗎?”老王說:“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孩子了。”我很想見見阿克西尼亞,不知她現在是什麽樣子。

去看看稻田。

稻田挨著洋河。洋河相當寬,但是常常沒有水,露出河底的大塊卵石。水大的時候可以齊腰。不能行船,也無需架橋。兩岸來往,都是徒涉。河南人過來,到河邊,就脫了褲子,頂在頭上,一步一步蹚著水。因此當地人揶揄之道:“河南漢,咯吱咯吱兩顆蛋。”

河南地薄而多山。天晴時,在稻田場上可以看到河南的大山,山是幹山,無草木,山勢險峻,皺皺褶褶,當地人說:“像羊肚子似的。”形容得很貼切。

稻田倒還是那樣。地塊、田埂、水渠、渠上的小石橋、地邊的柳樹、柳樹下一間土屋,土屋裏有供燒開水用的鍋灶,全都沒有變。二十多年了,好像昨天我們還在這裏插過秧,割過稻子。

稻田離所裏比較遠。到稻田幹活,一般中午就不回所裏吃飯了,由食堂送來。都是蒸蓧麵餄餎,疙瘩白熬山藥,或是一人一塊鹹菜。我們就攥著餄餎狼吞虎咽起來。稻田裏有很多青蛙。有一個同我們一起下放的同誌,是浙江人。他捉了好些青蛙,撕了皮,燒一堆稻草火,烤田雞吃。這地方的人是不吃田雞的,有幾個孩子問:“這東西好吃?”他們嚐了一個:“好吃好吃!”於是七手八腳捉了好多,大家都來烤田雞,不知是誰,從土屋裏翻出一碗鹽,烤田雞蘸鹽水,就蓧麵,真是美味。吃完了,各在柳蔭下找個地方躺下,不大一會,都睡著了。

在水渠上看見渠對麵走來兩個女的,是張素花和劉美蘭。我過去在果園經常跟她們一起幹活。我大聲叫她們的名字。劉美蘭手搭涼棚望了一眼,問:“是不是老汪?”

“就是!”

“你咋會來了?”

“來看看。”

“一下來家吃飯。”

“不了,我要回張家口,下午有個會。”

“沒事兒來!”

“來!——你和你丈夫還打架嗎?”

劉美蘭和丈夫感情不好,丈夫常打她,有一次把她的小手指都打彎了。

“都當了奶奶了!”

劉美蘭和張素花不知道說了什麽,兩個人嘻嘻笑著,走遠了。

重回沙嶺子,我似乎有些感觸,又似乎沒有。這不是我所記憶、我所懷念的沙嶺子,也不是我所希望的沙嶺子。然而我所希望的沙嶺子又應是什麽樣子的呢?我也說不出。我隻是覺得這一代的人都胡裏胡塗地老了。是可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