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二節 五四時期的文學

從五四文學發生與生成的過程看,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關係值得關注。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生提供了曆史機遇和替代舊文學的可能性,而五四新文學運動在後來又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它們共同為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輿論工具,像《青年雜誌》《北京晨報》《國民日報》《申報》等,以後都成為五四新文學運動借以發展並壯大自身的有力工具。就文學領域而言,五四新文學的開端是以胡適、陳獨秀分別發表在1917年《新青年》上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為標誌的。前者提出了對中國文學進行改革的具體方式,後者則闡述了“文學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兩文的精神實質看,則鮮明地繼承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啟蒙主題。他們的立論指向明確,以“白話文學”否定“文言文學”,強調文學的“平民性”,批判傳統文學的貴族性質,提倡“寫實”和“抒情”的文學,並特別指出文學應當關注現實與個人,剔除文學的偽飾與浮華。這一時期,“舊文學”與“新文學”的有意界劃與區別,表明了新文學在建設過程中的批判性和鬥爭性。從1917年至1925年前後,“新文學陣營”與“舊文學營壘”之間有過三次比較激烈的交鋒。維護舊文學的代表人物如林紓、章士釗和“學衡派”,雖然他們的身份、學養和動機各有不同,但反對新文學的立場是一致的。

眾多新文學社團的出現,是五四時期文學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現象。一方麵表明新文學陣營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麵也證實了新文學因為契合時代需要,從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效仿。據統計,1921年至1927年間,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文學團體有100多個。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語絲社等影響較大。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學研究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社團,該會在鼎盛時會員達170餘人,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沈雁冰(茅盾)、葉聖陶、許地山、鄭振鐸、朱自清、冰心、黃廬隱等。文學研究會接編並改革了《小說月報》這個老牌刊物,並創辦《文學旬刊》《詩》等。文學研究會明確提出,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己任,在創作上奉行“寫實主義”,認為“文學是與人生很切緊的一種工作”,這為他們贏得了“人生派”的稱譽。1921年7月,創造社在日本成立。郭沫若、鬱達夫、田漢等為主要成員。創造社有意與文學研究會相歧異,強調文學之於“內心要求”的對應性,把文學的價值指向個人與自我。因此,人們稱創造社為“藝術派”。其實,他們與文學研究會一樣,不僅成員之間的藝術觀念有著明顯差異,而且組織發展過程中前後期也有相矛盾的地方。語絲社是與《語絲》周刊(1924·11)一起誕生的。該社在組織上更顯隨意,僅是以刊物為紐帶。魯迅、周作人、劉半農、林語堂等為主要成員。它的貢獻主要是確立了“雜文”的文學地位,並在小品散文創作上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新月社成立於1923年,它在詩歌創作、詩歌批評方麵有著較突出的成績。具有歐美留學經曆的徐誌摩、聞一多、胡適、朱湘等為該社代表人物,它以《晨報副刊》《新月》《現代評論》為主要陣地。聞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詩”主張和徐誌摩等人的“新格律詩”創作,對白話詩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

就五四文學創作的總體看,魯迅的成就最高。他的雜文創作形成了這一時期一種新的文學類型,擴大了散文的範疇。他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格式特別”而著稱。此外,魯迅在抒情散文和散文詩的創作方麵也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無疑是最為傑出的作家,他對後世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小說領域,鬱達夫的小說在風格上另開一路,是浪漫抒情性小說的代表作家。文學研究會中主要以創作小說為主的作家,如葉聖陶、許地山、王統照、黃廬隱等,顯示了各自不同的創作追求——葉聖陶的冷靜與客觀,許地山對於宗教世界與現實關懷的浪漫調適,王統照、黃廬隱作品中的問題意識等。這一時期小說創作的實驗性和個人性,既體現了新文學初期的自由創造氛圍,也為小說在廣泛借鑒基礎上走向成熟打下了基礎。

詩歌是這一時期最早進行突破的文類,但實際收獲卻不盡如人意。胡適的《嚐試集》,隻是做到了“用白話寫詩”,缺乏詩味。冰心的“繁星體”小詩,帶有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明顯模仿。聞一多的詩作遠不如他的詩論影響大。徐誌摩可算是這一時期在詩歌創作方麵風格顯著的詩人,他以“情詩”體式對於人生百味的吟詠,在當時和後世贏得了不少讀者。李金發的詩歌創作,因其在主題、手法上多借鑒西方現代派詩歌,被時人稱為“詩怪”。郭沫若的自由體白話詩,以其大膽誇張、意象恣肆、格調狂放見長,在風格上有著明顯的浪漫主義傾向。他的詩作,為白話詩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與小說、詩歌等相比,散文創作成就較高,比較成熟。在此領域,魯迅貢獻最大,周作人有著突出成績。此外,朱自清、冰心、林語堂、梁遇春、劉半農等,其散文亦有別致之處。

這一時期的戲劇文學主要指話劇創作。因話劇這一門類是從國外引入,在清末和民初曾兩度遭遇發展困境。所以,此時的話劇創作的成績顯得單薄。“獨幕劇”多而“多幕劇”少,整體上還處於借鑒、摸索、試驗的階段。田漢、丁西林是值得注意的劇作家。

五四文學的總體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啟蒙性。這是由時代需求和曆史問題所決定的。二是開放性。此時的文學是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等多種關係的對話衝突中發展自身的。三是大眾性。倡導創作白話文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廣大民眾能夠走近文學,從而使文學的社會作用得到發揮。四是世界性。五四文學始終是在世界文學尤其是西方文學的影響下發展著,開始參與到世界文學的總體進程之中。五是複雜性。這是因為五四文學不僅接過了曆史的問題,又必須麵對時代的焦慮,在功利性與唯美性兩方麵搖擺不定、定位困難。時代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種思潮的影響,使得五四時期的文學發展表現為內在的艱難與複雜。尤其是“民族性”與“西方性”的問題,成為新文學發展過程中的持續性困擾。同時,五四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的問題,也成為其後時代文學更新自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