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三節 三十年代的文學

1927—1937年的十餘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二個時期,也有人稱之為“三十年代文學”。這一時期的文學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簡要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新文學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開始進入平穩發展、全麵推進的階段。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文學批評等主要領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有了較大的發展。有的領域已經顯現出新文學的成熟狀態。

二、由於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諸多複雜因素,文學領域的“鬥爭”與論爭涉及許多新的內容,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和觀念。例如,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與“文藝大眾化”討論等。論爭中所提出的“革命文學”、“文藝大眾化”、“民族主義文藝”等觀念,都對當時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並在以後的文學發展曆史中不斷得到回應。

三、五四時期文學各文類之間和各文類內部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得以改變。比如小說領域,長篇創作有了突破性成就,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逐漸豐富。詩歌創作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結合方麵,進行了一些新的嚐試。散文在新作家、新作品的推動下,朝著風格多元化、情趣豐富化方向發展。戲劇方麵,集中表現為話劇創作的本土化努力,一改五四時期以翻譯、移植、模仿為主的局麵,出現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成熟作品。文學理論建設開始邁出步伐,文學批評在實踐中已開始出現基於不同觀念而產生的生動活潑的局麵。

四、由於這一時期文學各派別對於新文學未來的目標存有分歧,所以,三十年代文學開始對五四文學有所反思。比如如何對待中國文學傳統,怎樣更加合理地借鑒西方文學,如何處理文學與社會、政治的關係和文學應該具有怎樣的功能等,這些問題,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困擾。

小說是本時期取得顯著成就的領域。現代文學小說創作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都在這一時期出現,具有鮮明特征的小說流派或小說類型不斷湧現,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創作形成**,小說的內容和形式都趨向豐富。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剖析派”,善於從宏觀的社會生活著眼,以社會主導領域和主要矛盾為內容,藝術表現具有宏大性和複雜性的特點。沙汀、張天翼、吳組緗、葉紫、艾蕪、周文、李劼人等作家,大致可以歸入這一流派。老舍的小說創作另起一脈,在集中描寫舊中國市民生活過程中,集中顯現了幽默、機智、生動的創作個性。巴金的小說以“傾訴性”見長,對青年人生命運的關注,使其作品在年輕讀者中引起反響。“東北作家群”是這一時期產生的具有流派性質的創作群體。他們的作品集中描寫了1931年“九·一八”日寇占領東北之後,民眾的亡國奴生活和不甘做亡國奴而進行的浴血抗爭。這些可視為後來抗戰文學的發端。沈從文被看做“京派”文學的領袖,他取材於湘西鄉土的小說,有意傳達著自然、樸素而幽靜的風致。京派的其他小說作家還有廢名、蕭乾、蘆焚(師陀)、林徽因等,散文家何其芳,批評家李健吾、朱光潛等也常被劃入這一流派。丁玲可視為“革命文學”作家。她的創作與“革命加戀愛”類型小說有所不同,注意從女性的情感細部與心理深處展開筆觸,透露出一絲新穎,引起人們的關注。蔣光慈、胡也頻、洪靈菲、華漢等都寫過一些“革命加戀愛”的作品,藝術上均顯粗糙。“新感覺派”小說,是後來人們對這一時期劉呐鷗、穆時英、施蟄存等人所創作的作品的一種稱謂。此類作品或以現代大都市(上海)的摩登生活為對象,或借用現代心理學視角描寫古代人物,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意識和藝術追求,多有西方式的現代色彩。生活與人的“異化”,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旨。張恨水是本時期通俗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對近代以來我國都市流行的言情、黑幕與社會傳奇等類型小說加以不斷改造,有意去除了其中的消遣性,增加了一些嚴肅的人生內容,借家庭男女離合之情,抒發社會人生憂患之意。因其言情、通俗、情節曲折和故事生動,在當時擁有眾多讀者。五四時期已享譽文壇的作家如魯迅、鬱達夫等,在這一時期也多有新作。

30年代的新詩,其創作的努力多體現於如何克服過分散文化、如何融合中西詩歌優長、如何創造出具有現代氣息和時代風格的白話詩方麵。詩人們的積極探索,形成了這一時期多樣的風格取向和詩歌流派。“紅色鼓動詩”屬於“革命文學”思潮在詩歌領域中的表現。這類詩作的詩人身份大都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擁有無產階級的革命理想和現實鬥爭的**,注重詩歌的政治宣傳和傳播階級信仰的鼓動作用。此類詩作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階級鬥爭事件或革命者的政治情懷,追求直接呈現、直抒胸臆、可詠可誦的詩風,這些可以看作是後來新中國成立後“政治抒情詩”的源頭之一。“中國詩歌會”成員殷夫、蔣光慈等人對此類詩歌寫作比較熱衷。“新月派”詩人徐誌摩、朱湘、陳夢家、臧克家等,大體上都有追求新詩形式美的共同性,這是承續五四時期“新月社”提出的“新格律詩”主張的表現。艾青被看做30年代“新自由體詩”的代表性詩人。與五四時期郭沫若的“狂放”相比,他是內斂的。抒情結構依賴於情感律動,意境渾厚,含蓄深沉,在40年代形成自己鮮明的“憂鬱”風格。戴望舒以《雨巷》一詩聞名詩壇,此詩一詠三歎的“音樂美”,為新詩如何化用中國傳統詩歌資源提供了啟示。這一時期馮至的敘事長詩、卞之琳的哲理詩等,也是值得注意的詩歌類型。

30年代的散文創作成就,主要體現在一批新晉作家的創作上。何其芳有意以詩歌的結構方式從事散文寫作,多以創作者的心象、意緒、情思以及融情於景的意象為描寫對象,從而使他的散文富有詩的韻味與精致,屬於風格鮮明的美文。多以孩童生活為內容、自覺用宗教情懷審世度人的豐子愷,其散文創作另有一番從容、清靜、曠達的風味。林語堂的散文以雜取勝,不拘格套、任意而談的取材與筆法,在疏爽、灑脫的風格中,有著造語刻意、文氣生滯的痕跡。李廣田的《畫廊集》,收入作者以故鄉人事情景為內容的作品。或素描人物、講述故事,或渲染氛圍、描摹風物,透示著鄉愁與哀傷,體現出明顯的樸實而幽遠的藝術個性。此外,本時期的雜文寫作蔚然成風,“魯迅風”成為主調。

“報告文學”在文體上常被歸入散文範疇,此時期報告文學的寫作有了較大發展,但優秀作品比較少見。

這一時期,戲劇文學進步最大。集中表現為話劇創作的本土化努力,一改五四時期以翻譯、移植、模仿為主的局麵,出現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成熟作品。多幕劇創作成為主流,悲劇、喜劇等戲劇風格日趨鮮明。曹禺是本時期戲劇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家,他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作品,在借鑒中西戲劇文學優長的基礎上力求創新,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戲劇文學的優秀作品。此外,夏衍的現實題材的劇作、李健吾的喜劇作品等也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