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五軸聯動數控機床
對於搞到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姚遠是不抱很大希望的。
這種機床設備是國之利器,其作用和重要意義如何評價都不過分。
坊間流傳著一個故事。
蘇聯的潛艇曾經噪音非常大,潛艇這種兵器最大的優勢是隱秘,航行時發出的噪音大,意味著很容易被發現。美國人就說,隻要蘇聯的潛艇開出港口,他們的聲呐就能聽到。
可是,到了八十年代,蘇聯潛艇的靜音水平突然上了一個台階,著名的常規潛艇“基洛”級甚至有大洋黑洞的稱號。
其原因就在於蘇聯獲得了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擁有了能夠對船用螺旋槳進行精細加工的能力。螺旋槳是船舶航行時的主要噪音源之一。
不僅僅是船用螺旋槳,包括葉輪、葉片、重型發動機轉子、汽輪機轉子、大型柴油機曲軸,要對這些部件進行加工,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是唯一手段!
阿廖沙聽到姚遠想要比爾森機械廠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當場差點嚇成傻逼,也就可以理解了。
五軸聯動數控機床不但是比爾森機械廠的**,也是捷克工業製造的唯一一顆明珠。
這玩意兒的技術是西方發達國家壟斷的,你根本弄不到。
華夏的發動機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上不去,尤其是航空發動機,即便技術上去了,在壽命這一塊通常僅有國外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短。
曲麵加工技術和工藝上的差距是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沒有能夠做精細加工的機床設備。
可以這麽說,如果姚遠走狗屎運真的把比爾森機械廠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弄到手了,那麽他未來的日子完全可以躺著收錢,什麽不幹都能舒舒服服的過富家翁的生活。
正因為這種機床設備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在對華禁運協議目錄(巴統協議)裏是排在最前麵的,所以姚遠對能否獲得不抱多少希望。
也許有百分之一的機會。
克勞斯出麵沒用,甚至還沒有阿廖沙能夠起到的作用大。阿廖沙是直接負責人,往往有些事情,上層領導能夠發揮的作用沒有基層負責人的大。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姚遠才決定在阿廖沙身上花大價錢,但是他又不能投入太多,這筆錢打水漂的可能性非常大。
武寧不知道他和阿廖沙談了什麽,魯森也不知道,林小虎和薑勇更不在乎了,他們隻在乎姚遠的安全。
這個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下午,姚遠等人開了兩台車在比爾森市轉悠了起來。
街道兩旁的商店大多還在營業,相對於陷入了社會困境的莫斯科和基輔,捷克境內的許多城市,人們生活物質的供應還算是充足的。捷克的整個西麵與德國接壤(東德、西德已經合並),德國人對捷克的工業表現出了最大的興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他們有近水樓台的優勢。
斯柯達汽車被大眾集團收入麾下便是基於這種背景。
更加關鍵的是,德國想要實現的最終目的是,讓整個捷克工業和德國工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並且在這裏麵德國工業必須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換言之,德國人並不想捷克把家當都賣掉。
絕大部分其他國家的企業收購捷克工廠,基本上都會選擇把工廠搬空,留下一個空廠房。
德國人不是,他們是要真正的接手過去做大做強的。
所以,姚遠不管是買五軸聯動數控機床,還是購買其他機械或者技術,所麵臨的最大阻力不是捷克官方,而是德國的那些巨型企業。
他通過一些其他途徑和克勞斯搭上了關係,但畢竟時間還短,且因為華夏人的身份,這裏麵許多事情並不能做到簡單的“付錢買東西”。
因此,他隻能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心態來嚐試做這個事情,他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了那些少有人注意的角落裏,淘出一些不起眼但技術意義重要的東西來。
市民們裹著軍大衣在麵包店前麵排隊,些許的雪花飄落,姚遠想起了後世經常能夠看到的蘇聯解體後莫斯科人民的生活狀況,出現的最多的就是俄羅斯人民排隊搶購麵包的場景。
事實上,蘇聯人民的苦日子才剛剛開始。
在1993年之前,捷克人民都要生活在動**不安的社會環境中。
城市的布局很蘇聯化,又是建立在工業上的城市,厚重的鋼鐵味道非常濃厚。進入冬季後,捷克連續陰天,如此更顯得這座城市的落寞,與紅色帝國的崩塌離析仿佛呼應了起來。
又拐過一個街角,姚遠正準備讓司機返程,餘光掃過右邊的一個破爛的小門口,一側掛著的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停車。”姚遠突然說。
開車的是雅科夫,克格勃東歐地區分部的一名上校,現在是遠海貿易公司禮賓部部長,實際上就是姚遠的保鏢隊隊長。
雅科夫一腳刹車踩到底,後麵的車幾乎同時踩下刹車。
“倒車。”姚遠側頭看向右邊。
雅科夫二話不說馬上倒車,後車司機反應非常快,迅速倒車。他們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否則稍有差池就會撞上。
當然,在薑勇眼裏,這些都是小兒科,他早就看出來了,這幫東歐人都是有實戰經驗的。
“停。”
姚遠打開車門下車。
副駕駛的薑勇迅速下車跟上去,魯森連忙小跑著過來。
雅科夫下車,打了幾個手勢,保鏢們迅速散開占據各個有利位置。
“老板?”魯森低聲問。
姚遠沒搭理他,而是站在牌子前麵仔仔細細地看反反複複地看。
這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從門頭就能看得出來不僅小而且效益很差,但是牌子上麵寫的名字卻讓姚遠似乎想起了一些什麽重要的事情。
“比爾森市第九大街100號,采爾斯動力研究所。”
姚遠擰著眉毛翻找著記憶。
武寧也走了過來,和魯森一樣一頭霧水。
魯森反反複複地回憶,然後很肯定地說,“老板,這個研究所我知道,我們對比爾森所有的工廠和研究機構做過調查,這個研究所別看名字挺唬人,其實是一家隻有十幾個員工的私人企業,半死不活的。老板好像是比爾森本地人,叫什麽我忘記了,但是資料上肯定有。”
他返身回車上拿出皮包翻出目錄找了起來。
魯森的工作是非常紮實的,連這麽小的單位都調查過,可以說就差把比爾森市翻過來了。
武寧裹了裹圍巾,道,“動力研究所?這麽小的單位,至少在國際上是沒有聽說過的。”
姚遠還在回憶,從後世浩瀚無垠的記憶裏仔細地翻找著有關“采爾斯動力研究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