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1991

第358章 買航母

字體:16+-

在莫斯科逗留了兩天時間後,姚遠一行人來到了黑海造船廠所在的尼古拉耶夫市,烏克蘭南端黑海邊。

此行的隊伍龐大,大部分是姚遠這邊的人,魯森、蘇望亭兩位海外事業主要負責人和情報安全負責人雅科夫也都到了,加上鍾衛國那邊一行五人,浩浩****將近三十號人。

黑海造船廠萊蒙托夫一早就接到了電話,在姚遠下榻的酒店恭候。

僅僅三年前,哪怕是蘇維埃的領導人過來視察,也別指望萊蒙托夫屈尊降貴到酒店恭候。

萊蒙托夫是紅色情結相當強烈的人,六十多歲他的最不願意看到的是蘇聯解體。

幾年後,俄海軍司令在烏克蘭總理的陪同下前來參觀,想要將已經完工70%的瓦良格號完成,詢問需要什麽才能完成剩下的30%工程。

萊蒙托夫說,需要一個偉大的強國,要有六百多個專業、八千多個廠家的通力合作,需要經濟、政治、技術層麵的密切合作,需要整個國家資源的絕對傾斜支持。

但是這個國家已經沒了。

其中的唏噓和遺憾溢於言表。

作為蘇聯航母工程的總負責人,萊蒙托夫對繼續完成瓦良格號不抱任何希望,更別說僅完成了40%建造工程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沒有誰比他更清楚黑海造船廠和船台上的航母的最終結局。

而此時此刻,他唯一關心的是船廠上萬名職工及家屬的生活,那些為了祖國航母事業奉獻了一輩子、大半輩子、整個青春的工人們,如今過得如同乞丐,忙於爭權奪利的政客們,壓根不管他們的死活。

賣掉一條25000噸的破冰船勉強夠全廠職工家屬吃喝拉撒一個月。

而西方公司想要的,隻是想把他們身上的肉割下來,敲掉骨髓吸掉裏麵的骨髓,對此,萊蒙托夫看得非常清楚。

與姚遠的合作,使他感受到了應有的尊嚴和平等,也得到了應該有的利益,而不是單純的出賣。

上次東歐之行結束後,姚遠沒有停止過與萊蒙托夫的交流溝通,這是他有把握在今年之內幫助軍方完成瓦良格號購買工作的信心來源之一。

實事求是地說,紅旗下長大的萊蒙托夫,對同樣來自紅旗國家的姚遠以及其擁有的企業有天然的好感,從個人情感出發,他傾向於選擇南方實業。

但是這一次,交易實體是新興集團旗下的萬利進出口貿易公司,新興集團總經理李岩帶了三個人過來,加上鍾衛國就是五個人的小團隊。

其中一位頭發半花白的老者,絕對是國內船舶研究行業裏的技術領頭人,操一口五六十年代用詞習慣的俄語和萊蒙托夫聊得熱火朝天,十句話有九句半是關於技術的。

若蘇聯還在,萊蒙托夫是一定會選擇性地回答一些技術問題的,但此時此刻,人家是大客戶的技術顧問,提出來的問題必須要完完整整地回答,哪怕涉及了核心技術。

眼看兩個老頭子有恨不得促膝長談的架勢,姚遠不得不站出來說,“羅總工,萊蒙托夫廠長,我們先去船廠實地看看吧,談好了框架再談技術細節問題,你們覺得如何?”

羅陽猛地回過神來,連連點頭,“對對對,先去看船。”

此時的華夏人連航母長什麽樣,都隻是在照片上看過,真的航母究竟是什麽樣,完全沒有概念,就連五十年代留蘇大學生羅陽也沒見過。

一行人乘車浩浩****地往黑海造船廠去。

蘇望亭負責的東歐事業部總部就設在基輔,在業務地理板塊中,黑海邊的尼古拉耶夫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因此設有分部,有正式員工上百人,大部分在做機械收購和技術收購等工作。

大規模的“撿破爛”工作結束了,但長期穩定的“撿破爛”從來沒有停止過。烏克蘭境內生產了全蘇所有的大型轟炸機、大型運輸機、航母以及這三大裝備所需要用到的大型發動機,其技術媲美美英法,部分技術更是占據了世界領先地位。

黑海造船廠這邊的迎接隊伍很寒酸,僅有萊蒙托夫乘坐的伏特加轎車和一輛大轎車,而人家大客戶在本地的人員和車輛,和美國總統出行一樣龐大,而且都是好車。

一路開到1號船塢,眾人一下車,抬頭看到的是幾乎看不到最高處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隻有站在船塢邊用治療頸椎病的姿勢去仰望,才知道原來10萬噸、長320米、高76米、飛行甲板寬70米的龐然大物,是這麽的巨大。

眾人沒有對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留戀,大家都知道,這條船體隻完成了一半的巨艦,不符合當前的實際需求,就算是買到手了,想要繼續建造完畢拖回去,也是困難重重的。

這是一條能夠對美國海軍形成致命威脅的大型核動力航母,美國人的眼睛都盯在它身上。

換個角度來看,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存在,何嚐不是轉移掉了美國人的注意力,使得瓦良格號的回國之路最終成功。

一路走到岸邊,眺望著已經下水進入舾裝階段的瓦良格號,羅陽總工程師的眼珠子眨都不帶眨的,貪婪地反複觀察,好像要把這條六萬多噸的常規動力航母的外形的所有細節都記在腦子裏。

姚遠和鍾衛國、李岩二人站在一起,他低聲說,“時間寶貴,早一天起航回國就多一分成功的幾率。”

“上麵已經決定,由你主導談判,老李這邊聽你的。”鍾衛國沉聲說。

李岩說,“我們新興集團已經做好準備,錢也準備好了。”

姚遠說,“我盡量殺他們的價,爭取采用美元加盧布的方式付款,可以省很多錢。”

部隊的經費極其有限,從80年代初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勒緊褲腰帶”時期,恨不得一分錢當成一百塊來花。

李岩感激地說,“謝謝姚總,石化基地的事情,隻要國家主管部門批準,我們新興集團一定會全力提供幫助。”

“這事我代表部隊表個態。”鍾衛國說,“在國內有什麽需要幫助的,隻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之內,你說句話。”

這是正式承諾了。

姚遠拱了拱手,不再多說什麽。

他走向萊蒙托夫,二人默契地走到一邊,姚遠開門見山,道,“廠長同誌,此前已經多次溝通,這次過來是爭取敲定合同。你我是老朋友了,你知道我們南方實業做事的態度。”

“是的,姚遠同誌,你開價吧。”萊蒙托夫很直接地道。

什麽都談了,唯獨沒有談價格,恰恰價格不是關鍵因素。

姚遠說,“正如此前我所承諾的,基輔那邊的事情我負責處理好,掃清阻力所有的花費都不包含在采購價裏。”

頓了頓,他說,“我有兩個方案供您選擇。”

購買破冰船的時候,姚遠和萊蒙托夫就有很投緣的交流。姚遠對黑海造船廠非常的重視,而萊蒙托夫對來自華夏的南方實業有好感,希望能夠得到南方實業的幫助,因此二人的電話電報往來非常頻繁。

黑海造船廠是2010年以前唯一一個能夠給予華夏船舶工業先進製造技術的世界超級船廠。

無論是姚遠個人,還是華夏,都不應該也不能錯過。

在萊蒙托夫看來,這麽多接觸過了的外國企業,隻有南方實業對黑海造船廠體現出了尊重,合作條件是基於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

別的不說,就說姚遠買下的那條破冰船,在他之前,有多家西方企業希望購買下來,但是出價僅有三分之一,賣廢鐵都不止這個價。

基於以上原因,萊蒙托夫知道,姚遠給出的兩個方案一定都是公平公正的,選擇哪一個,其實都是看自己基於什麽來考慮。

姚遠說,“第一方案是萬利公司出資2000萬美元購買瓦良格號以及全套的技術圖紙。第二方案則是,萬利公司出資1000萬美元購買瓦良格號以及全套的技術圖紙,同時,南方實業願意接受黑海造船廠1000名工程師、技術工人,安排到華夏進行定居和工作。”

看上去很便宜,實際上,對於一條隻完成了70%工程進度的船舶來說,2000萬美元是很市場的價格了。

別忘了,姚遠買的25000噸的核動力破冰船也才3000萬美元。

黑海造船廠是有預算的,如果繼續把瓦良格號建造完畢,還需要2億美元,這筆錢無論如何也拿不出來了,也不會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給他人做嫁妝,這可是軍艦!

姚遠提出的兩個方案對黑海造船廠都是有利無害的,首先價格很厚道,其次,區別隻是在於一部分錢怎樣用。

第一方案是買斷式,第二方案則可以解決1000名工程師、技術工人的前途問題。

萊蒙托夫問,“包括職工家屬嗎?”

“包括,我們有考核細則的,符合條件的人才能進入我們的技術人員引進計劃,當然,第二方案其實是兩部分,萬利公司和南方實業是互不關聯的。”姚遠解釋道。

“那麽,技術水平決定到華待遇,是嗎?”萊蒙托夫問道。

姚遠肯定地點頭,“是的,萊蒙托夫廠長您如果願意到華夏來,是能夠得到院士待遇的。”

萊蒙托夫沉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