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跳樓價
傑森三人一直在走廊等了半個多小時,凱奇已經不耐煩了,氣得跳腳卻無可奈何。
葉琳娜又出來了,抱歉地說,“姚先生已經休息了,三位請回吧。”
卡米爾忙問,“能否約在明天一早見麵?”
“姚先生的架子很大嘛。”凱奇冷笑著說。
葉琳娜歉意一笑,“實在抱歉,姚先生臨時有事,他明天要飛東京,具體什麽時候返回巴庫還沒有確定。”
“東京?”傑森眉頭一皺。
葉琳娜點了點頭,“是的,抱歉。”
房門再一次關上。
三人沉思了起來。
凱奇說,“他去東京幹什麽?難道是融資?”
這個猜測是很符合邏輯的,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日本人有錢,有花不完的錢,90年代初期的日本人的確如此,隻是許多人不知道,日本人的好日子快到頭了。
“有這個可能。”傑森想了想,轉身就走,“二位,我也得去休息了。”
卡米爾眼珠子轉了轉,道,“我也累了,凱奇先生,晚安。”
凱奇眯起了眼睛,迅速回到房間給秘書打電話,“訂明天最早的班機飛東京,現在就訂。”
秘書一樣在熬著,他迅速查詢了一下,道,“老板,巴庫沒有直飛東京的航班,隻能到迪拜或者阿布紮比轉機。”
“查一查姚遠是哪個航班,是飛迪拜還是阿布紮比。”凱奇道。
“明白,我現在就查。”
大石油公司的資源是非常厲害的,秘書很快查到了結果。
他直接來到凱奇的房間,神情古怪地匯報道,“沒有姚先生的航班信息,迪拜和阿布紮比的航班都沒有。”
“沒有?難道是假消息?散布假消息……他的目的何在?”凱奇納悶了。
秘書說,“如果不是假消息的話,可能是專機。不過專機的航線情況需要您親自打電話去查。”
凱奇二話不說拿起電話就打給了阿塞拜疆空管部門的負責人,幾分鍾後,得到了肯定的答複。
“一架香港國泰航空的波音-747客機明天一早飛往東京,這應該是姚遠的專機了。沒想到,小小的南方實業老板已經用上了這麽大的專機。”凱奇話一說完就覺得不妥。
人家小小的南方實業已經有了阿塞拜疆國家石油公司35%的股份,相當於35億噸石油儲量,這已經可以比肩世界頭號石油公司了。
“買最早的班機,一定要趕在其他人前麵和姚遠進行一次會麵。”凱奇下定決心,他知道,傑森、卡米爾這些人一定不是真的休息了,肯定也在想方設法安排明天飛東京的事。
秘書說,“這樣的話,隻能使用專機,從迪拜租賃專機還來得及,但是申請航線可能需要公司總部出麵協調。”
“我來處理航線問題,你馬上去落實專機。”凱奇說。
秘書走到一邊打起電話來。
正如凱奇所料,不僅傑森和卡米爾沒閑著,其他石油公司、油服公司的代表們也沒有閑著。姚遠明天一早要飛東京這個消息迅速傳開,大家都在應對這個突然的變化。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時的姚遠就是那個能夠牽動無數石油巨頭們心弦的關鍵人物。
在姚遠的日程表裏並無前往東京的計劃,已經布局多個月,現在又把蘇望亭調了過去直接負責,俞永安也在幾天前到了東京,按照既定的計劃,姚遠給出大方向,專業操盤手們進行市場的實際操作。
保守估計,日本經濟泡沫塵埃落定之時,有高達20億美元的利潤進賬。這應該是整個90年代世界股票市場的最後一次世紀級饕餮大餐了。
常人很難抵擋得住如此巨大的短期收益的**,正如馬上就要跳樓的日本人一樣,他們貪圖房地產和股市上的巨額利潤,從而忽視了實業,這是日本經濟形成泡沫的根本。
根據統計,截至1992年6月,日本銀行機構發放的貸款裏,房地產貸款占了42%,而實業貸款僅為23%,意味著實業蕭條,基礎開始動搖。
但是,直到現在,呈現在大家麵前的依然是欣欣向榮的經濟發展勢頭。
這便是姚遠必須要馬上去一趟東京的緣故。
因為蘇望亭和俞永安在綜合了專業團隊的意見後,一致認為繼續做空日元風險極大。
姚遠不得不親自去一趟,統一團隊的思想。
波音-747在7月2日下午一點半降落在東京羽田國際機場,蘇望亭、俞永安一行十幾人七八台車在到達口迎接。
飛機足夠大,所以除了秦振軍留在巴庫繼續組織勘探隊進場事宜外,其餘人全部跟著姚遠來到了東京。
一行人入住位於中央區的酒店,距離東京證券交易所很近,南方實業把酒店的VIP會議室改成了操作室,已經運行了半年有餘。
姚遠直接來到操作室聽取匯報。
蘇望亭說,“除留有8000萬美元用於石油期貨市場外,我們的其餘自己全部投入到了東京股市,過去半年裏反複的短線操作做空日元,目前的盈利是1億2000萬美元。”
他對這些數據熟悉無比,道,“姚先生,日本央行宣布貼息,東京股市迎來了今年以來的五連漲,我們分析過日本政府的金融政策,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政府強力托舉經濟繼續向上的決心是非常大的。”
“阿遠,我們最近幾筆交易已經出現虧損了。”俞永安補上一句。
姚遠沒有說話,拿起近期的資料慢慢翻看著。
東京證券交易所是世界第四大交易所,市值排在第四,是世界證券交易市場非常重要的一環,東京指數下挫,一樣會影響到其餘三大交易所。
奇怪的地方就在於,過去五個交易日的連續上漲,並沒有對其他三大交易所形成明顯的影響。
這是反常的現象,然而大家都沉迷在虛假的繁榮表象之中,忽視了這個反常的現象。
當姚遠看到日本政府貼息到了6%時,已經可以肯定,日本的第二波跳樓浪潮馬上就要來了。
“廣場協議”簽署後兩年之內,日本企業在股市上的平均虧損是44%,日本股民更是虧損了50%。
大量的房產無人接盤,業主跳樓自殺,於是有了後來的一個專屬名詞——跳樓價。
來到了1992年,在日元持續升值的大背景下,沒有多少日本人會認為經濟會下行,他們在全球範圍內大買特買,甚至說要買下美國。在這種虛幻之中,泡沫來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