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解惑
裏海沿岸,確切地說是裏海北部東岸,哈薩克斯坦的裏海海岸線呈“7”型,北岸則是和俄羅斯交界的邊境地區了。
姚遠和年海紅驅車來到了這裏眺望著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內陸海,感慨著哈薩克斯坦豐富的物產資源,聊起了曆史,尤其是那段成吉思汗飲馬多瑙河的輝煌。
從唐努烏梁海到海參崴,從西伯利亞北部到湄公河三角洲,常常令人感慨的是,若非廣闊太平洋的阻礙,先人也許向東打到了北美,征服了那個新大陸。
姚遠並非臨時起意和年海紅聊起這些,而是引出了中亞鐵路大動脈規劃這個項目,征求年海紅的看法。
年海紅不但是技術大拿,同時也是在國企係統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幹部,是留蘇專家。
一張中亞地區鋪在發動機蓋上,年海紅看著姚遠用紅色鉛筆在上麵畫出了三條線,每一條都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沸騰熱血。
從伊犁州到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古思特,到烏茲別克斯坦的喀什幹,到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再到伊朗的德黑蘭,經過土耳其的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進入歐洲大陸……
年海紅看著這條貫穿歐亞大陸的線條,呼吸急促。
但聽姚遠沉聲說,“這條鐵路大動脈設想是我準備向哈國政府施壓的替代計劃,如果他們不同意華哈鐵路計劃,我就實施著這個計劃,至少所經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三國我是有把握得到批準的。”
“屆時,我的石油可以先通過海運的方式從裏海北部運送到裏海南部上岸,一部分通過巴克輸油管道輸送回國,一部分通過這條鐵路運送回國。”
“成本增加是肯定的,但總是比使用汽車運輸跨越數千公裏劃算,哈國政府是不會坐視的。”
“年老,我現在拿不準的是國內的態度,請您幫我分析分析,這兩條鐵路線,不管哪一條獲批,國內是否會全力支持我?”
這才是姚遠請教年海紅的原因。
經過了和保守派的一次大戰,姚遠想明白了很多事情,過於依賴某一力量是不可取的,要想長久發展下去,一定要平衡。
年海紅沉吟半晌,道,“小姚,你可知道這兩條鐵路線一旦修成通車意味著什麽嗎?”
“中亞國家實行的是蘇聯時期的寬軌距,是1520毫米,我國采用的是標準軌距,是1435毫米。哈國議會沒有批準華哈鐵路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接受標準軌距。”姚遠不無遺憾地說。
鐵路軌距是政治問題。
“看來你想得很清楚。”
年海紅凝重地說道,“我的擔心和你相反,國內隻會支持,原因很簡單,鐵路是政治和軍事的延伸,是經濟社會的大動脈,國內巴不得把鐵路修出國門。”
“當年援助非洲修了坦讚鐵路,當時國內多困難,依然咬緊牙關去做了,影響會在以後逐漸體現出來,這是鐵路的意義。”
“反而你對中亞地區的態度過於樂觀,中亞五國在蘇聯時期全部屬於財政轉移支付加盟國,最不願意蘇聯解體的國家裏,中亞五國全部在其中。”
“這說明中亞五國對蘇聯的依賴性極高,現在蘇聯沒了,但俄羅斯還在,繼承了蘇聯的主體遺產,同樣繼承了蘇聯的政治影響力。”
年海紅是在隱晦地提醒姚遠必須要關注莫斯科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當然,他並不知道姚遠了解得更多,不過,能夠看到這一點,足以說明年海紅對蘇聯解體後的局勢看得很通透。
畢竟是留蘇專家。
“你要修一條從克拉瑪依到卡沙甘的鐵路,一定是采用標準軌距的,且不說哈國政府不會允許國內有兩種軌距鐵路,退一萬步說,就算他們同意,這條鐵路也無法接入哈國的鐵路網,隻能作為石油運輸的專用鐵路來使用,無論是經濟意義還是戰略意義,都會大打折扣。”
頓了頓,年海紅嚴肅地說,“單單是這一條你就很難說服哈國政府,因為哈國政府不可能把全國建成的鐵路全部改成標準軌距。小姚,你覺得哈國政府是因為貝姆特油田年產量達不到他們心理要求才拒絕批準這條鐵路的嗎?”
姚遠一愣,這個問題他是沒有複盤過的,因為這個理由是站得住腳的。
可是,年海紅這麽一問,他忽然發現真正的原因恐怕不是因為石油年產量不夠大。
年海紅沉聲說,“年產兩千萬噸石油,對哈國政府來說,這是全部出口的產量,他們會對每年超過三十億美元出口額無動於衷嗎?”
是啊,哈國政府都窮到要當褲子了,每年超過30億美元的出口額,這簡直是另外開了一條血量條了,他們怎麽可能覺得不夠多!
薑還是老的辣,在政治眼光這塊,年海紅不知甩姚遠多少條街,政治見識更不是姚遠能夠比擬的。
姚遠越發覺得和年海紅開誠布公談鐵路計劃談對了。
“照您這麽說,不但議會不同意,納紮爾耶夫也是拒絕的。他催促我拿出更大的石油產出,恐怕是在隱晦地告訴我,當前的價碼不足以讓他改變哈國的鐵路軌距。”姚遠說。
年海紅微微點頭,道,“這隻是其一,納紮爾耶夫是蘇聯時期的高官,他的手腕非同一般,經濟利益是一層,還有一層政治方麵的利益。恐怕你要和他談一談。”
一條無法接入本國鐵路網的跨國鐵路是很雞肋的,而且還要本國政府負擔一半的投入,但是,要接入本國鐵路網,軌距必須要統一,問題於是就來了。
姚遠不會接受寬軌製的,納紮爾耶夫一樣很清楚。
這才是問題的焦點。
姚遠沉思起來。
良久,他緩緩搖頭說,“現在和納紮爾耶夫會麵不合適,年老您知道,哈國新首都是我們免費承建的,有這個超級項目墊底,咱們就能立足於不敗之地。”
年海紅略作思考,同意了姚遠的觀點。
此時他發現,如果姚遠是早就計劃好了這一切的話,那麽姚遠的目光絕非是未來幾年,也許他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