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1991

第797章 假高產井?

字體:16+-

姚遠認為卡沙甘油田的**不在裏海近岸地區是有原因的。

對卡沙甘油田,姚遠的未來記憶很有限,但有一個基本信息他是清楚的,因為他每天都看新聞,而那條新聞之所以讓他印象深刻,是因為裏麵提到了華夏石油公司投資卡沙甘油田花掉了上千億華夏幣,是三大石油公司極少見的合作項目。

那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巨大投資。

關鍵在於“三大石油公司合作項目”這一點。

因此,姚遠判斷,卡沙甘油田的重點在裏海淺海區域部分,而非近岸地區或者內陸區域。

這是根據三大石油公司各自的經營範圍分析出來的。

不過,今世非往世,是否出現了什麽變化,姚遠隻能猜測。色丹油田東方五號井同樣沒有在上一世的曆史上出現,但在這一輩子裏卻出現了,而且是極其罕見的世界唯一一口日產破10萬噸的超級高產自噴井……

因此,古培強對在近岸地區打出高產井充滿信心,姚遠同樣希望他能實現,因為如此一來開采成本會大幅下降,但根據有限的未來記憶碎片分析得出的結論卻不支持這一點,姚遠又覺得在近岸地區的努力終究是要白費的。

姚遠便是處於這麽一種患得患失的情緒之中。

天黑之前,一架米-8直升機抵達,秦振軍到了,隨同而來的自然還有東方石油的石油勘探技術小組,其中包括了地質專家李光五和那個年輕的可視化水下勘探技術小組。

第7鑽井隊先鋒隊的技術力量的大大增強。

看到姚遠的情況,秦振軍等人大吃一驚,沒想到兩個月不見,大老板憔悴成這個樣子了,這也讓他們意識到卡沙甘裏海近岸地區氣候和環境的惡劣。

725米的測井失敗了,寥寥幾噸的日產量,和廢井無異。

古培強很受打擊,但是他沒有放棄,按照計劃繼續往下鑽。

姚遠則終於可以把主持工作交給秦振軍,然後好好地睡了一大覺。這一睡就是十幾個小時,等他醒來之後,感覺渾身舒暢神台清明精神抖擻,顯然是痊愈了。

陳超端來稀飯和幾樣小菜,正合姚遠的胃口。

他一口氣吃了三大碗,這才發現臨時營地很安靜,便問,“其他人呢?年老回去了?”

“一大早鑽井那邊有情況,年老他們都過去現場了。古隊長打到了1400米深度,做了一次測井,日產量破千噸,古隊長認為應該是找到了最大的儲油層。”陳超匯報道。

這會兒是上午的八點多,不用問,鑽井隊一定又熬了一個通宵,以古培強的性格,他估計也就休息了三四個小時就又起來盯在現場了。

“管道壓力怎麽樣?”姚遠問。

管道壓力是判斷油層壓力的重要數據,自噴井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是需要外力介入才能完成開采的普通油井。

陳超說,”管道壓力數據不支持古隊長的判斷,所以秦總一大早就去了現場,年老和詹總也跟著去了。“

如果打到了主儲油層,管道壓力一定是可觀的,但是管道壓力不支持的情況下,日產破千噸,這就很奇怪了。

可能隻是一個小的儲油層,生產個幾個月甚至個把月就廢了,那就白瞎了一套開采設備了。

關係到價值數千萬的成本,這顯然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了,秦振軍不重視才怪。

一口喝完了剩下的稀飯,姚遠抹了把嘴巴,走過去用濕毛巾洗了把臉,說,“去現場。”

陳超連忙出去開車,結果姚遠拉開駕駛座車門跳了上去,陳超隻能趕緊的坐到了副駕駛座那邊。兩名警衛原本是要坐到後排去的,但是姚遠一腳油門走了,寶馬越野車轟鳴著駛出了臨時營地,他們連忙開了第二輛車跟上。

七號井距離臨時營地是最遠的,距離最近的是一號井,這是因為在打一號井的時候在附近進行了紮營,而七口勘探井是按照順序往裏海方向打的。

表明了姚遠的勘探方向——向裏海北部進軍。

巴庫淺海油田屬於裏海西南部,那裏有大量的蘇聯時期的勘探資料支持,不存在什麽勘探難度。

但是裏海北部則不然,雖然同屬裏海,但是這裏的氣候環境實在是太詭異了,以至於蘇聯人當年沒有對這裏進行詳盡的勘探。

花掉的時間太多了,姚遠再一次有了危機感。

哈國政府那邊遲遲沒有新的消息傳來,說明他們在等著這邊的勘探結果,簡而言之,找到大油田的話,鐵路計劃就好商量,否則,哈國議會照樣不會批準該項計劃。

姚遠生病不僅僅是因為氣候,也有擔憂此事夭折的因素在其中,這也是陳超等人費解的地方。

對春風集團來說,最難的那一次是保守派發起攻擊的時候,大老板都做好了全麵撤出大陸市場的準備了,在當時那個時候大老板也沒有這麽著急上火過。

歸根結底,許多人看不到這條鐵路線的戰略意義。

開了半個多小時才看到七號井的井架,在往前看能夠看到裏海的海麵,實際上七號井的位置距離裏海不過數公裏,是卡沙甘油田最後一口陸上勘探井了。

鑽機停了,工人們在休息,秦振軍等幾位大拿圍在折疊桌那裏激烈地討論了。

看到姚遠來了,眾人停下討論,秦振軍把具體情況做了匯報。

姚遠聽完匯報看完報告,眉頭皺了起來,說,“秦叔你懷疑這是一口假性的高產井?”

“我是這麽認為的。”秦振軍肯定地點頭。

古培強卻持不同意見,道,“管道壓力不理想是暫時的,我認為是打到了主儲油層,即便打中的是小塊油層,那也是主儲油層裏的小塊油層,我們的方向沒有錯。”

他不是技術專家,但他是經驗豐富的鑽井隊隊長,他的意見同樣非常重要。

經驗這種東西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候是可以解決技術解決不了的難題的法寶,有時候則可能將整個工作引向截然相反的方向。

年海紅和詹成貴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了,他們沒有發表意見。

秦振軍和古培強是發現色丹油田東方五號井的功臣,這是一對黃金組合,半路出家的年海紅、詹成貴不認為自己的意見能比得上這兩位的。

姚遠沒有詢問他們的意見,這就很明顯了。

假性高產井不是一個專業術語,甚至沒有一個規範的標準。

簡單地說,是具備了高產井的特性,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或者有力的作業數據來支撐。

一些假性高產井生產了個把月後就燈枯油盡成了廢井,白白浪費了數千萬元的投入,可是一些假性高產井卻能夠持續生產一年半載,這就很尷尬了,投入嘛擔心突然成廢井,不投入嘛無法增產……

姚遠問,“古隊長,你有什麽計劃?”

古培強認為大老板會支持他的觀點,信心滿滿地說,“繼續往下打,每三十米做一次測井,肯定能測出來。”

增加一點勘探經費不算什麽。

姚遠微微點了點頭,也不知道他是認同古培強的觀點還是表示自己已經清楚了古培強的意思,他問秦振軍,“秦叔,你怎麽看?”

秦振軍卻是指了指李光五,說,“請光五說一說吧。”

李光五是典型的書呆子,他不關心理論和誰對立,隻關心理論本身。

他攤開一疊地質資料,說,“卡沙甘地區的地質情況和這裏的氣候一樣,非常奇怪。綜合手上的數據,我的結論是我們腳底下的這塊土地之下,是類似於梯田一樣的結構。”

“裏海的最大水深是一千四百米左右,七號井已經打到了一千四百米,按照地質結構,這個深度不應該出現石油。從理論上來說,鑽井深度超過一千四百米才有可能出現石油。”

頓了頓,李光五說,“按照地質沉澱理論,結合裏海和黑海曾經為一體後因為地質運動分離的曆史,根據石油形成的條件,我認為主要油層應該在裏海海底,而不是陸上。”

原來是李光五的判斷,秦振軍認同李光五的結論。

於是爭論就出現了。

李光五是搞地質的,石油勘探本身就是地質研究的一部分,他的結論一樣是有非常紮實的依據的。

姚遠問,“剛才過來的時候沒有看到近海5號,出什麽差錯了嗎?”

秦振軍說,“早上才從巴庫港起航,需要四十五個小時才能這裏。”

巴庫港到這裏的海上航程近千公裏,需要拖船拖曳的近海5號鑽井平台跑完這段路差不多要兩天。

姚遠微微點了點頭,笑著說,“小孩子才做選擇,既然各持己見,近海5號也還沒到,那就先按照古隊長的計劃實施,兩天後如果沒結果,鑽井隊轉移到近海5號上,展開海上勘探。”

“姚總,這樣一來需要增加上千萬的投入。”古培強不淡定了,因為涉及千萬元的追加經費。

他們這一代石油工人和秦振軍這一代是一樣的,視成本為生命,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

姚遠笑著擺了擺手,說,“就當前的情況而言,控製成本意義不大了,就這麽辦吧。”

他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