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二百七十九章 借貸之議

字體:16+-

長樂公主大概覺得,這世上能夠讓殷元拜服的人本就不多,能夠讓殷元乖乖的說自己受教的人也不多。所以莞爾一笑道:“隻怕是我太大膽了,大唐敢教育你鄖國公的人不多。”

殷元的確是以聰明著稱於世,可是要說他不聽別人教訓,那這話可有些偏頗。殷元並不是一個不聽別人勸告的人,相反他聽過很多人的教誨。是這些人教會了他如何在大唐生存,如何在大唐成為一個生的有意義的人。

殷元笑道:“公主誤會微臣了,微臣並不是一個不聽別人勸告的人。隻不過,平日裏公主聽到的,都是我怎麽和別人作對。可是實際上,我有很多的長輩,我也經常聽他們的教訓。”

長樂公主點了點頭道:“這是好事。”

房玄齡複相之後,很多事情都會和房玄齡有關。而房玄齡嘴上沒說什麽,實際上卻給了殷元很多方便,讓殷元的辦事效率又快了不少。

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並沒有減少,首先有很多事情都是從來沒有麵對過的,所以自殷元上下沒有人能夠找出一個可以借鑒的例子。

李大亮結束對關中各處工程的巡查之後,給殷元帶來的除了好消息之外,還有就是工程結束之後,這些工人的安排問題。殷元當然知道國家的工程不可能永遠都有,這些百姓離開了工程之後,生活依舊難以為繼。

李大亮每到一處必定會看看有無荒地可以開墾,但是總是有這樣過那樣的問題。何況關中人口稠密,本來就耕地有限。

殷元意識到工程不是工業,難以使那些人徹底解決貧困。但是這個問題,似乎並不是他應該考慮的。

李大亮的考慮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殷元不僅管不了那麽寬,而且還想不出什麽辦法來。這年頭的工業,本來是很難發展的。

聽完李大亮的說法,殷元又想起房玄齡對自己說過的話,攤子不能鋪的太大,不然容易收不了場。涉及這麽多的貧困人口,朝廷總不能就這麽養著吧!

李恪看著李大亮,隔了半晌才道:“李將軍,我看你應該去民部,那時候你操這份心就算是操對了。”

李大亮道:“殿下有所不知啊,如今大唐還有啃食樹皮的人,這難道還不夠悲慘嗎?”

李恪道:“可是這真的不是我們能夠管得了的問題,雖然我們決定用三年的時間推行,在大唐境內大建特建。但是你應該知道,誰都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建設很多工程。”

李大亮知道李恪說的是實際情況,隻能無奈的點了點頭。

殷元一副沉思的樣子,讓爭論的兩人也停了下來,看著他。

殷元看了看二人道:“二位知道,如何才能使一個國家富起來嗎?”

李恪道:“多產糧食,絲綢,使貨物流通,還有就是掙他國的錢。”

李大亮點頭道:“不外乎這幾個了。”

殷元點了點頭道:“不錯,的確是隻有這幾種。但是我今天說的是另外一種,就是多建設工程,就是類似我們現在這樣的工程,屆時朝廷花錢,百姓得錢。雖然都是大唐的錢,但是累在國庫裏的錢如果不用,也沒有什麽意義。”

李恪聽了他的話,拍了拍手道:“說得是不錯,可是這種辦法我們已經用到了極致。朝廷不可能花光國庫裏所有的錢,我們還從商人那裏得了無數的捐款,不然的話將會更加難以為繼。”

殷元點了點頭道:“是的,看起來真的到了極致,但我認為還沒有到極致。我現在要說得是,我們可以借貸。就是朝廷去找商人借錢,然後把錢用來建設,造福百姓。”

李大亮道:“你倒是一番好意,可是朝廷借錢,總也是要還的,再說了,商人如何願意借呢!”

殷元道:“給他們利息,少借多還。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讓貧窮的人吃上飯,在短時間之內沒有可能使整個大唐富庶到沒有窮人的情況下,我們做的就是劫富濟貧。”

李恪笑道:“我怎麽覺得,匪氣衝天呀!”

殷元道:“世上的事情本來就是不平等的,你若不劫富濟貧,我敢保證即使大唐一年的物產足夠吃上五年的情況下,大唐依然有饑民。為政者若是不能劫富濟貧,那隻會讓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李大亮和李恪對殷元的說法完全沒有認同感,畢竟這也是大事,而且還又是一樁大膽的事情。

殷元繼續道:“工部工程未必就不能掙錢,朝廷出錢修的工程,收一些稅怎麽了,工程越多,稅收也就越多。而且,這稅怎麽收也得有個講究,總之就是要讓有錢的人多交,沒錢的人少交。那官道上運輸貨物多的商人,一定比一個擔著擔子的人富有。”

李恪看著殷元道:“我看你是非把天捅出個窟窿不可。你可知,你最近在朝廷裏麵掀起的波瀾已經夠多了,在這麽下去,很多人都可以回家種地,讓你一個人幹得了。”

李大亮也難得為殷元說了一句“事不可太滿,太滿則溢。”

殷元歎了一口氣,然後看著屋外道:“秋天快到了,我們該走了。有些該辦的事要盡早辦,辦不了的,也可以提前做。至於李將軍所說那些人的安頓問題,我想工程養護應該可以解決一少部分人養家糊口的問題。至於管不了的,他們有機會出來掙錢糧回家,總比之前什麽都沒有強。人貴自立,難道朝廷該提倡好逸惡勞麽!”

李大亮默然,他的確是同情那些窮人,可是他也知道不是每一個可憐的人都值得同情。有句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些貧窮的人,有的是懶漢,有的是不爭氣敗光家產的痞子。所以,發善心可以,但不能總是做菩薩。

殷元感覺自己沒多長時間可以待在長安了,秋風一到,自己和李恪走馬上任,就要開始實施年初的計劃了。到時候山高路遠,倒是別有一番滋味。

長安最近很多人對殷元隻剩下了津津樂道,畢竟彈劾好像已經沒什麽用了,抓不住他的把柄,那誰都拿他沒有辦法。本來以為李承乾和李泰可能會眼紅李恪的功勳,但是沒想到李世民居然鐵了心了,這件事就是不讓別人插手,一定要讓李恪來。

所以,殷元覺得這個夏天雖然過得很忙,但是實在是很充實,畢竟每天都在做事,而且成效很不錯,扯後腿的人又少。

忙過一陣子之後,殷元才發覺自己好像自從開始攔下這一攤子事,就忘了一個人,而且是個很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