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三百三十二章 反響

字體:16+-

走了一會,到了官府張貼榜文的地方,一個年級三十歲左右的人,穿的一身幹淨利落的衣衫,站在那裏讀告示。

周圍的人看起來十分混雜,有好幾個衣衫襤褸的漢人,還有看起來十分健碩的胡人,一些穿著厚重而且看起來似乎從來沒有洗過的牧民。這些人混在這裏,看起來就沒多大希望能有人通過榜文明白是怎麽回事,至於讓他們去做生意,那更是天方夜譚。

殷元多少有點無奈的搖了搖頭,一旁的張弼苦笑道:“這就是代州百姓了,於別處不同。這裏的人,飽經戰亂,人心思定,但凡是能吃飽肚子,就絕對不去做離家的事,有危險的事。”

殷元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是你代州都督能夠控製得了的事。所以在我看來代州的繁榮未必在於代州,而在於中原人。中原人更懂得耕作,也更懂得經營。隻要這裏的商路夠發達,來往之間就能夠給這裏帶來大量的財富,大量的先進耕作技術,到時候繁榮也就不是一句夢話了。”

張弼點了點頭,突然想起了殷元這個人的獨特性,於是道:“聽聞工部曾經在多地推廣國公犁,那犁是您鄖國公親手所製,耕地速度極大的提高,不知此事可是確實?”

殷元點頭道:“確實,不過任何事情不能隻用嘴說,試一試你才能真正的知道。”

張弼突然行禮道:“在下替代州百姓,謝過鄖國公厚義。”

殷元笑道:“哪裏哪裏,此人臣之本分,不敢居功。”

張弼看著殷元道:“天下有的是人勸課農桑,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隻要您鄖國公是身體力行,親自研究,這可真是大大的功德,在下自愧不如啊!”

殷元被張弼一誇都有點不好意思了,尷尬的回了兩句之後,接著去看那讀告示的人。

那人給眾人讀完了告示之後,突然拿出紙筆來開始抄寫。

抄了一會,殷元走過去道:“兄台,您抄下來是送給別人看麽?”

那人搖頭道:“非也,實在是這位起草告示的人文風古怪,世所罕有。他能用寥寥數語講事情說得非常清楚,卻不見一些無用的詞句。通常這樣的告示裏,十句話裏有一句歌頌當今陛下的,都已經是很少見的了,可是這篇告示,通篇隻有開頭提過一句,後麵再也沒有提及。”

殷元從來不覺得自己可以成為鴻儒一類的人物,自己有沒有這個本事他心裏還是有數的。天底下任何一個書生都是經年累月的刻苦鑽研,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得到的。故人給他留下的財富,夠在大唐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但是真正成為寫文章的高手卻是不能。

殷元深受白話文影響,有時候寫出來的東西的確比之乎者也一類的文章要節省不少的文字。對於他來說,布告的主要功能是廣而告之,說清楚就行,不用參加做文章比賽。

殷元覺得對方可能是個書呆子,所以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那人抄了一會,見殷元站在一邊始終沒有打擾自己,而且耐心非比尋常的好。於是納罕道:“閣下是有什麽事情麽?”

殷元笑道:“不急,等閣下寫完再說。”

那人很快抄完了布告,然後向殷元行禮道:“在下史太言,敢問閣下高姓大名?”

殷元笑道:“在下懷素,乃是一介商人,對這最近的通商之策,但是極有興趣的。”

那人搖了搖頭道:“在下卻沒有任何興趣,朝廷通商之策,著實是不利於互市,往後也隻能是被朝廷層層扒皮,到時候真正能到商人手裏的能有幾成利益,那還真不好說。”

殷元好奇道:“哦,難道閣下竟然也懂商賈之事?”

史太言笑道:“不瞞閣下,在下正是一個生意人。”

殷元覺得他更像是一個儒生而不是一個商人,因為他的身上沒多少市儈的氣息。就算殷元沒有對商人固有的印象,一個做生意的人,也不會養出書齋裏的這股清氣,畢竟一個為了銅錢奔波的人,怎麽可能時刻與書卷為伍。

殷元笑道:“那可真是在下眼拙了,我竟然覺得閣下應該是治經的讀書人,沒想到您居然還是個商人。看來,您一定是一位儒商,出淤泥而不染,真是令人好生敬佩。”

這年頭讀書人的地位就是高,所以說是商場是淤泥,作為商人的史太言覺得沒什麽不對,說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他心裏很高興。

史太言笑道:“不敢當,不敢當。前麵就是舍下,如蒙二位不棄,還請二位去喝一杯茶如何?”

殷元笑道:“幸何如之啊!”

史太言帶著二人來到一個並不是很大但是很別致的小院子裏,進去之後立刻讓人上了茶水點心。

史太言的家裏,到處都是字畫,看起來不是山水就是花鳥,而且風格也極其統一,可見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附庸風雅之人,而是真的懂,真的喜歡。

史太言被張弼的樣貌吸引,於是道:“這位老兄麵相驚人啊,隻怕是大富大貴之人,威武堂堂啊!”

殷元隨意慣了,即使是身處高位,也沒有留下什麽痕跡。可是張弼不一樣,半生戎馬,衛國戍邊,他身上自然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統領萬人的氣質。

張弼笑道:“閣下說笑了。”

張弼也不解釋,畢竟沒有什麽謊言是不會被拆穿的。既然是商人,而且被殷元產生興趣,往後說不定就要經常見麵了。

殷元笑道:“閣下還會看麵相麽?”

史太言笑道:“全然不會,隻是經年累月與別人打交道,見過的人多了,自然能夠分辨人之優劣。”

殷元不喜歡這句話,人哪裏有優劣之分。世上每一個人的人生際遇各有不同,那個人的優劣沒有什麽關係。就算是一個賊,也不是天生的賊骨頭。

殷元道:“閣下閱人無數,那真是好本事啊!隻是這人卻不能分優劣,隻是際遇不同罷了。”

史太言也不爭辯,笑道:“閣下說的是,在下有些偏頗了。”

殷元沒想到對方沒有爭辯,可又一想這不正是商人的作風麽!一個商人,本來就應該有八麵玲瓏的本事,所以很容易就說一些違心的話。但是一個書生治學,必定要有嚴苛的態度,鮮明的個性。之所以認為史太言會爭辯,是殷元先入為主了。

殷元喝了一口茶湯,感覺和長安喝過的沒什麽區別,一樣的難喝,於是便不再喝了。

史太言見狀道:“閣下是不喜歡這茶湯麽,我命人立刻換來。”

熱情好客,這倒是另一個優點,殷元覺得史太言這個人,很有察言觀色的本事,絕對是商人本性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