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五百九十一章 李恪報喜

字體:16+-

長孫皇後對殷元說的話,在殷元看來那實在是太看得起他了,但是他還是答應了,因為他沒辦法拒絕一個將死之人的請求。

長孫皇後去世之後,舉國哀悼,很多不在京城的人也趕回來奔喪了,李世民意誌消沉起來,終日不理朝政。

在群臣慟哭的陵寢前麵,殷元死死的拉著李治和李明達,這兩個孩子還小,但也已經懂事了,母親去世的悲痛,讓他們已經感到自己失去了一切。

殷元望著那座陵寢,無奈的在心裏道:“我盡力了,該做的都做了,還是躲不過天命。以後的事情,我還是會盡力,且看天命如何。”

趕回長安的李恪也很悲傷,因為這個嫡母,最近幾年裏,可是幫了自己和殷元不少的忙。以後,他在想如果沒有了長孫皇後,誰還能夠製得住李世民的脾氣。

但是天底下的事情本來就沒有什麽如果,整個大唐裹上了哀容。可是天下,又豈能一日無君。李世民,還是要繼續做他的大唐皇帝。

在喪期過後,趕來的人又紛紛離開京城。李恪走的時候告訴殷元,他派的人已經帶回來了很多種早熟稻種,現在就等著看效果了。

殷元出於長孫皇後剛剛去世的原因,和李恪也沒有喝酒,送走了李恪。

從此之後,李治和李明達生活的地方就變成了皇宮和殷元家,因為長孫皇後不在了,李世民卻又很忙。但就算如此,李世民還是經常對這兩個孩子特別的關愛。

曆史上,李治和李明達本來就是李世民養大的。但是因為殷元和這兩個孩子的關係,宮裏的人經常會把兩個孩子送到殷元家裏來。

在殷元的鼓勵之下,李治漸漸走出了陰影,繼續專心學業。而李明達,殷元就讓殷簡和柳薏娘陪著她,總之就是好好的哄著,別讓他們出什麽岔子就是了。

轉眼間到了夏天,殷元把李治、李明達兩個都帶到莊子上去了,讓他們好好看看如何耕種。本來李世民也想派人照看,結果他想了想殷元那些打仗如狼似虎的部曲,還是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了。

農家的生活讓這兩個孩子特別的好奇,於是殷元也帶著他們親自參加勞動,甚至舉行了撿麥穗的比賽,兩個孩子還認識了很多民間的朋友。

夏糧收的時候,整個大唐都很忙,可是殷元卻收了一封信,然後帶著李治和李明達回去了。

李治很好奇的道:“先生,我們這就不去收糧食了麽?”

殷元道:“有更重要的事,我要進宮去。”

殷元背著個包,帶著二人進了宮,然後到了太極殿,見到了李世民。

李世民好像在張望,看見兩個曬黑的孩子,心裏有些埋怨殷元了。

李世民聞了聞殷元今年夏糧的收成,然後一副讓殷元不要耽誤他們闔家歡樂的樣子。

殷元卻沒有走,而是把身上的包打開,然後向李世民道:“陛下,吳王有一件事,命我代為轉達。”

李世民好奇道:“哦,什麽事?”

殷元道:“他以為,陛下此刻仍在悲傷之中,所以想讓陛下高興一下,所以本來應該晚一點再報喜,但是卻提前送來了,而且心中忐忑,讓我自己斟酌辦理。”

李世民道:“你們倆狼狽為奸不是一天兩天了,朕也沒心情管你們。什麽事情,你說吧!”

殷元把包放在地上道:“陛下,這是從林邑帶回來的一種早稻,它耐旱,生長時間短,眼下這是成熟的稻子,吳王會繼續種植,攢下稻種。它的用處就是,在大唐現在種的稻子種植之前,收割一茬。”

李世民一愣道:“天下,果真有如此奇物?”

殷元道:“千真萬確,隻不過,報喜還是有點早,因為現在運過來的稻子加上吳王種植出來的稻子,隻怕還不夠南國的稻種推廣,還得等上一茬。”

占城稻比大唐的稻子看起來小,但是稻穗更長,沒有稻芒。正因為李世民見過大唐的稻子,所以他認為這絕不是大唐的東西,那麽殷元和李恪,絕對沒有騙人的嫌棄。

李世民聽到的這個消息可能是最近聽到最好的消息了,突然捧著稻子向遠方道:“觀音婢呀,你看到了嗎,大唐國運從此要昌盛起來了,可惜,你沒有看到啊!”

說完,回身向兩個孩子道:“給你們母後跪下。”

李治和李明達立刻就跪了,跪在地上之後,李世民回頭看了一眼還站著的殷元。殷元感覺,這個眼神有點銳利,於是撲通一聲,他也跪了。

殷元感覺李世民婆婆媽媽的,但這恐怕是他身為帝王內心最柔弱而溫暖的部分了。

一番操作完成之後,李世民捧著稻子向殷元道:“吳王有心了,知道朕正在悲痛之中。他這個孩子,跑那麽遠的地方去,為國憂思,實在是不容易啊!你說,他那裏最缺什麽,朕是不是給他一些錢財支持?”

殷元道:“這就不用了,陛下今年,應該能分到他那裏的錢了,南國的生意,重心就在他那裏。最近,他應該有奏書來說明此事,隻是陛下可能沒有注意。”

李世民“哦”了一聲道:“但是他的是他的,朕給的是朕給的,不能不賞。另外,朕還要下旨,讓他督辦這件事,早晚讓南國種滿這種稻子。”

殷元道:“那我知道他缺什麽了,他缺的就是陛下您這道聖旨,往後自然一往無前,為君分憂啊!”

李世民居然品出了一絲貞觀八年殷元站在太極殿錢拍馬屁的味道,時光荏苒,這家夥說話永遠這麽不著調,但是當年替自己檢驗這小子的人,已經沒了。

於是,李世民有悲傷起來了。殷元覺得,李世民要不是文采有限,可能還會一天賦詩一首,以緬懷長孫皇後。

李恪提前報喜,殷元倒是沒有想到,按說這確實是出於一片孝心,但是公之於眾的事情,有時候就得多加小心了。隻要李世民下了聖旨,恐怕到時候很多人的目光都會投向李恪。

但是這件事,也許隻會多一些波折,事實上以李恪的能力,也還會有什麽意外出現。所以,殷元並沒有計較李恪自己行動。

李世民這回效率很高,第二天就有人拿著聖旨出發了。

貞觀十三年的風雨,拍打在長安郊外,殷元站在屋簷下,看著那些剛剛幹了活沒來得及回家,在殷家屋簷下躲雨的人。然後,他讓人去準備熱茶送了過去。

這時節,突然有一個遠鄉之人路過,打著一把很破的油紙傘,身上還披著一件同樣破破爛爛的蓑衣。說實在的,他這兩件東西組合起來,根本就沒有遮風擋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