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粥廠
在這幾年裏,魏征從來沒有停下過自己的進諫之路,而且還頗有建樹。之所以殷元會疏忽他老人家,是因為魏征已經不和殷元過不去了,而且魏征越來越覺得,殷元這樣的人,雖然有一身的臭毛病,但總歸是一個優點比缺點多的人,沒必要耽誤殷元幹大事。
貞觀十四年,魏征上書勸諫李世民要善始善終,但是這時候,恰好李世民整天玩牌,這基本上是給他老人家眼裏灌沙子了,怎麽可能放過。
魏征從李世民開始,上上下下彈劾了一堆人,殘忍的揭露了紙牌遊戲實為賭博的本質。可以說他的措辭入木三分,說得大家啞口無言,隻能說魏鄭公說的太對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馬上做出了姿態,紙牌很快與其他的賭博遊戲劃歸到了一起,成為了一件不被提倡的事情。並且他還以身作則,在宮裏沒收了一波紙牌並且進行了焚燒。並且,他還很快發現了宮裏這麽多紙牌的來源,那就是沒有參與賭博的晉王李治。
李治在這次賭博的活動中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他給宮裏提供了無數的紙牌,而且特別多精致。為了迎合這幫貴人,他選擇了最好的紙張,用了書畫水平最好的工匠,甚至每一副紙牌,都是用名貴的木盒。
紙牌並不值錢,但是那盒子一看就很值錢,所以他並沒有叫賣,隻是免費提供罷了。每次有人上門去,他都一副很為難的樣子,顯得極為肉疼。所以,這時候你要是不給他點錢,那就不太好意思了。但是李治不收錢,他隻收東西,用東西換就行,美其名曰禮尚往來。然後,他很快把東西拿出去賣了,而且還逼迫太監大肆宣揚這是宮裏流出來的東西,貴不可言。所以,一幫想沾一沾貴氣的貴婦什麽的,就很願意掏錢了。
李治到底掙了多少錢,這是個很難說的問題,畢竟別人跟他換的時候用的東西有貴有便宜並不相同,而且他到底買了什麽價錢,也是因貨物和人而不同。
李世民估摸著,李治應該是掙了很大一筆錢,到底有多大,估計應該比上次自己罰他的三千貫能夠翻倍吧!
李世民覺得這兒子長大了,確實到了成人的時候了,雖然娶妻生子可能還早,但是完全已經可以試著離開自己的翼護了,所以李治去自己的王府,離開皇宮的事情,應該已經快到了。
建設晉王府的錢是有的,而且李世民自己現在也不缺錢,這個小兒子,李世民對他很疼愛,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會虧待就是了。
但是這都是以後考慮的事情,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就是,能夠讓李治把錢吐出來,畢竟他一個小孩子,要那麽多錢幹嘛,難道皇宮裏還能夠缺他的吃喝不成?
雖然李世民要錢都不需要什麽借口,但是經常這麽幹的話,好像顯得自己很無能,總是找不到什麽很好的借口,無理取鬧就有點無趣了。
李世民下定決心要用計謀取勝,讓李治心服口服,以後別想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胡來。而且,他都不用細想就知道,這件事情和殷元脫不了幹係,要不然李治那點本事,怎麽可能找得到那麽多的東西可以賣。這坑自己的兒子的事情可以隨意,但是連帶著殷元,這就很不好辦了。
隻能說李世民是一個真的很忙碌的人,而且貞觀十四年可以說是個多事之秋了,他很難沉下心來找茬。可是時間不久,他就發現自己發現了李治的小尾巴。
李治總是覺得自己在李世民的翼護之下,所以很多事情都會受到很大的限製,所以總想著脫離李世民的翼護。但是,他去找殷元也不好使,因為殷元實在是不願意幫助一個偶爾叛逆的家夥。所以,李治隻好單獨行動了。
李治在長安買了很多糧食,而且是那種陳年的糧食,沒別的好處,就是便宜一些罷了。然後,他找殷元借了幾個廚子,好像殷元從來就不缺廚子。
李世民覺得李治鬼鬼祟祟的,有一天又聽說李治帶著很多人走了,而且還沒有去殷家,去了城外,雖然改了裝扮,但是聲勢浩大。
李世民心裏很好奇,於是帶了幾個人就追了出去。
李治離開長安城之後,帶著很多人擺了一個粥廠,開始給人施粥,然後,還可以給人免費的送一些糧食。
畢竟生產力低下,每年難免都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就算是在長安,這樣的現象也很難避免。
這種現象之所以李治到現在才發現,是因為他總是以為天底下的農民,可能都像是殷家莊戶上的人一樣,或者是作坊裏的人一樣。這樣的人,在他看來是很窮的,窮的總是吃不上肉,孩子到了年紀也上不了學。
但是最近他發現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就是居然有人吃糠咽菜都吃不飽,一塊蒸餅能夠黑成什麽樣子,他也算是見識了。
他和殷元去春遊,偶遇一個和他年紀差不多的小夥子,居然掏了一窩鳥蛋,一個不留的生吃了,而且還很享受。
這讓善良的李治很不好受,立刻上前喝止,但是殷元不僅僅沒有幫他,而且還給那孩子扔下了自己的幹糧和一隻從山上抓住的野雞。
李治很鬱悶,於是問殷元為什麽,明明那個孩子那麽的殘忍,他還要給他吃的。殷元就告訴他,沒有幾個人人能夠餓著肚子,掙紮在生死的邊緣上還講什麽道德。所以,飽食終日的人,完全沒有必要去說窮人良心不好,因為換了他們,可能會更加的醜惡。
李治認為在大唐的清平盛世之下,應該沒有多少這樣的事情吧。可是殷元告訴他,天底下這樣的人很多,甚至有很多人食不果腹。為了證明這一點,殷元帶著李治去看了很多戶窮困的人家,並且告訴他,每年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是百姓最難受的時候,就算是賣兒鬻女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李治頓時覺得,喊在嘴邊的為國為民,實在是廉價而且卑鄙。因為,天底下實在是有很多的富人,富得好像個這些窮人不是一個世界。當然了,這些人裏頭,很明顯還包括他和殷元。
殷元還帶他去了一趟以工坊名義而建的粥廠,有災情的時候固然要施粥,每年在青黃不接的時候,也要盡可能的救濟一些百姓。但是,一家的力量,終究是會差一些,遺憾的是天底下並沒有很多人願意這麽做。
於是,李治馬上就要去買糧食準備施粥,但是第一天就被京城的糧商給坑了,花高價買了一堆的舊糧食。
殷元聽說之後勃然大怒,派人去找了糧商,糧商這才知道自己坑了的少年是誰,馬上送上了上好的糧食過來,結果殷元不要,就要舊的,但是量必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