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塵埃落定
在這種情況下,李泰作死的速度明顯在加速,據說李泰為了讓李世民立自己為太子,鑽到李世民的懷裏哀求,並且表示自己百年之後一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李治。
就這種場麵,殷元實在是有點難以想象啊,李泰那個身軀,而且還年紀不小了,鑽到李世民的懷裏,這場麵,不敢想象。
李泰投懷撒嬌的事情殷元反正是不敢細品,但是這李泰說的這些話,殷元倒是能直接的評價一下,這完全屬於是無節操無下限,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要是真的就是禽獸,要是假的就是無恥。這,也就是殷元一直不喜歡李泰的原因,這家夥完全就是沒有節操啊。
從當年李祐陷害殷元的事情裏麵殷元就看出來了,李承乾屬於叛逆,這家夥屬於心術不正。
這件事是皇家的事,也屬於天下的事,要是簡單的認為這就是一件李家的事情,明顯就有點太不把朝中的諸位當回事了。李泰大概沒想過,其實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就是個幾乎能夠隻手遮天的人,但是偏偏他就是沒用啊!
長孫無忌這個人,淩煙閣功臣裏麵排第一,而且可以說是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了。雖然在國事上房玄齡等人完全可以和他媲美,但是論起從心裏眼裏的信任,那明顯還是長孫無忌了。
很顯然,李泰不僅和長孫無忌這個舅舅關係不怎麽樣,還沒少得罪。曾經有人打小報告說大臣對李泰不尊重,這事裏頭別說沒有長孫無忌,那你就是在侮辱人家官職不夠高了。
很顯然,長孫無忌這樣的人不會傾向於李泰,李泰的希望自然就渺茫了一些。但是,隻有他自己好像一直都自我感覺良好。
貞觀十七年六月的時候,百濟出兵攻打新羅,還準備和高句麗聯合,遏斷新羅入唐的路。李世民派人去命令高句麗結束這一愚蠢的行為,但是高句麗拒絕了,並且還挑撥薛延陀和大唐的關係。這顯然是要挑起戰爭,大唐馬上要開始和高句麗長達兩年的戰爭了。
隻不過,如今大唐有了火器,明顯本錢更雄厚了一些。這場戰爭可以說是薛仁貴的崛起之戰,但是現在薛仁貴已經是神機營的將軍了。在神機營,薛仁貴的地位僅次於殷元,這已經超過了很多朝中的武將。比如這時候還在左武衛的蘇定方,就沒有這個福分。
殷元覺得自己對不起這位老兄長,當然也對不起牛進達。因為自從殷元改革以來,最辛苦的恐怕就是這兩位了,左武衛也在他們倆的手底下,變成了十六衛中最強的軍隊。但是,他們倆的機會卻不多。牛進達當然是李世民的舊部,多少還混了個爵位,但是蘇定方就不一樣了,也不知道蘇定方到底哪裏得罪了李世民,就是得不到李世民的重用。
李治被立為太子,過程頗為波折,李泰三番五次的嚇唬李治,本來李治被殷元拋出的問題搞得有點頭大,結果李泰竟然還欺負上門來了。這明顯是以為李治很軟弱呀,看來,這貨還不知道柔弱的人,有時候比看起來硬氣的人有用。
李治根本就沒找人,直接告訴李世民,李泰在威脅自己。說實話李泰和造反的李承乾兄弟感情還不錯,和李元昌也還行。但是說白了,李治對誰都不錯,這都能當成攻擊的借口,實在是有點過分了。
李治用實際行動表態了,殷元也不問了。所以,下一次李世民問殷元的時候,殷元直接說李治可以立為儲君,可保皇室血脈,可延續貞觀盛世。
話是不複雜的,但是李世民覺得沒有廢話的話,可能是發自內心的實話。
當然了,殷元還親身經曆了李世民拔劍自刎的名場麵,也上前裝模作樣的和大家一起勸阻了。所以,這時候,李治的儲君身份已經確立了。
殷元的曆史學的不太好,李承乾造反到底在曆史上是什麽時候,幾個大事件的順序如何殷元完全不知道。可是他總是覺得,因為有些原因,這些事的軌跡好像不太正常,當然這個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
要不是因為殷元,可能京城會少一些牛鬼蛇神,至少如果不是那鬧鬼的事情,就不會來的快去的也快。
不過殷元明顯沒想過因為這些事情而反複的去琢磨,他的學生當了太子,這殷元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的老師。但是,李世民還給李治配了一個強大的老師陣容,可能是因為他覺得以前沒有把李治當成是太子來培養,所以現在必須補上,所以一時間給了李治不小的壓力。
殷元選擇了親自送李承乾上路,畢竟他是個流放的人,陪伴他的,也隻有看守而已。
充軍黔州,和曆史上一模一樣,殷元也沒有為他爭取什麽。因為他不想把有些事做在明麵上,暗地裏做一做就行了,這樣大家都過得去。
李承乾沒想到,到最後來送別的,竟然隻有殷元,還有自己的妹妹,長樂。
長樂公主因為李承乾的事情大病了一場,但是還是活了下來。
殷元不知道是不是長樂公主曆史上在這個時候已經香消玉殞,但是現在看起來,長樂公主真的不太好就是了。
李承乾看著長樂憔悴的臉,突然潸然淚下道:“麗質,哥哥糊塗啊,這一別,也許就是永久了。今日之後,你就當沒有我這麽個狼心狗肺的兄長吧!”
長樂公主看起來已經不願意落淚了,隻是看著李承乾道:“以前的時候,很多時候兄長總是在告誡妹妹,但是今天妹妹要告誡兄長一句,好自珍重。”
李承乾看起來無顏麵對長樂,所以低著頭道:“請你轉告父皇一句,他的兒子,此身已死。”
殷元的麵色凝重,李承乾說出這樣的話來,說明他的心裏一直在埋怨著李世民。當一個人給自己找理由的時候,總是能夠找出來的,畢竟這件事難道今天這個地步,很難說李世民沒有錯。而且,誰都看得出來他有錯,李承乾一個用心琢磨的人,又怎麽會看不出來。
殷元打斷二人的談話道:“不當皇帝能死嘛,那天底下不就隻剩下一個人了麽!失敗了又如何,你就不能幹點別的,你的人生才過了多長時間就可以到了放棄的時候了,按你這麽說,該死的人多了去了。你到黔州去,我在那裏有人,而且有很大的茶山,那裏的人,雖然不能歸你所有,但是能夠照顧好你的飲食起居。而且,我會派一些武士過去,你可以在黔州接著造反。”
接著造反明顯是一句氣話,殷元之所以派武士,其實這是為了他的安全考慮。也許根本就沒有人願意去算計一個已經失去爭天下資格的人,但是總是要讓他心安才行。
長樂公主看了看殷元,很顯然他明白殷元是在生氣,而且殷元都已經做到這一步了,已經對得起文德皇後臨終的囑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