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孫仲謀
建安五年,江東猛虎孫策死於刺客之手,十九歲的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以少年之姿執掌江東。
孫權繼位之初,資曆、威望。年齡,均不足以服眾,廬江太守李術公然反叛,煽動剛剛臣服與江東集團的山越人,糾合人馬,欲自立為王。許多對孫權並不信任的太守、縣令們,紛紛起兵響應,爭相效仿者,不在少數。
在江東孫氏的宗族內部,廬陵太守孫輔,更是聯合幾位孫家的人,暗通曹操,背離孫權,導致江東之地,陷入一片內憂外患之中。
各地的叛亂,以迅雷之勢,迅速波及了小半個江東,丹陽、豫章、會稽等地,亂象叢生,孫權剛剛接過兄長孫策的基業,登上了吳侯之位,就麵臨著這樣一場浩劫。
危機時刻,不滿二十歲的孫權,的確有些惶恐,六神無主的樣子,令一眾忠於他的文武將官們,頗為憂心。好在,孫策主掌江東時,挖掘出了一大批的能人,正是他留下的這些骨幹,用實際行動,安撫下了孫權茫然的心。
江東老臣張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他主張用雷霆手段,鎮壓那些叛亂之地,震懾江東內部搖擺不定的人心。他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孫權的認可,孫權放棄了和談的打算,任命程普為主將,魯肅為參軍,率軍進攻最先叛亂的廬江太守李術。
程普和魯肅,沒有辜負孫策在臨終前的重托,亦沒有讓新君孫權失望。他們二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曆時三個月,便平定了廬江之亂,斬殺了李術,收複了他部下的三萬士卒,在這些士卒中,二人又精挑細選出了一萬漢人與山越人,混編成一支新軍,進攻丹陽。
丹陽,自古民風彪悍,以盛產精銳出名。
原先鎮守在丹陽的,也是孫家的宗親——孫翊,在和叛亂的戰鬥中,孫翊不幸戰死,丹陽便成了叛亂者的聚集之地。
程普和魯肅趕到丹陽後,立刻收攏孫翊的殘部,得丹陽兵三千,依靠著這三千名對地形熟悉的丹陽兵,兩人分進合擊,三戰三捷,在平定丹陽的同時,還拉起了一支以丹陽兵為主力的部隊,人數在兩萬左右,這支部隊戰鬥力強悍,在丹陽之戰中表現出色,得到了孫權的信任,賜予了他們專屬的番號,號為“丹陽軍”。
在屢戰屢勝中,孫權的腰板也慢慢重新挺直了起來,最初的慌亂之態,再也不複存在,上位者的氣度,開始在他的身上顯現出來。
而後,丹陽軍在程普和魯肅的帶領下,接連收複失地,先後平定了數個郡的亂象,經過一年的戰鬥,終於在無數次的戰鬥中,令江東的局勢初步穩定了下來,程普和魯肅的名聲,以及強悍的丹陽軍,由此名聲大噪。
江東少主孫權,更是借此奠定了自己的權柄,成為了江東名副其實的主人。
大戰之後,各種戰後的善後事宜,刻不容緩。孫權一麵忍辱負重,向曹操上表稱臣,一麵招募人手,對江東進行有力的治理。在治理江東的過程中,少年孫權展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借著剿除叛賊餘孽為借口,孫權把江東各大家族的勢力,重新梳理了一遍,那些在戰亂時,沒有站到他這一邊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被孫權削弱了勢力,有一些家族,甚至遭受了滅門之災,曾經顯赫一時的家族,就此成為曆史的塵埃。
踩著各大家族的肩膀,和無數的白骨,孫權一步一個腳印的,無比堅實的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孫策在臨終之前曾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軍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句話,體現出了孫權在治政方麵的過人之處。
事實上,孫策說的並沒有錯。初步穩定了江東之後,孫權通過各種方法,招募到了一大批的人才。嚴峻、諸葛瑾、顧雍、陸遜等能人異士,先後投效到孫權的麾下,組成了一批新的班底。
孫策留下來的班底,雖然忠貞可靠,但是孫權明白,他必須要建立起一批新的班底來,抹除孫策此前留下的印記,把新、老兩套班底,都使用的如臂使指,進而捏合成一團,才能真正的做到一呼百應,穩坐江東。
這是一件需要時間,方能水乳交融的事情,絕非一兩年便能捏合成型的。但是至少,孫權能意識到這一點,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和遠見卓識了。
江東的局麵,在孫權的手腕之下,剛剛步入穩定,荊州那邊的劉備又跳了出來,趁著孫權還未徹底站穩腳跟,對荊州西部三郡發起了猛攻,勢要將三郡重新收回手中。
從占據荊州到如今,劉備已經在荊州經營了兩年多的時光了,荊州的局麵,大體上已經穩定了。所以,在龐統和徐庶的謀劃下,劉備準備進一步的擴充勢力。
整頓荊州的時候,劉備就和益州的劉璋,不間斷的有書信往來,劉璋因擔憂占據漢中的張魯,日後會進占益州,所以很希望能把劉備拉過去,替他消滅掉張魯。而劉備則是看重了沃野千裏的益州,想要像蠶食劉表的荊州那樣,把益州巧取豪奪下來。
二人各懷鬼胎,相互算計,相互利用,與這種詭異的氣氛中,表麵上倒是維持著良好的宗族兄弟之情。
龐統的整個計劃,是分兩步走,在前往益州之前,力勸劉備將荊州西部三郡奪回來,解除掉東邊的威脅後,在圖謀益州。而江東的亂局,則是給劉備提供了天賜良機,龐統主動請纓,願率軍收複荊州三郡。
出於潛藏在心底深處的野望,劉備在權衡之後,很快就同意了龐統的請求,調撥給龐統五萬精兵,由管亥、文聘為副將,馬良、馬謖為參軍,拜龐統為主將,向西用兵。
麵對劉備的進犯,孫權考慮再三,最後力排眾議,撤出了駐守在其他兩郡的將士,將兵力擊中在長沙郡的邊境線上,而後派出魯肅前往龐統軍中,代表孫權與龐統和談。
孫權對目前的江東,有著清楚的認知。他知道,在曆經大亂之後,江東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蟄伏起來等待時機,不適宜再進行大規模的作戰了。所以才會主動放棄兩郡,單單以長沙為屏障,做出一麵和談,一麵隨時準備死戰到底的姿態來。
長沙,對孫家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孫堅曾擔任過長沙太守的職務,所以長沙是絕對不能丟棄的,一旦長沙丟了,說不定宗族之內,就又要有人跳出來,指責孫權罔顧父親基業,愧對孫堅在天之靈,對江東內部的長治久安,極為不利。
出於這樣的考慮,孫權才決定和劉備罷兵言和,讓出荊州兩軍,隻保留長沙之地。孫權相信,劉備的誌向,並不在江東,而在於益州,他絕不會在荊州與江東之間,挑起大規模的摩擦,妨礙他謀求益州的大計劃。所以孫權篤定,以魯肅的才能,必定能說服劉備,令其退兵,為江東爭取到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
正如孫權所料,魯肅在麵見龐統之後,龐統猶豫了。龐統當然清楚,後續步驟中的重中之重,也不想把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與江東的邊境線上。可這件事,龐統坐不了主,隻好派人帶著魯肅,到襄陽麵前劉備。
當劉備接到龐統的來信,仔細體會了龐統在書信中的厲害陳述後,態度很是和藹的接見了魯肅。經過魯肅連續兩日的磋商,劉備權衡利弊,最終答應了孫權的請求,隻收回了荊州西部其他兩郡,長沙郡則是規劃到孫權的手中。
一場本應激烈的廝殺,在孫權有分寸的退讓中,消弭於無形。荊州與江東,兩相歡愉。
各自退兵後,孫權得以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整頓江東的大計中;而劉備,則是積蓄力量,暗中籌備糧草,將目光,重新放到了西邊的益州。
恰巧,益州劉璋和漢中張魯的摩擦,在此時再次升級,張魯派出大軍,進犯葭萌關,性格懦弱的劉璋大驚失色,慌忙派別駕張鬆前往襄陽,向劉備求援。
得到這個消息,劉備心中狂喜,表麵上卻不動聲色,盛情款待了前來的張鬆,絲毫沒有出兵的意思,口中推說糧草不足,尚需時日籌備,等糧草籌措完畢,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前往益州,助劉璋抵抗張魯。
張鬆把劉備的意思,通過書信傳遞給了劉璋,昏庸的劉璋見狀,竟然提出為劉備準備糧草、士兵的事宜來,隻盼著劉備能看在宗族兄弟的份上,盡早前來益州。
書信往來中,劉備在數次討價還價後,得到了劉璋資助五千擔糧草、八千精壯士兵的承諾後,劉備這才施施然的自襄陽出兵,將鎮守荊州的重任,交到了陳到、徐庶、馬良等人的手中,而後以龐統、馬謖、蒯良、蒯越為謀士,以管亥、張飛、糜芳、劉封為將,起兵三萬,在張鬆的帶領下,向益州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