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位荊州牧

字體:16+-

在各個派係的不斷爭吵中,劉禪都要崩潰了。

他終於知道,一國之王,也不是那麽好做的。看似榮耀無上的王位,其實滿是荊棘。

劉禪的心態,在無休止的爭吵中漸漸失衡。繼承劉備漢中王爵位之後不到一年的時光,他便對國事完全失去了興趣,甚至連劉備臨終前那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都給拋之腦後了。

他每日所想,是能夠早點退朝,遠離前朝那個是非爭吵之地,躲到自己的後宮去,安心的鬥他的蛐蛐。

終於,各個派係在爭吵中達成了一致,他們派出秦宓為特使,出使東吳,表達議和之意。

秦宓曆經四個月的長途跋涉,不辭勞苦,遠赴三千裏,來到了建業,麵見孫權,表達了蜀王劉禪願意與吳侯孫權罷兵的心意,並把長沙等四郡,送給東吳。

吳侯孫權心中大喜,當即便同意了秦宓的提議,並表示願意把胞妹孫尚香嫁到蜀國,兩家結成秦晉之好,永不再刀兵相見。

孫權的胞妹孫尚香,單名一個仁字,是出了名的貌美。但更出名的,是她不愛女紅愛刀槍的性格。正是源於她鮮明的個性,今年二十歲的孫尚香,依然未能嫁出去。孫尚香的婚事,幾乎都要成為江東的老大難問題了,尤其是吳國太,對此事很是上心。

在曆史上,孫尚香其實是嫁給了劉備的,可是因為馬超的到來,改變了一些這個世界的發展軌跡,所以並沒有發生赤壁之戰,劉備也就未能迎娶孫尚香,孫權亦未迫於曹操的壓力,把如花似玉的妹妹嫁給年過半百的劉備。

算算年歲,劉備自漢中爭奪戰後,比曆史上所記載的,提前了將近十年去世,劉禪提前繼承了漢中王之位,而隻有二十歲的孫尚香,為了江東與蜀國的利益,顯然是要嫁給比她小了十歲的劉禪了。

蜀國,也唯有漢中王劉禪,才配得上吳侯之妹,尤其是在荊州亂戰後,江東占據優勢的時刻。

秦宓告退後,孫權任命張溫為特使,跟隨秦宓一起回到成都,把孫尚香許配給劉禪之事,傳達給蜀國各級官員。

同時,張溫還將肩負一個特殊的使命。

借著這次孫權嫁妹,孫權想借劉禪之手,上書朝廷,幫他晉位為吳王。不然的話,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孫權怎麽可能還把親妹妹嫁到蜀國去?

當張溫跟隨秦宓踏上通往成都的道路時,時間,又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

前前後後,蜀國足足耽擱了七個多月時間,才完成了和江東的議和。隨著雙方的議和,對峙在荊州的兩軍,終於鬆弛了下來。

陳到火急火燎的立刻率兵北上,想要把龐統所部驅除出荊州,可是等他又經過半個多月,趕到荊州北邊的時候,上庸一線,已經被龐統打造的固若金湯了。

七個月的時間,足夠龐統布局了。歸降到龐統這邊的十萬荊州兵,大半已經訓練成軍,加上劉磐的身份,陳到根本就無計可施。

更不要忘記,龐統可也是荊襄士族出身,他在荊州的潛在影響力,因為龐德公的關係,猶在劉磐之上!

過去的七個多月時間,龐德公的親生兒子,也就是龐統的堂弟龐山民,以及龐德公的門下弟子崔州平,先後來投,龐統稟告馬超之後,代表馬超分別任命他們為上庸、南郡的太守,兩郡在他們的治理下,更加的穩固了。

龐德公這一係的影響力,淋漓盡致的發揮了出來。畢竟,在大多數荊州本地人的眼中,劉磐與龐氏家族這樣的配置,才是真正的荊州代表,而陳到,或者說是劉禪,甚至已經死去的劉備,不過都是一些外來人罷了。

這個局麵,讓陳到相當的難受。

起初,陳到也沒太把上庸和南郡看的太重,可當他把這兩個郡,和漢中放在一起之後,才赫然發現,這兩軍的地理位置,陡然變得重要起來,龐統掌控著這一線,就像是在荊州的北部楔入了一顆釘子,死死地釘在了荊州的命門要害上,一日不拔除,荊州便一日難以安寧。

在和老將嚴顏商議過後,陳到還是決定,對龐統發動強攻,把上庸和南郡,重新奪回來。

與江東軍對峙了七個多月,再加上之前的連番激戰,荊州兵早已疲憊不堪了,陳到並非不知,可他也沒有辦法,因為他的手裏,實在是沒有其他的兵力可以調用了。

陳到強行出兵,龐統立即做出了應對。

他派出以老帶新的組合,用三萬義勇軍帶著兩萬荊州兵,任命王平為主將,按照龐統的計策出戰,與陳到交鋒。

另一路,以先鋒馬鐵為主將,同樣是三萬義勇軍加兩萬降兵的組合,抵擋老將嚴顏。

起初幾日的交鋒,雙方打得難解難分,甚至義勇軍的損失還要多一些。

等十日之後,義勇軍則是越戰越勇,荊州降兵在義勇軍的帶動下,也打出了一定的氣勢,在整體上不輸於陳到、嚴顏所部的荊州軍了。

二十日之後,戰爭的天平開始向義勇軍傾斜,悍不畏死的義勇軍,再次展現出了獨有的鬥誌,在竭盡全力的怒吼聲中,義勇軍以一當十,令陳到、嚴顏雙雙铩羽而歸。

至此,經過戰火的打磨,十萬荊州降兵,在付出兩萬條生命的代價之後,終於烙印上了義勇軍的軍魂,與其他的義勇軍,再無分別。

之後,龐統設下埋伏,大膽的以馬超胞弟馬鐵為誘餌,誘使陳到來攻。

久久未能破局的陳到,被逼無奈下,兵行險著,結果反而中了龐統的埋伏,被兩側王平、劉磐的伏兵所困,馬鐵又率部掉過頭來,猛攻不休。

一場大殺,仗著紅衣弩炮等大殺器,義勇軍大戰全勝,陳到率部敗逃,留下來斷後的老將嚴顏,血染沙場,連同兩萬多荊州兵一起命喪黃泉。

此戰,令荊州震動。

陳到忌憚孫權背後使絆子,再也不敢和龐統所部義勇軍硬拚下去了,率軍暫時撤回了襄陽,一麵向孫權發起求援,試探孫權的態度,看看他對蜀、吳聯合究竟有多少誠意;另一麵派人火速報往成都,請求劉禪再派援兵前來。

接到陳到的求援,孫權遲疑不定。他本心並不想派兵去幫助陳到,但又不想落下反複無常的小人罵名,畢竟是他已經同意吳蜀聯合的事情,並且還要把胞妹孫尚香嫁給劉禪了。這個時候要是對陳到的求援視若罔聞,必然會有損於他的形象。

成都那邊,劉禪接到陳到的奏章後,同樣心生厭倦。他就不明白了,大家好好的和平相處,一起鬥鬥蛐蛐什麽的不好嗎?幹嘛非要拚個你死我活呢?

而成都身處不同派係的官員們,對陳到的奏章莫衷一是,管亥為首的荊州派係力主出兵增援陳到;舊派益州官員以許靖為首,則是堅決反對;新派的益州官員以李嚴、黃權為核心,提出再與大梁議和的論調……

朝堂之上,無形的硝煙彌漫,看不見的刀鋒,無情的刺向異己的要害。三派官員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就在孫權和劉禪猶豫不決,不知究竟該怎麽辦的時候,沉寂了許久的曹操忽然發聲了。

他假借天子劉協之手,連下三道詔書,每道詔書中的內容,其實都是大同小異。

頒給蜀國的詔書中,劉協冊封陳到為荊州牧,統領荊州西邊的三個郡;

頒給江東的詔書中,則是冊封魯肅為荊州牧,管轄長沙等東邊四郡;

而頒給大梁的詔書中,劉協又把龐統封為了荊州牧,執掌上庸、南郡二郡。

這一道詔書,把荊襄九郡一分為三,讓大梁、蜀國和江東,各自出現了一位荊州牧。

是劉協糊塗了嗎?當然不是!

站在天子的角度來講,劉協的確是荒唐至極的,大漢自開國以來,還從未出現過三人同時擔任荊州牧的事情。

但是誰都知道,這道詔書,並非是劉協的本意,而是曹操的決斷。

曹操可不是大漢天子,而是魏王!他的所思所想,隻會為大魏的強盛考慮,至於搖搖欲墜的大漢,其利益是否受損,莫說是曹操,時至今日,又有幾個人還在乎?

曹操此舉,明著是安撫了三方,讓荊州的戰亂停歇,實則,細思極恐!這不就是刻意的分列荊州,挑起大梁、蜀國與江東的矛盾嗎?

雍州的邊境有張遼駐守,曹操不敢冒進,自然無法把實質性的觸手伸到荊州來,可這並不妨礙他在政治的層麵上,為大戰方歇的荊州亂局煽風點火!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同時出任荊州牧的三個人,自然是想把其他兩人抹去,此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更何況,吳蜀聯合的消息,已是躍然紙上,曹操不願看到孫權與劉禪結成秦晉之好,形成南方的聯盟,共同抵抗北方。畢竟,在北方,他曹操和馬超還沒結盟的,你們南方就想搞事情了?

於是,隨著劉協的詔書,諾大的荊州,就此徹底分裂,各歸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