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五百三十二章 爭奇鬥豔

字體:16+-

分割荊州的三方勢力,在誰也奈何不了誰的無奈處境下,默認了彼此的存在。

荊州的亂戰,至此便告一段落。

駐紮在雍州邊境線上的張遼,並沒有撤軍,而是留在了商縣,並在這裏建築防禦工事,大有把商縣打造成橋頭堡的趨勢。

大梁日後想要進一步的發展,擴充地盤,無論是向西進攻大魏,還是南下攻打蜀國,曹操都是一頭盤踞在側的猛虎,隨時可能亮出獠牙,在背後發起致命一擊,重創大梁邊境。

未雨綢繆,馬超還是沒有撤走張遼這支部隊,讓他留在商縣牽製曹操。

以張遼之能,再加上三萬正規義勇軍和近十萬地方駐軍,即便是曹操大舉來犯,張遼也能抵擋很久一段時間了,能夠最大程度的為馬超調兵遣將爭取到充足的時間。

荊州亂戰結束之後,馬超重新把精力放到了訓練士卒上來。

他和曹操之間,早晚必有一戰,沒有足夠精銳的精兵,是很難戰而勝之的。

號稱馬超麾下兩把尖刀的奔雷騎和破軍陣,再一次恢複了三萬人的滿編,此次入選兩支精銳的,都是曆經戰火的老兵,年紀在二十二歲到二十六歲之間,正是人生中最巔峰的年齡階段。

在訓練這兩支精銳的時候,馬超可是不遺餘力的。事務再多,馬超每日都要親自訓課一個時辰,並對出手法等戰技進一步改良,在訓練中傳授給他們,促使兩支精銳的戰鬥力再次攀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武器裝備方麵,對兩支精銳的投入也是最大的。

隨著馬鈞的逐漸長大,他腦子裏不時便會蹦出來一些奇思妙想,甚至一些建議,連馬超都忍不住拍案叫絕。

馬鈞的奇思妙想,經過馬超的潤色後,再經過諸葛亮夫人黃月英的修改,最後落實下來,繪畫成圖稿交到韓暨和鄭渾的手中,兩位能工巧匠根據圖紙打造出一批批的新式武器、戰甲,在交到諸葛亮的手中,由諸葛亮配發到各支部隊中。

奔雷騎和破軍陣,自然是第一時間拿到最精良裝備的部隊了。

在各部義勇軍大規模換上新式裝備的時候,馬鈞還對舊有的紅衣弩炮、霹靂車兩大殺器進行了改良,在保證超遠射程的同時,大大的縮短了填裝弩炮的時間,原本需要三十多個呼吸的時間,才能完成一次填裝,而現在,被馬鈞硬生生的縮短了一半,隻需要十五個呼吸便可以了。

這一改良,讓馬超喜出望外,重重的賞賜了馬鈞一番,並且授予了他正式的官職,成為了馬家的又一位新生代人物。

馬鈞帶給馬超的驚喜,遠不止於此。他甚至是對諸葛亮首創的諸葛連弩也做出了改良,使之更趨完美。經過試驗,諸葛連弩的穿透力和破壞力,足足增長了三倍有餘,而且射程也被提升到了一百二十步,比原來的一百步,又提升了二十步之遠。

該良後的諸葛連弩,深得義勇軍將士們的喜愛,連發明出諸葛連弩的諸葛亮都讚不絕口。

倒不是說諸葛亮的能力不如馬鈞,而是諸葛亮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在他而言,**巧技始終隻是旁枝末節,他並未在這上麵投入太多的精力。

而馬鈞卻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了這個領域,無比的專注,所以才能獲得惹人注目的成就。

之後,馬鈞還對已經失傳的指南車進行了鑽研,仿製出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指南車,並在原有的基礎上,運用了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使得指南車在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不管戰車如何的翻動,車上木人的手指始終指向南方。

有了指南車,今後義勇軍無論是處於迷陣等人為的困擾,還是大霧、沙漠等自然因素的不利的環境中,都能夠準確的找到方向,再也不會迷失了。

可以說,指南車算得上是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輔助性戰鬥工具了。馬鈞憑著指南車,成為了開創這一流派的鼻祖。另一位堪稱鼻祖的人物,自然就是諸葛亮了。

在馬鈞設計出指南車之後不久,諸葛亮在黃月英的幫助下,推出了另一種輔助性的戰鬥工具——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其實是個統稱,具體可分為木牛和流馬。以馬超後世人的眼光來看,木牛流馬其實便是後世的手推三輪車,但卻比三輪車先進了許多。身處東漢末年的諸葛亮,能研製出比後世的手推車還先進的木牛流馬,當真令馬超驚歎不已。

木牛是以牛頭、牛身的造型打造出來的。木牛的四蹄,其實便是手推車的四根支杆,可以隨時支撐著停下來的牛車而不至於傾斜,牛身覆蓋在整倆牛車上,裏麵有三個暗格,上麵兩個暗格空間較大,用來存放糧食,最下麵的一個暗格是開放式的,把手推車的車輪隱藏在其中。

每一輛木牛,可承載八擔糧草,存儲量大,且使用極為方便,節省了很多的人力。尋常的成年男子,即便是沒受過任何的訓練,也能推著木牛日行二十餘裏,可要比駑馬或者是用牛拉運的大車快的多了。

而流馬,則是木牛的升級版。以戰馬為造型,承載量不輸木牛,而負擔在人身上的重力卻更輕,從而使得行進速度要更快一些,即便是成群結隊的運輸,依然能日行三十餘裏。唯一不如木牛的地方,就是流馬對道路的平坦有一定的需求,不能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進。

木牛在山間小路上運轉自如,流馬在大路上速度驚人,木牛流馬各有千秋。

木牛流馬的創造,大大的節省了押送糧草的時間和人力。在戰鬥的層麵來講,可以縮短補給的進程,保證前線將士們的糧草供應;在路途中的消耗層麵來說,因為運送糧草的時間被大大縮短,所以消耗在路途中的糧草,自然也隨之大大減少,可謂是一舉多得。

最神奇的是,木牛流馬的牛頭、馬麵造型中,還有一個機關,這個機關被打造成舌頭的形狀,隻要把這個舌頭翻轉過來,木牛流馬就像是落地生根了一樣,完全無法推動了。這一設計,是防止木牛流馬落入敵人手中之後,被敵人拿來運送糧草。

當馬超得知木牛流馬的機關之後,忍不住大為驚奇,這不就是後世的輔助刹車係統嗎?試想,一輛拉上了手刹的汽車,誰能推走?

馬超很是懷疑,諸葛亮和馬鈞這兩個家夥,是不是也是從後世穿越過來的,這麽就能如此的另類的?他們研究出來的東西,哪怕是放在後世,那也算是不落後於時代的科技了啊!

就在馬超震驚無比的時候,馬鈞再次給他帶帶了巨大的震撼。

除了對軍事上的貢獻之外,馬鈞還陸續研究出了織綾機、龍骨水車等先進的工具,還有水轉百戲的動力傳輸裝置。

看到這些東西之後,馬超直接無語了。

先說織綾機。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可在這個時代,限於生產力和科技的低下,所以生產效率還很低,勞動人民在長久的生產實踐中,發明出了一種配備著一百二十個踏具的機器,人們用腳踩踏完成作業,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馬鈞為了減輕勞作之人的負擔,深入到生產過程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新織綾機簡化了踏具,改造出了運動機件。對原來織綾機的一百二十根踏具,做出了改變與簡化,把織機的踏具改為了躡,躡取代了踏具,分為上下三層,每一層的躡都並排改為十二根在左,十二根在右,中間懸浮著一枚織機的梭子,控製著經線的分組、上下開合,以便梭子來回穿織。

經過這樣的改進,新織綾機不僅更精致、更簡單適用,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五倍,織出的提花綾錦,花紋圖案奇特,花型變化多端,經過金城商會和甄氏商會的推出後,立刻便成為了各大家族爭相購買的產品。

再來說龍骨水車。

之前,人們都是用翻車來汲水灌溉農田的,但是老式的翻車極為沉重,需要三、五個男子合力才能推動,使用極為不便。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改變了人們用手推動的慣例,改為了腳踏汲水,再加上轉輪的存在,使得龍骨水車使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起來了,大大的節省了人力,可以讓勞動力們解放出來,去從事其他的生產。

更主要的是,龍骨水車不但能汲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保證農田中的水量,始終能夠處於一個合理的狀態。

織綾機和龍骨水車,對戰爭並沒有直接的幫助,但是其作用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前者為原始的手工業者提供了勞作的基礎,讓大梁境內的女子們,也能夠在閑暇之時,展現出不遜於男子的價值,並且配合著金城、甄氏兩大商會,令大梁的稅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後者則是保證了農田的產量,還節省了勞動力,使得馬超致力推行的屯田製落實的更加順暢了,更讓勞動者們安居樂業,不必再每日都那麽辛苦了。有了龍骨水車,種田這種本來是艱辛的勞作,陡然變得輕鬆起來,這對大梁境內的眾多老百姓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福音。

可以說,這兩大發明,絕對是顛覆時代的創作了。

為此,馬超在狂喜之下,直接封馬鈞成為了千戶侯。要知道,即便是馬超的胞弟馬休、馬鐵幾兄弟,也沒有這個殊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