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忽悠

第一百八十三章 百無一用是書生

字體:16+-

徐文長和歸有光兩個還是很能幹的。

不過三四日工夫,清華池已然是大變樣了。

浴池內外,到處掛滿了名人字畫,署名當然不是徐文長便是歸有光。

徐文長和歸有光兩個在包家進進出出,忙忙碌碌,事實勝於雄辯,包大農毆打讀書種子的事情終於告一段落了。

隔三差五,包大農便叫徐文長和歸有光兩個穿著打扮起來,大搞文會,搞完了文會,不用說,大家自然也想嚐試一下名滿京城的牛奶浴。

待客人一走,不用包大農發話,徐文長和歸有光兩個立馬換了衣服,提起水桶,拿了毛巾,四處打掃。

有了這二人盡心盡力的打理,包大農每日睡到日上三竿,然後起來數錢玩。

包悟來也是嘖嘖稱奇。當時包大農將這兩個書呆子米蟲養在家裏,包悟來心裏老大的不樂意,可是如今看來,還是兒子有眼光啊。

這二人除了吃口飯外,一文錢不要,卻將清華池內外料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包大農偶爾去看一眼,他二人便悚然而驚,幹的更賣力了。

其賣力程度,連包大農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這一日,包大農將徐文長和歸有光二人叫到近前,道:“我說,你兩個好歹也是天下聞名的才子,好麽樣的呆在家裏讀讀書,做個畫啥的,不是挺美的嗎?幹嘛弄的和仆役一般,若是傳了出去,旁人又要說我包大農迫害讀書種子了!”

徐文長放下手裏的水桶抹布,微微一笑,道:“恩師,正所謂功夫在詩外,以前弟子拚命讀書,拚命作詩,隻以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除了讀書作詩之外,無非是飛鷹走狗,飲酒歡樂,心中卻覺得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得見用,因此存了放浪形骸的念頭。”

歸有光也點頭道:“這幾日弟子腦海中總會想起《論語》中‘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來,弟子盡心揣摩,反複研究,終於明白,弟子這些年當真是本末倒置了!”

包大農摸了摸腦袋,心說這讀書人掉書袋就是有水平,把自己說的都是一愣一愣的。

卻聽歸有光繼續道:“本來弟子以為,這世上的學問俱在書中,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古往今來的典籍浩如煙海,隻因不能盡讀,弟子心裏甚是慚愧。因此往日居家時,夜以繼日,焚膏繼晷,發奮苦讀,卻是一直科場失意,內心裏隻覺天下之苦,莫過於懷才不遇了。可是這些天,弟子在恩師門下,與牛五等下人們混在一處,才曉得了很多道理。”

他神采奕奕,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繼續道:“近些日子來,弟子才知道,在這京師之中,那些升鬥小民,若想立足混一口飽飯吃,需要做多大的努力!”

他擦了擦眼淚,道:“牛五那廝自然是個破落戶,無賴子弟,可據他自己說,他家祖上也曾隨太祖爺東殺西討,南征北戰,後來我大明一統天下,他家便成了軍戶,本來早些年,軍戶自然有糧餉可分,可如今,那些糧餉全都進了那些個貪官的腰包。他又沒有土地可以耕種,久而久之,便成了破落戶。”

徐文長也歎了口氣,道:“他也曾給我講過他那渾家的事情。”

包大農一愣,隨即想起,自己曾經給了牛五幾十兩銀子叫牛五去勾欄裏給他那相好的贖身。

徐文長道:“那牛五嫂子本來也是個好人家的女兒,從小與牛五兩個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家裏也頗有幾十畝的良田,可是後來這賦稅越來越高,沒奈何,隻好全家投在官宦人家門下為奴,沒想到過了幾年,那當官的尋了個借口,將他一家老小趕了出來,田地卻是一分也沒了!牛五嫂子的老爹受不過這口氣,去衙門打官司,卻又挨了一頓痛打,回來沒幾天便吐血而亡。眼見一家老小便要凍死街頭,沒奈何,才將牛五嫂子賣入勾欄!”

一席話說完,兩人都已經是淚水漣漣。

歸有光歎了口氣,道:“要說太祖爺那是天縱奇才,開國以來,這祖宗法製俱是好的,隻可惜這些年來,行的壞了!”

徐文長也歎了口氣,道:“誰說不是呢?當年太祖爺出身窮苦,知道這天下百姓的難處在於賦稅,而這賦稅之所以多,一來是為官的人多了,這官俸便多了起來,另外那些無良的貪官汙吏橫征暴斂,自然苦了百姓,二來是要養著天下無數的軍漢,也是不小的開支,所以太祖爺才設立軍戶,為的就是不耗費民財,以軍屯養軍兵,達到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目的!因此立國以來,誅殺貪官汙吏,輕徭薄賦,百官俸祿也是極低的了!”

包大農嘿嘿一陣冷笑,卻是不說話。

徐文長和歸有光兩個見恩師冷笑,互相看了一眼,也是十分驚疑。

自己這位恩師,自然有深不可測的本事,可這麽久以來,卻多行的是不言之教,對二人的傳授,那算得上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從未真正說過什麽。

此刻恩師之意,看來對他二人的意見明顯是不以為然,兩人都是整衣斂容,垂手肅立,聆聽教誨。

包大農也歎了口氣,萬事都是有因有果,生在大明朝,遠遠不是美好不美好那麽簡單,而根本就是很悲催。

這大明朝從出生那天開始,就注定了走向了屬於自己的那條死路。

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那是個奇才天縱的人物,雖然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不過是個要飯和尚加叫花子二合一的角色,卻偏偏如得神授,無師自通,精通帝王之術。

本來包大農穿越以來,對於天下大事,就提不起興趣來,畢竟做個花天酒地的無賴更符合包大農的人生理想,可眼見自己這兩個徒兒一心想著濟世救民,也忍不住想說兩句。

包大農清了清嗓子,徐文長和歸有光一看,恩師這是要說話了,都是一副無比公瑾的模樣,準備將恩師的話一字不漏的都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