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劍問明月

第五百三十三章 天下很大,不止秦國

字體:16+-

在接下來二十天的時間中楊明都留在了鑄劍坊中,幫助徐父子等人完成鑄劍的最後工序。

在這二十天的時間中,李斯也已經全麵接受了燕地的行政事務,並未出現他來時所顧慮的情況,在權力的交接過程中,進行的可謂是十分順利,李斯想象中可能遇到的麻煩根本沒有出現。

麵對這樣的情況,李斯也不敢做的太過過分,畢竟在秦王政麾下,李斯是為臣的,但在楊明這裏,李斯也是需要做人的,隻考慮自己臣子的身份而忘記了人的身份,未來的路也不會走的太遠,對於這樣的道理,李斯還是很清楚的。

隻是,李斯雖然不慌不忙,但有的人已經慌了,比如李斯從鹹陽帶來的一些郎中和門客,想要執掌東西橫跨千裏的燕地,僅僅隻有李斯一人是不行的,所以從鹹陽出發之時,李斯並不是自己來的,而是帶來了不少門客,同時還有郎中令麾下的一些郎官,這些人將會是他日後維持燕地政務運行的根基所在。

而這些人跟隨李斯從都城鹹陽來到數千裏之外,被稱為苦寒之地的燕地,當然不是為了來受罪的,他們是要來當官的,若是楊明不離開燕地,若是不將楊明留下的那些人清退一部分,他們又怎麽當官,所以,在李斯還能沉住氣的情況下,已經有人沉不住氣了。

“父親,左丞相現在是什麽意思?父親奉大王之命已經來到燕地近一個月了,怎麽不見左丞相有動身的意思,他難道是想抗命不成?”在一幫人的攛掇之下,李斯的長子李由出現在了李斯的麵前。

不同於韓非那種可以生性散漫的王族中人,李斯做事,絕大多數都很趕,因為他的出身並不高,唯有爭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生孩子在內,在李斯到稷下學宮求學之前,他就已經娶妻,在有了子嗣後才遠赴齊國求學,所以如今人已到中年的李斯已經有了一個成年的兒子。

相對於李斯這個父親,李由這個兒子無疑是幸運的,因為與李斯相比,李由有著一個好父親,此次李斯奉命執政燕地,順便就將李由給帶來了,為了就是給李由的未來鋪路。

“不要用你的心思去揣測左丞相的心思。”看著藏不住的事的李由,李斯不由皺了皺眉,那些人也太沒有分寸了,竟然蠱惑他的兒子,李由的急切若是傳到楊明那裏,又會讓楊明怎麽想。

想到這裏李斯也是有些無奈,他終究是出身太低,在秦國的根基又太淺,無論是學呂不韋那般養士,還是學楊明那般組建羽林衛,以近十年之功培養出一批為自己所用的人才,都不可能,他能夠招收的人才,實在是水分有點大。

這不,不說他手下的具體才能如何,僅僅隻是這份心性就怎麽樣,與真正的人才還有不小的差距。

“父親,我這也是關心你,左丞相不走,父親你如何在燕地施展抱負?”李斯的指責在別人那裏或許足以決定命運,但在李由這裏也就那麽回事了,畢竟誰又會真的怪罪自己的兒子。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左丞相回到鹹陽的秦國的丞相,是與右丞相分管全國政務的,燕地在秦國的拚圖之中,僅僅隻是一塊而已,你會為了一塊的權力而放棄全部的權力嗎?”李斯教導著李由道。

“話是這麽說,那左丞相為什麽不離開?左丞相回到鹹陽之後確實可以成為真正的左丞相,但他麾下的那些人,父親,這段時間我們已經將燕地的情況查探清楚了,燕地方圓千裏之地,民過百萬,縣數以百計,從郡守到縣令,俱是左丞相的人,他能不為這些人考慮?我曾聽過左丞相之言,官員的權勢並不僅僅在於他坐在什麽位置上,而在於有多少人實心實意的聽從於他,信服於他,左丞相乃是當世人傑,他能忘記自己說過的話?”麵對李斯的教導,李由卻是反駁道,他已經是成年人,對於許多事,亦有著自己的看法。

“你想說什麽?”李斯神色一凝,看向李由的目光中已經多出了審視之色。

“大王在這個時候將父親你派遣來燕地接替左丞相,父親你難道真的看不出來?”李由反問道。

“左丞相在燕地,對諸子百家一呼百應,一個科舉製盡收百家弟子之心,儒墨兩家都為左丞相所用,左丞相長女又是道家天宗弟子,他的妻子又是陰陽家的人,父親仔細想想,這樣的左丞相是不是太過可怕了一點?”李由分析著自己的看法道。

“你不用說了。”李斯突然製止住還想說下去的李由道。

“父親……”李由不解地看向父親李斯道。

“你能看到這些很不多,但卻未能看到其中的危險,燕地之事不僅僅隻是燕地一地之事,而是涉及到秦國的未來,涉及到秦國一統天下後國家走向的大事,那是對國運的構建之爭,如今我們父子身在其中,一不小心是要萬劫不複的。”李斯凝重道。

如果有可能的話,李斯是不想來燕地的,他雖然喜歡做官,但卻也惜命,楊明在燕地推行的政策迥異於現在的秦國,更關鍵的,這些政策真的能夠有效地治理燕地,這就更加的可怕了,一旦涉及到國體之爭,那是比權力之爭更加恐怖的事情。

因為權力之爭隻在於人與人之間,但國體之爭,卻是涉及到整個天下,涉及到無數人之間的爭鬥,如今被卷入之中的李斯又怎麽不如履薄冰。

“正因為我們是奉命而來,所以才要穩妥,大王是能夠體諒我們的。”李斯重複道。

“荀先生的那個徒弟現在恐怕還在擔心憂慮吧?”左丞相府前院禮部的辦公場所中,從墨家鑄劍坊中歸來的楊明在洗去了身上的火氣之後,前來荀況這裏拜訪道。

“李斯的天賦很高,奈何私心太重,這是他年輕時的奮勇爭先的動力,也會是他晚年之時不幸之源。”對於楊明的調侃,荀況卻是鄭重地解釋道。

“不知道荀先生可有心思隨我去鹹陽,繼續掌管這左丞相府的禮部?”楊明問道。

在李斯的事情上楊明並未多說什麽,因為荀況的短短的一句話差不多已經將李斯的一生高度概括了,無論是李斯的過去,還是李斯的現在,又或是李斯的未來。

“算了,六部之中,因為軍政衝突,兵部雖麻煩,但並入護軍都尉府也不是不可能,刑部、而戶部、工部與九卿雖然衝突,但也有一絲合作的可能,吏部之權依托丞相府也不是不能繼續存在,唯獨這禮部是不可能存在,我去做什麽?”荀況灑然道。

“荀先生倒是人老成精。”楊明笑道,荀況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若非如此,也不會數十年如一日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除了在培養弟子方麵有著小小的問題。

“你人不老也能成精,在你麵前,誰還能驕傲的起來,不過話又說回來,你的嚐試似乎失敗了啊。”荀況道。

“失敗了嗎?我可未想著改變秦國,隻不過是給秦國一個選擇而已,難道先生看不出我在燕地實行的這些政策是為了什麽嗎?”楊明問道。

“看的出來,是為了像燕地、齊地、楚地這種與三晉之國和秦國迥異的國家,三晉之國一脈相承,雖然不像是秦國那般以法家為官方正統思想,但也是深受法家的影響,但法家的影響之下也建立起與秦國類似的統治體係,百姓也容易接受法治,所以它們三國並入秦國的統治體係後,最容易被秦國統治,但燕國、齊國、楚國卻與秦國完成不同。”荀況分析道。

“燕國、齊國與楚國傳承久遠,俱有八百年,早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世道人心,有著獨屬於自己的文化,秦國想要自己的統治架構直接移殖到此三地,必然會發生極大的對衝,進而影響到秦國的統治穩定,秦國強大之時還能鎮壓其中的隱患,一旦秦國的力量稍有衰落,此三地必會成為動**之源。”荀況道。

“不過,燕地尚且罷了,燕人不善戰,又此處偏遠,不足以成為秦國日後的隱患,但楚國與齊國卻不一樣,一國地大,一國人多,最容易出現動**,未來天下要亂,必從此兩地開始。”楊明道。

“所以你想要迥異於秦國國策的政略來治理齊楚之地,以為消除其中的隱患。”荀況道。

“不錯,可惜,鹹陽宮顯然並不這麽認為。”楊明歎息道。

能夠看越時空的楊明知道,漢初的郡國並行製對於現在的秦國來說可謂是最好的選擇,齊國、楚國本就是比較強勢的文化圈,給其一定的自治權是必須的,在潛移默化中將其納入朝廷的統治體係才是最好的選擇,若以外力潛行統治,必然會遭到反噬。

但楊明也知道,秦王政絕對不可能接受郡國並行製,所以楊明想到了折衷的方法,並因此在燕地推出一係列的施政之策,為的就是可以找出一條在天下推行郡縣製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統治齊楚這種自有文化體係且根基深厚的地區。

可惜,楊明終究隻是臣子,並不能左右秦王政的選擇,秦王政看到的隻是楊明的施政之策是想要改變秦國的國體,他看到的楊明對燕人太過友好,他看到的在楊明的施政之策中,他需要百年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他甚至沒有想過,楊明真正的目的是在給他提供治理齊楚這種處於邊緣,而秦國又不可能直接摧毀其文化的地域。

所以李斯出現在燕地,對此楊明亦是無可奈何,他能做的都已經做了,但選擇權必定在秦王政手中。

“你若是直言進諫,或許還有轉機。”荀況道。

“用不著了,況且,在謀天下之前,我還是想著怎麽某身的事情吧,我馬上就要到而立之年了,從秦王政四年走出來開始,十近十六年的時間中我都在朝堂上混,但這個天下可不僅僅隻有朝堂,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我要看看這個天下,而不是繼續將自己扔在朝堂之上。”楊明灑脫中帶著期待道。

說實話,這個世界的許多精彩是楊明不曾看過的,那也是能夠吸引楊明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