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

解縉

字體:16+-

明·解縉【詠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斬碎一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晝夜磨。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隻恐西風起,銷盡鋒棱怎奈何。

解縉,字大紳,明初江西吉安人。解縉的爺爺叫解子元,元末進士,被黃易寫進了他的《尋秦記》。解縉的父親叫解開,也是一文化人,而且人如其名非常想得開。朱元璋曾請他來南京聊聊解子元的英雄事跡,聊完覺得此人不俗要給他官做,沒成想解開敬謝不敏,回家當民辦教師去了。解縉的母親也留名青史,很好聽,老太太芳名高妙瑩,史載她“通經史傳記,善小楷、曉音律、算數、女紅極其敏妙”,女紅倒不必提了,曆史書法音樂數學都“敏妙”,解縉的老媽差不多算是黃蓉式的傑出女青年。

父母都是高知,生下的孩子多半也異於常人,解縉證明了遺傳學是靠譜的,父母的基因是很重要的。還在繈褓時,高妙瑩就在地上寫字教兒子認,不耗費紙張,很環保。五歲的時候,解開親自教,到七歲時解縉就能寫詩,十歲能背千字文,過目不忘。到解縉十二歲時,《四書》《五經》都讀完了,解開開始發愁還能教兒子什麽。總之解縉的教育很成功,不用上官學,老爸老媽都是一等一的好老師。解開的教育經驗多年以後被鄭淵潔學了去,鄭亞旗同學也在家成才了。

解縉十七歲參加江西統考,第一。吉水轟動了,鄉親們在他高中的那一天起都罹患口吃,見了他就喊:解解元。玩笑啦,其實應該念“解元”,還沒解放的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和他哥解綸以及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傳為佳話。解縉選庶吉士,這年他才二十二歲。

前文提到,朱元璋曾召見解縉的父親解開,算是有故人之情,加之解縉才名遠播,考試成績又這麽好,朱洪武喜歡得不得了,這位中國曆史上手段最狠的帝王居然被解縉激發出了濃得化不開的父愛,他對解縉說:在朝咱倆是君臣關係,私下裏你就是我兒子,所以有啥話該說就說,別怕!解縉聽了這話全身暖洋洋,分外舒泰,也就真沒見外,立馬寫了封萬言書給朱老爸,文中頗有不敬之詞,比如“嚐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複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很直白,老聽說皇上您愛發怒,動不動就成串地殺,可怎麽就沒見您表揚獎勵過一個好人呢,即便是褒獎過誰,轉天就被打成奸佞弄死了,很奇怪啊很奇怪。潛台詞就是:是不是你這當皇上的有什麽問題呢?膽子不是一般的大,幾乎就是不拐彎地斥責朱元璋殺人成性,反複無常。

需要交代一下背景,彼時胡惟庸案發,朱元璋正殺得性起,解縉此時上書,口氣還如此嚴厲,許多人都以為解縉活膩歪了。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不僅沒對他動刀,還當著朝臣的麵表揚了他。弄得某些心懷叵測嫉賢妒能的朝臣很失望,本來他們都想好了,過幾天結伴去參觀以解縉的皮縫製的稻草人呢。

萬言書之後,同僚們發現解縉還是整塊的,少不得羨慕嫉妒恨,但嫉妒也沒用,朱元璋不會拿他們都當兒子看。而發現自己安然無恙的解縉,驚喜之餘又賈餘勇寫了一篇《太平十策》,分別從土地、郡縣製、人事、禮樂、皇家教育、基礎教育、裁減冗員、稅務、農桑以及軍事等十個方麵提出了建議,同僚們私下說,這回解縉總該掛了吧?誰知解縉又遭到了朱元璋的表揚。

兩次上表得到最高領袖兼幹爹的好評之後,解縉膨脹了。某次去兵部辦事,年少輕狂的毛病犯了,出語輕慢,被兵部一把手沈溍告了一狀,朱元璋聽聞後很不高興,心想你還真把自己當我兒子了,你又不是我親生的,就貶解縉為江西道監察禦史。解縉真正把朱元璋惹毛的,是幫郎中王國用撰稿,給李善長申冤,才讀了沒幾句,朱元璋就猜出這奏章出自解縉手筆,勃然大怒,把解縉臭罵了一頓。之後解縉故技重施,又捉刀替同僚彈劾都禦史袁泰,徹底被後者恨上了,此後少不了要告解縉的黑狀。

當時近臣的父親都可以進京居住,解縉的父親解開也在,朱元璋就把解開叫來談話,說大器晚成,解縉還年輕,你不如把他帶回老家再讀上十年書,十年之後令郎必有大用。前文說了,解開是個很想得開的人,當然不會為兒子辯解什麽,也不敢申辯,那可是沒事就剝皮楦草的朱元璋啊,謝了恩領著兒子就回家了。至此,解縉政治生涯的第一階段宣告終止。

客觀地說,朱元璋對待開國元老和貪墨大臣手段相當毒辣,但對解縉卻難以想象地寬容。之所以給解縉放了十年大假,多半是出於保護,因為解縉太年輕,銳氣太盛,在官場上混,隻憑才華是吃不開的,帝王家事絞肉機,才子曆來玩不轉政治。所以回回爐,讓他回家讀書修身養性,對解縉的未來是有好處的。當然,老朱也不會做賠本買賣,十年後的解縉,正好為朱家子孫所用。然而當時的朱元璋,怎麽也想不到他把解縉留給了兒子朱棣,而不是孫子朱允炆。

長假第八年,解縉的政治老爸朱元璋崩了,不是拖出去槍斃,而是駕崩。解縉得訊立刻趕往南京奔喪。剛到就被彈劾了一道,罪名是“諱詔旨”,太祖說了讓你休假十年,即便皇上已成了先皇,也不失效,八年你就回來,這不是抗旨嗎?此時當年解縉得罪過的袁泰開始發力,跟建文帝說,解縉不僅違背大行皇帝聖旨,而且母親死後還沒下葬,老父也九十歲了,解縉不恪守孝道往南京跑,顯然並非吊喪那麽簡單,必有所圖。如你所知,對陰謀論帝王們多是寧可信其有,建文帝覺得有理,一道聖旨就把解縉發配蘭州當了一名小吏。

好在解縉有哥們兒在朝,禮部侍郎董倫幫他在建文帝前說了不少好話,因此解縉在西北吃了不到四年沙子後,終於回到京城,被委以翰林侍詔,給新皇帝當了一枚小秘。這麽個小官,自詡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解縉當然不滿意。不久,改變他命運的人出現了。

接下來的一幕很是悲壯,請備好紙巾。燕王朱棣破城在即,這一日傍晚,解縉、王艮、胡廣約好來到吳溥家裏,先是解縉發表演講,從蒙受先皇厚恩一直說到建文帝對他的賞識,一把鼻涕一把淚,諸位聽眾欲斷腸,最後的結語尤其悲壯,堅決和反賊朱棣劃清界限,並決定在文廟自縊,以警告並以屍身羞辱叛國投敵者。

胡廣的發言比解縉不遑多讓,表示除死無大事,把這一百多斤交給建文帝了,我胡廣是讀聖賢書的人,提的是董狐筆,持的是蘇武節,解縉你等我,咱兄弟絕不負聖恩。吳溥的兒子都聽哭了,眼淚嘩嘩地跟父親說,胡叔叔太仗義了,太爺們兒了,他要以肉身殉國難!爸,咱爺倆啥時候死啊你說——吳溥一聽就笑了,說兒子你太年輕了太憤青了,其實呢,胡廣、解縉隻是兩個演員,演技精湛,也就騙騙你這小孩子,他們三人裏頭,要說死隻有王艮敢死,解、胡是舍不得死的。

吳溥言中,解縉演講完畢之後,就以博爾特的百米速度跑到了朱棣的大營,向新主子表完忠心後,又推薦了老鄉胡廣和李貫,這二位一召即至,角色轉換非常之快。什麽?你問文廟相約上吊的事?哦,今天天氣,哈哈哈。

朱棣上位後,建議胡廣和解縉結親,說解縉有個兒子,胡廣你可以把女兒嫁給小解。胡廣說我媳婦還真懷孕了,可是不知男女啊。朱棣長了對B超眼,說肯定是閨女。胡夫人一生,還真是個女孩。此後解、胡兩家奉聖旨結為秦晉。後來解縉下獄後,胡廣忙不迭要劃清界限,逼女兒跟解縉的兒子離婚,沒想到女兒是個烈女,拿把剪子哢嚓一下就剪掉了一隻耳朵,以此明誌。胡廣沒辦法,隻能聽之任之。仁宗即位後小解從遼東放歸,夫妻倆終於重聚。這就是偉大的“一隻耳”的愛情故事。

而王艮回家後,與妻子相擁而泣,隨後兩口子就互喂毒藥而亡。王艮和解縉是正宗老鄉,殿試成績原本是第一,《明史·王艮傳》記載,由於形象不佳,不如胡廣長得帥,所以朱允炆點了胡廣為狀元,王艮榜眼。按說他算是有理由不忠的,可此人不僅忠,還腹中錦繡,據說曾以“神、真、人、塵、春”為韻,寫了足足一百首詠梅詩,這難度大了去了,未必就比解縉的對聯神功更容易。可惜,沒流傳下來。

至於吳溥,既沒殉難也沒表演,是個真人。朱棣登基後他當朱棣的官,後來任解縉的副手編纂《永樂大典》。為官清廉,家資都散給了家境不好的親朋好友,可稱明朝第一裸捐的善翁,死後兒女們居然沒錢給老父入殮。

放在當下說,王艮的死有些迂,而解縉、胡廣、李貫的偷生也可以理解。不過前者後者誰更齷齪是很明顯的,解縉你怕死就怕死吧,誰又不怕死呢?可是表演就不必了吧,再逼真的表演也是表演,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縉馳謁,成祖大喜”,反水要趁早,解縉一點沒猶豫。

民間傳說,包括單口相聲中的解縉,以捷才著稱。據說某日朱棣跟解縉說宮中昨夜有喜,讓他口占一絕。

解縉琢磨著可能是皇後或者哪個妃子生了,就來了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龍。朱棣立馬糾正,不是兒子,是閨女。話音未落解縉第二句就出來了:化作嫦娥下九重——一句詩就做了變性手術,王子變公主了。“剛生下來就死了”,朱棣又道。一般人當下就傻了,王子也好公主也罷,活著就好辦,可死了這馬屁還怎麽拍啊?但解縉反應超快,馬上接了句:料是人間留不住——“吩咐太監扔人工湖裏了”,朱棣心想我還就不信了,擠對死你。“翻身躍入水晶宮”,解縉張口吟出了最後一句,收尾收得漂亮極了,壓水花技術遠超郭晶晶——死了?死了也是龍種。馬屁拍到這個水平,已經是登峰造極了。當然這隻是個傳說,該傳說的現實意義就是:溜須拍馬不僅要有才華支撐,且需要電光火石的快速反應能力。

真實的解縉快速反應能力也非常人能及,比如他跟朱棣有關立儲的一番對話。這位明成祖在太子朱高熾和他家老二朱高煦之間猶疑不決,密召解縉想聽聽他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了不言語,作為老爸,他很看不上朱高熾,這位太子又胖又跛,走路還得靠太監扶著。就形象而言,去之老二朱高煦甚遠。但朱高熾心眼好,人也聰明,因此難以取舍。解縉看朱棣猶疑,又吐出了三個字:好聖孫。眼熟吧,多年以後的大清,康熙選擇雍正的原因也是因為“好聖孫”——愛新覺羅·弘曆,也即乾隆。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在一堆孫子裏確實是出類拔萃的。這三個字成功打動了朱棣,才有了後來的仁宣之治。

解縉的眼光確實很有穿透力,幫朱棣解決了儲君問題,可謂功莫大焉。但凡事有好壞兩麵,比如得罪了朱高煦,基本就等於鑽進了絞肉機。

曆史上參與帝王家事的,結局一般都不會太好。後來,朱高煦的種種政績把太子比了下去,因此更得朱棣寵愛,種種待遇甚至超過了朱高熾。解縉忍不住了,跟朱棣說,皇上你這是要打開潘多拉盒子啊,接下來肯定要爭皇位了。朱棣火了,認為解縉這是離間骨肉,貶了他的官。朱高煦後來又努了努力,成功地把解縉發配到了越南。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進京述職,朱棣親自帶隊打仗去了,不在。解縉就去太子朱高熾府上敘舊,朱老二的眼線知道了,隨即就檢舉揭發,說解縉私覲太子,無人臣禮。這次解學士逃不過去了,被震怒的朱棣下了詔獄。五年後,錦衣衛頭子紀綱把犯人名單給皇上看,朱棣“咦”了一聲,說:解縉還在?紀綱心領神會,當夜就灌醉了解縉,拖出去扔到雪地裏,好可憐,解大學士被活活凍成了冰棍。這根“人肉冰棍”留給後世的遺產,是《永樂大典》,總計三億七千萬字。不知編輯這一行有無祖師爺,如果要選的話,沒有第二人選,就是解縉了。

仁宗朱高熾即位後,翻出解縉當年的奏疏,跟楊士奇說,都說解縉狂,你看看他談到的事,哪一件沒應驗呢?說完,就給解縉平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