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字體:16+-

奧古斯丁以《聖經》為依據,結合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化的功底,運用柏拉圖主義學說,構建了一套完善的宗教哲學理論體係,促進了基督教的信仰教義化、統一化、儀式化、組織化。

一、上帝觀

奧古斯丁根據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上帝是最終的實在,上帝是完滿的、不變的、永恒的、全善的,上帝即至真、至善、至美,上帝是絕對真理;而感性世界是不完滿的、變化的、暫時的、非至善的。他認為,上帝作為最終的實在一定是完滿的,所以沒有理由要他變化。因為一個完滿的東西發生變化,就會成為不完滿的。上帝是永恒的,上帝不存在於時間之中,在上帝創造時間之前不可能有時間。上帝是全善的,上帝的善不僅在於最真實,而且在於愛人類,在於和平和安穩。他還認為,上帝具有創造的本性,“天主創造一切”,“宇宙間除上帝之外,沒有任何存在者不是由上帝那裏得到存在”,整個世界都是由上帝創造的。奧古斯丁主張,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他說:“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即‘父’,由父而生的‘子’,和從父出來的‘聖靈’,這聖靈就是父與子之靈。”[5]他認為,上帝在位格上是三位的,但三位在本體上是一,三位是一體而不是三體。他說:“父、子、聖靈,各位都是完全的,所以它是三位一體,而不是三重”,“既非三個神,亦非三個善,而是一個至上全能的上帝,即三位一體本身”。

二、善惡論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是自己有的,上帝是絕對的有。上帝是永恒的存在,絕對的精神。上帝至真無比,是最高的本質和實體,並斷言上帝是不朽的,上帝即至善。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善是本質和實體,善是絕對的。上帝至真、至善。在上帝那裏,惡是不存在的,所謂惡,與上帝毫無關係。至於萬物,它們不是自己有的,而是由上帝創造的,因而它們不可能同上帝一樣絕對,它們不是絕對的有。但萬物源自上帝,由上帝的有而有,因而它們也不是絕對的無。創造者上帝是絕對的有,是至善,所以凡是存在的,本身也都是善的,隻是並非十全十美而已。這就意味著,萬物本身是有缺陷的,是能朽壞的。所謂缺陷和朽壞,就是惡。或者說,善的減少就是惡。同時,他又強調說,作為存在者,其善無論減少到何種程度,總剩留一些善,否則,就不能朽壞,也就無法存在。總之,善是本質和實體;惡無非缺乏應有的本質和實體。就本質而言,惡是虛無,惡是相對善而言的,所以惡可以定義為“背離本體,趨向非存在的東西。……它傾向於造成存在的中斷”[6]。或者說,惡即“善的缺乏”和“實體的缺乏”。

為了說明惡即“缺乏”,奧古斯丁具體區分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惡。第一類惡的現象可稱為“物理的惡”,指事物的自然屬性造成的損失和傷害,自然災害、人由於生老病死等生理原因造成的身苦皆屬此類。這一類惡的原因是缺乏完善性。第二類惡即“認識的惡”,指“把錯誤當作正確接受,把正確當作錯誤拒絕,將不確定當作確定固守”。認識上的惡的原因是人的理智之不完善,與自然惡的原因基本相同。但是從後果上看,認識上的惡比自然界的惡更危險。第三類惡即“倫理的惡”,隻有這類惡才稱得上罪惡。他說,罪惡是“人的意誌的反麵,無視責任,沉湎於有害的東西”。他認為,倫理的惡和認識的惡是相關的:“錯誤與苦難一起產生。當他們在內心感覺到畏縮,這就是恐懼;當心靈為可欲事物所占據,不管它們是如何有害與空洞,錯誤阻止心靈覺察它們的真實本性,或者說,病態的欲望遮掩了覺察力,沉浸於愚蠢的快樂。”[7]

三、意誌自由和恩典說

上帝創造的人類是善的,為什麽現實中的人類卻如此之惡?這是因為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上帝的伊甸園中,受蛇的引誘偷吃了蘋果,從而使其道德敗壞,犯下了原罪,這種原罪傳給後代,使整個人類都具有了罪惡的本性。由此引申出一個問題是:夏娃為什麽會吃那個蘋果,使人由善變惡呢?奧古斯丁的回答是:這是出於人的意誌。他認為,上帝的創造物都具有善的屬性,把人性的墮落歸因於外物的引誘,推誘於上帝,是說不通的,因為善的東西不可能導致惡的現象。他問道:“一個善而可變的自然會產生惡,會使意誌自身變成惡,這種事物怎麽能夠發生呢?”[8]既然犯罪的原因不在於外界的客觀事物,就必定在於人們自身內部的主觀意誌。他說:“決不是一個低劣的事物會使意誌惡的,它之所以惡化,隻是由它自身(意誌自身)反常的不正當地企求著一個低劣的事物。”[9]人本來是可以正直地生活的,但他可以願意,也可以不願意。願意的是他,不願意的也是他,都是他自己。行善或是犯罪,都在於人自己願意與否。人處於善和惡的矛盾之中,但關鍵在於人,由人自己去選擇。因而,犯罪作惡並不是由於惡自身有什麽原因,完全是由於人的自由意誌,是人的自甘墮落。他說,靈魂的“背離與皈依是自願的,而不是被迫的”[10]。

既然人的自由意誌包含著犯罪的可能性,上帝造人時為什麽會賦予人自由的意誌,他為什麽不創造出更完善的人,不賦予人隻會行善、不會作惡的意誌呢?奧古斯丁的回答是:如果是這樣,那麽,行善或作惡將不再是人的意誌的自由選擇,而是上帝代替人所做的選擇。他說:“不是有意做的事既不是惡,也不是善,因此,如果人沒有自由意誌,則不會有公正的懲罰和獎賞。然而,賞罰的公正來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因此,上帝必然賦予人自由的意誌。[11]上帝為了顯示自己懲惡揚善的公正,必須賦予人意誌自由。上帝並不幹預人的意誌的自由選擇,而是讓人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上帝隻是對自由選擇所產生的善、惡後果進行獎罰。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在造人時曾賦予人自由意誌,但自亞當犯下“原罪”之後,人的意誌已被罪惡所汙染,已經失去了自由選擇的能力,人已為罪惡所奴役,已不可能依靠自己的行為或抉擇得到拯救。因此,隻有依靠上帝的恩典,人才能恢複意誌自由,做出善的抉擇。他自問自答道:“怎樣得救呢?他們能靠自己的善行得救嗎?自然不能。人既滅亡了,那麽除了從滅亡中被救出來以外,他還能行什麽善呢?他能靠意誌自行決定行什麽善嗎?我再說不能。事實上,正因為人濫用自由意誌,才使自己和自由意誌一起毀壞了。一個人自殺,自然必須是當他活著的時候。到他已經自殺了,他就死了,自然不能自己恢複生命。同樣,一個人既已用自由意誌犯了罪,為罪所勝,他就喪失了意誌的自由。”[12]奧古斯丁所說的“人既滅亡了”是指人已經喪失了善的本性和自由選擇的能力;上帝的恩典是指上帝之子耶穌犧牲自己,為人類贖罪。自基督教誕生以後,人類已經擺脫了自亞當以來的罪惡的奴役,人的意誌恢複了選擇善或惡的能力,這就是做基督徒或做異教徒的選擇。為此,奧古斯丁獲得了“恩典博士”的稱號。

四、信仰與理解論

奧古斯丁認為,信仰是“天啟”(上帝的啟示),是絕對的真理,理性和信仰並不是對立的兩極,兩者存在著彼此交叉的關係,“並非一切思想都是信仰,因為人們常常為了拒絕信仰而思想;但是,一切信仰都是思想”。信仰屬於思想範疇,其定義是“以讚同的態度思想”[13]。他認為,思想或思想對象持懷疑、批判和否定態度,或持讚同態度,都是合乎理性的。一方麵,任何懷疑和批判都以某些無可置疑的前提出發,這些前提就是信仰的對象;另一方麵,信仰並非無思想的盲從,它是以相信權威為前提的思想。如果沒有被信仰的前提,也就不會有對信仰的進一步思考和理解。因此,在人的思想過程之中,否定、信仰、理解是彼此交叉的。同時,奧古斯丁又宣稱,信仰是絕對可靠的,信仰是十分自然和十分必要的一種思維活動,信仰本身就是一種確認性質的思維。所以,“如果你不理解,信仰會使你理解。信你在先,理解在後”。“信仰是理解的途徑,理智是信仰的一種報酬。”甚至還強調:“所以我不認為理解為了信仰,而是信仰為了理解”,理性之所以需要,是為了論證信仰。進而提出:“信仰為了理解。”[14]

為了更好地說明信仰和理解的關係,奧古斯丁區分了三種不同的信仰對象:第一種是隻能相信,不能或不需要理解的東西,如曆史事實;第二種是相信和理解同時起作用的對象,如相信數學公理和邏輯規則的同時也在理解它們;第三種是隻有先信仰,然後才能理解的對象,這些是關於上帝的道理。一方麵,理性為信仰做準備,語言的意義、權威的地位都需要通過理性被接受,即信仰之前,需要某種程度的理解,否則將不會“以讚同的態度思想”;信仰之後,更需要對信仰做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麵,信仰為理解開辟道路,可以幫助理性理解那些其自身無法理解的對象,他們從這個新的起點踏上智慧的旅途。到了後期,奧古斯丁似乎更加強調信仰對理性的依賴。他說:“上帝不可能憎恨他所創造的、使我們優於其他動物的東西。讓我們把信仰看作迎接與追求理性的序曲,因為如果我們沒有理性的靈魂,我們甚至不能信仰。”[15]

五、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奧古斯丁根據《聖經》故事認為,最初,上帝創造出許多無形的天使,其中有的服從上帝,有的則對抗上帝,這樣就分化為善和惡兩派:當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被創造時,他們已處在善和惡兩種可能性之中,結果他們妄用自己的意誌自由,聽從惡的天使,違抗上帝的命令,犯下了“原罪”。自此,善和惡便具體化,其中以善的上帝為一方,以惡的人類為一方,形成完全對立的兩大陣營: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前者按照精神生活,向往善,追求永生;後者按照肉體生活,犯罪作惡,貪圖現世享受。實質上,這是兩種不同的愛和由此產生的兩種不同的結果,即“兩種愛組建了兩座城,愛自己、甚至藐視上帝者組成地上之城,愛上帝,甚至藐視自己者組成天上之城,前者榮耀自己,後者榮耀上帝”[16]。這兩種國度,“一部分人命定與上帝一起進行永恒的統治,另一部分人與魔鬼一起永遭磨難”[17]。“實際上,這兩座城在現世相互交織、混合,直到最後審判才把兩者分開。”“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在世間的進程自始至終交織在一起。……雙方享受同樣的世間利益,或被世間邪惡所折磨,但伴隨著不同的信、望、愛。”[18]也就是說,兩者的區別沒有任何外在的標準或地域界限,完全是內在的生活態度(信、望、愛)。奧古斯丁認為,人類社會或地上之城雖然是惡的,但也體現為保衛和平、維護正義,體現著人們善的願望。這也充分說明地上之城必然要反映上帝的旨意,應當以上帝之城為典範,最後回歸到上帝之城。地上之城是歸向上帝之城的一種過渡。由於地上之城是惡的,難以實現這神聖而偉大的曆史過渡任務,地上之城唯有接受基督教會指引,才能期望最終歸入“上帝之城”。因為,基督教是上帝之城的具體體現,基督教雖類似於世俗國家,也同屬於地上之城的範疇,但與世俗國家不同的是,它為上帝挑選並獲得上帝的保證;它在上帝之子耶穌基督親自領導下,由對上帝的愛而建立起來;它教導人們按照精神生活,追求真正的和平和至善。所以,隻有基督教會才能夠穩妥地引導人們歸向“上帝之城”。

奧古斯丁的宗教神學哲學理論,或稱“基督教神學”,構成了其包括教育目的、人性論和兒童觀、道德教育、知識論及教學論在內的整個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