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教育目的論

字體:16+-

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從其形成之日起,就把傳播教義、爭取信徒作為重要的目標。經過使徒保羅在“外邦人”中傳教及其對教義的修改,基督教從猶太教的一個分支擴展為各民族的統一的宗教,基督耶穌便成為全人類的救世主。保羅認為,人雖然從亞當開始就有了“原罪”,但從基督耶穌的死而複活後,人又得到了幸福,因為人與上帝的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做仇敵的時候,且借著神的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而得救了。”保羅強調人的拯救是靈魂的拯救,是靈魂的永生,而靈魂的拯救必須摒棄肉體的情欲,因為“聖靈和情欲相爭,這兩個彼此為敵”。人如何才能得救呢?保羅主張“因信得救”,即依靠靈魂對神的信仰與熱愛而被拯救。保羅宣稱,一切人都可因信得救,不服從猶太教律法與習俗的外族人憑借心靈聖潔也可成為“誓約民”。因此,信仰上帝的基督徒過著一種聖潔的生活;得著聖靈的人,靈魂得到拯救的人便是新人,而信仰和熱愛上帝便成為得著聖靈的途徑。

自保羅之後,基督教不僅有了信仰的對象,而且也有了信仰的途徑,采取各種方式和手段使人皈依上帝,具有信仰就成了基督教最主要的工作。基督教教育便成了最直接的工具。羅馬帝國晚期,社會正處在大動**和大分化的時期,值此之際,基督教以其嚴格的道德生活吸引了大多數民眾,基督教得以迅速傳播,其勢力也日益壯大,教徒的成分日趨複雜。392年,基督教被定為國教取得合法地位後,麵對粗糙的基督教教義,要求有人從理論方麵來論證耶穌及其《聖經》的神聖性和合理性;同時要求改革世俗教育,培養能為教會服務的人才。在這樣的形勢下,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宗教神學體係及其教育思想便應運而生。

奧古斯丁對待基督教經曆了從懷疑、背棄到信仰的曲折反複的過程,並有“蒙主召喚”的奇跡般的體驗。在《懺悔錄》中,根據個人的經驗,他把人的認識看作從低級到高級,最終達到信仰上帝的過程,進而提出了教育目的的主張;同時通過自我反省的形式告誡青年人,他在生活上之所以遠離罪惡,主要是由於上帝對自己心靈的啟迪,讀了《聖經》,皈依了基督教。

奧古斯丁認為,神具有無上的能力、無限的智慧和至善至美的品德。神從無中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萬物。他指出:“主,確無可疑的是:你創造了天地。確無可疑的是:‘元始’即是你的智慧,在智慧之中,你創造了一切。確無可疑的是:這有形可見的世界分為兩部分,用天地二字可以總括你所造的一切。……確無可疑的是:不僅一切已造的和已成形的東西是出於你的創造,甚至可能創造和可能成形的東西,都可能由你創造,因為一切來自你。”[19]

作為創造萬物的上帝,他是“至高、至美、至能、無所不能,至仁、至義、至隱、無往而不在,至美、至堅、至定,但又無從執持,不變而變化一切,無新無故而更新一切;……行而不息,晏然常寂,總持萬機,而一無所需;負荷一切,充裕一切,維護一切,創造一切,養育一切,改進一切;雖萬物皆備,而仍不棄置”[20]。“是萬有的唯一真原,化育萬類的至美者。”[21]

上帝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而作為上帝創造物的人類,起初雖是善的,但人類的始祖濫用意誌自由,喪失了向善的能力,犯下了原罪,並傳遞給了後代,導致人生下來都是有罪的。因此,人生在世的最高目的隻有不斷地贖罪修行,克己欲望,心向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寬恕和恩賜,靈魂才能得到拯救,進入“上帝之城”,人才能得以永生。由此可見,奧古斯丁的教育目的既不是發展智力和理性,也不是培養國家的公民,而是要過情神生活,修煉道行,培養對上帝充滿信仰、虔誠的基督教徒。即是說,通過教育,使人聆聽,懂得上帝的教誨,領悟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並意識到自身的罪惡和如“糞土”般的渺小,從而進行祈禱、懺悔,克服對各種欲望和享受的追求,最後皈依上帝,進而成為能忠心耿耿地為教會服務的教士。

根據抑製人性、高揚神性的基本宗旨和教育是一切內心修煉的教育本質觀,奧古斯丁提出了教育為教會和神學服務的主張。他在《懺悔錄》中用向上帝禱告的方式明確指出:“主,你是我的君王,我的天主,請容許我將幼時所獲得的有用知識為你服務,說話、書寫、閱讀、計算都為你服務。”[22]

奧古斯丁認為,人要想得到拯救,光有信仰是不夠的,首先是過禁欲生活。人人都追求幸福、快樂,而真正的幸福、快樂是信仰上帝;人人都愛美好的東西,真正美好的是至善至美的上帝、上帝的智慧、上帝的道。沉湎於暫時的可變的有形的事物,把快樂寄托在這些事物上,就容易墮落,且離上帝越來越遠,並最終走上毀滅。因此,“一切學識之最終目的,就是敬愛神,並獲得快樂的生活”[23]。鑒於此,道德教育在教會教育中應居於首位。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養成虛心、哀痛、溫柔、饑渴慕義、憐恤、清心、和睦、為義等“真福八端”;培養學生具備寬容、謙虛、熱愛真理、正義、愛人、嚴謹、服從等基督徒的優良品質。當然,從奧古斯丁的經曆及其教育思想來看,道德教育並非其目的本身,他希望通過道德教育,一方麵使人擺脫現實世界的欲望和享受,用理性克製欲望,使情感服從理性,致力於內心的操持、心靈的修煉,做到清心寡欲;另一方麵使人們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原罪,進而認識到上帝的至善,有助於使人養成一種為善的傾向,避惡趨善。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對上帝的信仰,並得到上帝所賦予的神性,棄惡從善,改邪歸正,從而得到拯救,進入一個盡善盡美的世界——天國。由此可見,奧古斯丁已從根本上把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的目標宗教化了。

奧古斯丁的教育目的雖然是以個人向上帝禱告的方式提出的,但是恰恰反映了中世紀早期的文化狀況和價值取向的變化,迎合了當時的社會需求。奧古斯丁的教育目的,一方麵反映了以古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古典文化以及世俗教育的衰落;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基督教勢力的擴大,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已成為必然趨勢;此外,作為虔誠基督教徒的奧古斯丁,為了論證基督和《聖經》的神聖性和合理性,創立係統完善的宗教哲學理論體係,提出教育為教會、為神學服務的主張,也是其思想的邏輯必然結果。奧古斯丁的教育目的論為中世紀歐洲的教育奠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