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梅蘭克頓的教育思想和文科中學的發展
梅蘭克頓(Philip Melanchthon,1497—1560年)是宗教改革時期最著名的希臘文專家、人文主義學者、基督教新教神學家和新教人文主義教育家。他是路德派新教學校改革的天才組織者,被尊稱為“日耳曼導師”。他於1527年撰寫的薩克森學校計劃,對德國中等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
一、生平與主要教育實踐
梅蘭克頓於1497年出生於布裏頓(Bretten)的一個書香貴族家庭,是當時的大人文主義學者羅伊希林的侄孫,從小天資聰慧,又在家裏受到“博聞多識,一以貫之”的教育。羅伊希林在梅蘭克頓7歲時已年過七旬,便悉心教育梅蘭克頓自己生平所學的東西。梅蘭克頓從小把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來文的《聖經》及其注釋讀得精熟透徹,對於數學、曆史、法律和醫學也無不尋根問底地探究學習。梅蘭克頓先後在海德堡大學和杜本根大學讀書,雖然還是個學生,卻已經是一位最有學問的學者了。
梅蘭克頓以一位最優秀的希臘文專家的身份就任薩克森大學。1518年薩克森一個學術機構要求羅伊希林推薦一位少年學者到威丁堡大學教授希臘文。他竭力推薦梅蘭克頓,在推薦信上把少年梅蘭克頓視為與荷蘭的伊拉斯謨齊名的人文主義學者,寫道:“梅蘭克頓甚當其選,如他會來就任,就會為大學增加無上榮光。以我所知,日耳曼中沒有比他更好的。”[49]當梅蘭克頓到薩克森大學時,他當場就用希臘文發表了轟動全校的就職演講,聽者無不為之感動,使得所有神學班的學生都大呼要學希臘文。[50]
屆時,路德已經在威丁堡大學主講神學,梅蘭克頓受路德影響開始研究神學,路德也受梅蘭克頓的影響開始研究希臘文、希伯來文原著的《聖經》,兩人交往甚密,路德和他在威丁堡大學主講的神學和古典文學,使威丁堡大學成為新教研究中心。梅蘭克頓是少數幾個了解路德在形成他的“因信稱義”思想過程中所經曆的痛苦思想掙紮的人之一,是較早深刻領悟出“因信稱義”思想的重大意義的人之一,也是較深刻地理解到路德的新教教育理念的進步之處的人之一。而且,他先於路德批駁變體論,為《聖經》權威做辯護,和路德一起確立“因信稱義”的神學原則。他花了40年以上的時間製定新教的神學基礎,1530年草擬《奧格斯堡信綱》,闡述了信義宗信仰的原則,是新教內部派別“信義宗”的奠基人之一。[51]
梅蘭克頓在大學曾深入研究神學、修辭學、唯名論和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的古典作品,著拉丁、希臘文典,講授《聖經》、神學著作史及其古典名著,還涉及修辭學、辯證法、倫理學、曆史、物理學等各種科目,又組織刊刻各種經典,在大學中深受學生和教師尊重,又時常有社會上的名人與高層人士來向他請教,這些都是其他大多數教授所望塵莫及的。梅蘭克頓淵博的學識、四方稱頌的教學和天才的組織,深得學生的愛戴,和學生感情深厚,關係融洽,而且他的學生後來在全國各地大多成為得力的教授或教士,在實行和傳播梅蘭克頓的教育主張的過程中非常得力,所有這些都促使梅蘭克頓在路德派新教學校改革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521—1522年,梅蘭克頓協助路德把希臘文《聖經》翻譯成德語本,他出色的希臘文造詣給路德很大幫助,後來在路德對全部《聖經》的長達13年的翻譯工作中,梅蘭克頓都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持和幫助。梅蘭克頓自己也親自為各級學生編寫了文筆優美的文法教科書,有些教科書直到18世紀還在使用。
梅蘭克頓是較早較傑出的新教改革家,他在1525年就為艾斯勒本和紐倫堡的第一批新教高等學校起草章程和安排課程,後來陸續改組了海德堡等幾所大學,並在馬爾堡、科尼斯堡、耶拿創建了新教大學,並且曾經應各地教友們的來信要求,就56個城市有關開設和管理學校的問題回信作答。1527年,梅蘭克頓被任命為薩克森學校視學,他應薩克森選侯的邀請,領導一個三人小組巡視薩克森的教育,就教育的需要提出報告。這份報告被稱為“曆史上第一份學校調查報告的視察書”[52]。1528年,梅蘭克頓在艾斯勒本和紐倫堡學校章程的基礎上寫了著名的《薩克森學校計劃》,此後,他在不同時期為日耳曼中部和南部的許多城市和小邦擬訂的學校條例,通過他的學生的傳播推廣,成為許多學校條例的藍本。到1560年他逝世時,他創立的學校體製幾乎已經在德國各城市很普遍了。[53]
二、薩克森學校計劃
梅蘭克頓認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文化上的虔誠。[54]這說明他是一個虔誠的新教徒。然而,他又深信古典文學對培養文化上的虔誠的非凡價值,並且按照他所認定的能夠培養文化上虔誠的標準對古典文學加以選擇,試圖把一切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啟迪思想的東西納入學校課程,想方設法使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能夠培養文化上的虔誠。這種把人文主義的智慧與新教精神相結合的教育理想,體現在他所倡導的側重於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和教育領袖的教育活動中。著名的《薩克森學校計劃》,主要適合於培養大學預科性質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後來該計劃促進了風行歐洲的文科中學的大發展。
《薩克森學校計劃》的辦學宗旨,可以用梅蘭克頓在1526年紐倫堡中學的開學典禮上的一段話來概括:
除經過以曆代實為基礎的教育而正確訓練的心智健全的人以外,是不能夠正確地理解宗教信仰和道德義務之真理的。故此,教育你們城市青年的共同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父母身上,因而也落到了社會的身上。首先,務必讓孩子們受到宗教教育,但這意味著良好的文化教養是必備的先決條件……拉丁學校是為教授基礎拉丁語而建立的,並將進行調整,以為預定進入高級學校的學生做好準備訓練。[55]
這些辦學宗旨,更具體地體現在《薩克森學校計劃》中規定的教育階段和每一個階段的課程內容中。按照《薩克森學校計劃》,每一所學校應包含三個等級的教育,每一個階段的課程內容又包含如下內容。
在第一等級中,應授予本國語文及拉丁語文的初步讀寫、拉丁文法。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熟練背誦拉丁文,掌握拉丁文的基礎。課本是梅蘭克頓編寫的拉丁文小學讀本,內容有字母、路德信經、聖主祈禱文與教會儀式的祈禱文及讚美詩等,還兼學音樂。
在第二等級中,應以拉丁文為講授語言,拉丁文法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應給予徹底熟通,主要學文字源流、章句法、聲韻學。還應閱讀拉丁作家的著作,選讀的名著有《伊索寓言》以及《伊拉斯謨會話集》,以便給語法規則提供實例和擴大詞匯量,並繼續宗教教育,重視閱讀新舊約聖經、路德信經、聖主祈禱文、十誡、誦聖詩等。
在第三等級中,應閱讀更為高深的拉丁文著作,包括李維和塞路斯特(Sallust)寫的曆史、維吉爾和奧維德的詩、《荷馬史詩》、西塞羅的雄辯術和倫理學著作,文法學習注重聲韻學部分並研讀名學、修辭學與辯證術,要求用拉丁文作文,會話全用拉丁文。[56]
顯然,《薩克森學校計劃》不注重國語、數學、科學和曆史,就連路德在早期強調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也被放棄了。梅蘭克頓在1525年的《艾斯勒本計劃》中,允許拉丁語掌握很好的、有能力的學生,可以獲準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也可以獲準學習數學和人文學科,但是1528年的《薩克森學校計劃》因為麵向的是中小學生,更有限製。梅蘭克頓說:“教師隻須注意教授兒童拉丁語,而不要教授德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以前有人這樣做,徒然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分散了注意,有害無益。”[57]
從減輕學生語言學習負擔的角度來說,梅蘭克頓的主張無可非議,因為文藝複興以後,學校既丟不下中世紀唯一通用的拉丁文,又要學文藝複興以後崇尚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再加上母語學習的迫切需要,學生確實不堪語言學習的重負。
然而,從選擇哪一種語言進行學習的角度說,與梅蘭克頓傑出的學術造詣鮮明對照的,是梅蘭克頓對民眾教育需要的漠不關心,對現實生活迫切需要的母語學習的忽視,脫離了新教改革所堅持的基本原則——人的全部生活必須以經驗為基礎,堅持民眾教育和學習掌握本族語言,是以個人信仰為基礎的宗教信仰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從《薩克森學校計劃》中可見,梅蘭克頓一方麵非常注重宗教教育目的,甚至在對古典文學的價值取向上都存在重倫理輕美學的傾向。另一方麵,梅蘭克頓和人文主義教育家一樣,比較注重拉丁語文法的教學,幾乎每個階段都要求學習文法,與伊拉斯謨相比,梅蘭克頓更加重視學習韻律學和語法。但是,梅蘭克頓卻不像有些人文主義學者那樣隻重視形式而忽視內容,在他的計劃中,還不是為學習語法而學習語法,語法與文學的學習是有區分的。他說,隻有牢固掌握拉丁語法,才能使學生學會會話分析語句和以拉丁語寫作。當然,拉丁學校不要忽視學習公認的作家的作品。可見,梅蘭克頓力圖集中新教的理想和人文主義的精神於教育領域,但有所偏向人文主義教育。後來受他影響而致力於文科中學事業發展的新教教育家中,則有明顯的向更狹隘的形式主義發展的傾向。
三、文科中學的發展
梅蘭克頓奠定的德國文科中學的雛形,後來逐漸成為日耳曼學校體製中最主要的典範。在文科中學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最著名、影響最大、傳播到全歐洲的是斯圖謨於1538年在斯特拉斯堡創辦的文科中學。
斯圖謨出生於萊因省,幼年到貴族家庭受教育,曾經在列日學校學習。1524年大學畢業後,在大學擔任古典文和辯證法教授,主張學校要在鞏固信仰、豐富知識、長於辯論方麵發揮作用。30歲時開始擔任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學的校長,按照列日學校的模式進行管理,此後擔任該校校長長達45年之久。
斯圖謨的辦學宗旨和理想是:“那聰明而且動人的忠敬,應為我們研究學習的唯一的目的,但僅僅忠敬還不夠,還應學習科學文明和辯證藝術,知識和文辭的典雅雄辯也應該為我們學習的。所以,學校和教師都要為達到此目的而精勤努力。”[58]他又明確指出:教育要完成他的最終的目的,要具備三重的要素,即忠敬、知識和雄辯。他還概括了當時許多人正在實踐的經驗,先後發表《創辦學校的最佳方法》(1537年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學創立時麵世的課程教學計劃)、《寫給各級教師的經典信》(1565)、《本校普通實驗的報告冊》[59]三份重要文件,提出他的學製安排、課程編製和教法,並且在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學沿用30年不變,直接影響到薩克森、符騰堡乃至更大範圍內的學校的學製和課程。
在學製方麵,斯圖謨要求學生6~7歲入學,15~16歲結束小學、中學的學習。學校組織根據學生的能力共分十級,每年進行隆重的升學儀式,每班分成若幹個十人小組,選年長的學生任班長進行管理,並且常獎勵成績優秀、學習勤奮的學生。學生十級畢業優秀者可以進一步讀五年的大學課程。
在課程方麵,斯圖謨是圍繞教育的目的來製定的,他認為,忠敬一事,多由師生問答和信經訓練而成;知識多由精通掌握拉丁文和希臘文而獲得;雄辯多由拉丁文的訓練而獲得,培養學生自如運用拉丁文的說話能力、演講能力,要求寫作生動,文筆清麗,使說話和寫作成為有效的交際媒介。前四年學生主要讀拉丁文典,培養讀、說、聽、寫的能力。兒童開始讀路德的《教義問答摘要》,讀三年德文,讀三年以上拉丁文;第四年至第五年讀《主日訓語》,第五年讀耶樂姆書、保羅書信。曆史、數學和自然科學都推延到五年級後的高級課程才開始,甚至沒有時間安排教算術的基礎,數學要到高年級課程的最後一年才開始講授。學生的本族語在學校一律禁止,西塞羅主義又占了統治地位。[60]
可見,斯圖謨的課程遠不如梅蘭克頓的課程寬廣,明顯地向北方人文主義固有的形式主義傾向退化。然而,斯圖謨文科中學總體上是沿著梅蘭克頓開創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確定了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學的發展模式,並且成為一種廣泛效法的榜樣,決定了斯圖謨時代以及此後三個多世紀的人文主義學校的共同類型。[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