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教育目的與宗教道德教育
—、教育目的
如前所述,羅耀拉創建耶穌會最終是“為了上帝的更大光榮”。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耶穌會士努力提高和完善他們自身以及周圍的人,這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要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宗教信念,二是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及運用知識的能力。耶穌會教育和耶穌會的其他工作一樣,都是緊緊圍繞著這一最終目的的,而教育在培養信仰和知識和諧發展的耶穌會士方麵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可以說,教育是實現耶穌會最終目的的重要工具,它以培養能幫助自己和他人靈魂的耶穌會士為直接目的,因此羅耀拉極為重視教育的作用。
在耶穌會教育所要培養的兩種素質中,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堅定的宗教信仰是服務於上帝的精神基礎,而知識及其運用方法則在兩方麵發揮著作用:一方麵,通過知識的學習,認識、了解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在體驗和欣賞世界的統一和諧之美的過程中,產生對上帝的熱愛與崇敬之情,這樣,人們就會放棄世俗的、低級的追求,獻身於服務上帝的活動;另一方麵,掌握了知識及其運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和他人的靈魂,引導他們去為上帝服務。
總之,人能否得救,能否服務於上帝,需要他在信仰和知識兩方麵都得到較好的發展。但在羅耀拉看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方麵都令人滿意的人並不多,這種矛盾就使得舉辦學校教育成為必要。
羅耀拉及其後繼者所理解的教育包括兩方麵:一是為培養耶穌會士,提高耶穌會士的素質而進行的教育;二是為促進天主教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由耶穌會士對他人所進行的教育。耶穌會士擔負著在世界各地傳播天主教教義的重任,任務的艱巨性和所麵臨的環境條件的複雜性對他們的道德信仰、意誌品格、知識能力等各方麵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種係統的教育來培養合格的耶穌會士。同時羅耀拉也看到,耶穌會教育不必局限於此,當它向社會敞開時,就會有更多的人了解耶穌會的宗旨和理想,掌握為“上帝青睞”的知識。因此,他建議耶穌會學校招收校外學者,向公眾開放學校,至少在人文學科教育方麵的學校,並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開辦更高層次的公共教育。[8]
因此,耶穌會教育實際上是一種兼有培養耶穌會士的職業教育和麵向大眾的普通教育雙重職能的教育。
二、宗教道德教育
在羅耀拉所設計的學校教育中,宗教道德教育是世俗知識教育的前提與準備,它能使學習者明確學習的目的,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意誌。此外,與路德等宗教改革家不同,羅耀拉認為基督教會當時所麵對的問題不在於其教義發生了偏離,而在於人們偏離了天主教的傳統和信條,因此宗教改革的關鍵不是改造教會,而是改造個體。基於以上兩方麵的原因,羅耀拉賦予宗教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以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培養耶穌會士的教育中。宗教道德教育貫穿於教育的整個過程,當然在不同的階段,對不同的對象要求有所不同。宗教道德教育的手段與方法除了教會學校普遍使用的懺悔、聖事、聽彌撒、祈禱以及閱讀宗教經典,學習神學之外,羅耀拉運用了一種特別的訓練法,即精神訓練法,他所撰寫的《精神訓練》也就成了教學用書。
羅耀拉的精神訓練法是從人本有罪這一基督教的基本原理出發的。他認為,人們的心靈中原本都存有罪惡,這種罪惡可以被神性所取代,但是要經過嚴酷的痛苦的磨煉和鬥爭。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訓練就是這樣一種磨煉與鬥爭。“精神訓練”的含義,羅耀拉本人是這樣闡述的:“就像散步、行軍、跑步是對身體的訓練一樣,精神訓練是指使心靈擺脫一切放縱的欲望,進而尋求並獲得使靈魂得救的上帝意誌的各種方法。”[9]可見,精神訓練的目的在於克服人性的缺陷,提高精神的境界,磨礪意誌品格,形成像耶穌那樣的人生態度。
為了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和實踐這種方法,羅耀拉設計了一個固定的、循序漸進的程序,整個過程曆時30天,分為4段,每段1周左右。第一段首先從認識人的罪惡入手,在內心用意誌的力量與之進行鬥爭,使靈魂得到淨化。後麵的訓練以形成精神上的人神交流為主旨,練習者通過回憶和在頭腦中再現耶穌基督從降生、下凡,到受難、複活、升天的全過程,獲得神性的體驗。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羅耀拉要求每位訓練者每天進行反省,逐步克服自身的缺點,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以此來改造自己的行為。
除了這種集中時間、固定程序的精神訓練外,羅耀拉還把精神訓練法運用於日常的宗教道德教育中。學生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在專門人員的組織下進行集體訓練。另外,每個人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自我訓練。經過訓練,宗教信念深深地植入了訓練者的思想中。
從以上介紹中,可以看出,精神訓練具有不同於一般宗教道德教育方式的特點。第一,它不是一種被動的宗教道德內容的灌輸,而是要求訓練者在內心進行積極的體驗,它不但要求人們承認自己的罪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人們以嚴峻、冷酷的態度與其進行鬥爭,通過鬥爭達到精神上的自我控製與完善。第二,它為人們創造了一種使整個身心融會於其中的環境,通過心理暗示,使訓練者的意誌、情感、行為等方麵發生變化。具體地說,就是要以上帝的意誌為意誌,粉碎一切自我表達的傾向;愛上帝之所愛;行上帝之所命,拋棄個人的權力、興趣、愛好與意見,成為上帝和羅馬教廷的忠實奴仆。
在精神訓練中,羅耀拉特別強調訓練者意誌的磨礪,在他看來,意誌可以約束情感,控製行為,一旦人的意誌可以控製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人就具有了某種神性,人神之間的交流也就成為自然。因此,說到底,精神訓練是一種意誌的訓練。
精神訓練除了具有特殊的宗教道德教育的意義之外,在一般教育的意義上,它也有不可忽視的價值,集中體現為它促進了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等五種基本心理因素。從教育的角度看,這些因素以動機為核心,調節著教學活動的進行,起著始動、定向、維持、調節等作用,對於知識的掌握、智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精神訓練通過引導人們回憶,模仿耶穌的生活,不斷克服自己內心的罪惡,從而使自己的意誌更堅強,性格更完美,同時喚起人們崇敬和服務於上帝的情感與興趣,而這又直接激發了人們進一步學習知識,提高自身動力的動機。可見,精神訓練對知識的學習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精神訓練法如上所述,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麵,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和危害性。第一,透過刻板、枯燥的訓練程式,晦澀、生硬的語言表述以及滲透於其中的宗教狂熱,精神訓練所展現的是一種並非人人都能經曆的“天路”曆程。它的文化修養上的高起點和超凡脫俗的性質,將一般人,特別是沒文化基礎、不通曉整部《聖經》、家境貧寒的平民百姓排斥在外,因此後來的人稱《精神訓練》是羅耀拉為自己及其追隨者和社會上層人士中虔誠信仰上帝的人寫的書。第二,精神訓練某些具體的方式和手段是極端的、荒謬的,如要求訓練者長時間的冥思苦想,要求訓練者用跪著、彎腰站立、眼睛仰視等不同尋常的姿勢來強迫自己改變生活習慣等。這些方法與手段往往對訓練者的身心造成傷害。羅耀拉本人當初在進行自我精神訓練時,就曾一度思維紊亂,精神幾近崩潰,並差點自殺。相對於東方傳統的精神轉化以靜修、放鬆、自然為特征,羅耀拉的精神訓練法顯得刻板反人性。因此,對於他的精神訓練法,我們在肯定其教育價值的同時,必須堅決摒棄其中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