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

字體:16+-

一、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的選擇受教育目的所製約,耶穌會的教育也不例外。羅耀拉曾這樣說:“鑒於耶穌會獲得學問的目的是在神的恩惠下,有助於自己和他人的靈魂得到拯救,因此這將成為衡量一般與特定學習內容的尺度,由它來決定我們的學者學習什麽和學習多少。”[10]耶穌會的教育目的決定了神學是“最適合的學習內容”,神學及其輔助學科——哲學因此被耶穌會學校列為“高級科目”,作為耶穌會大學的教學內容。

除教育目的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外,社會的需要,文化科學的發展水平以及教育組織者和領導者對知識的態度和對現實社會的洞察力也在發揮著作用。

自文藝複興以來,在歐洲,古典知識被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新的學科,特別是自然學科,隨著人們對自然界探索的逐步深入而不斷被創建出來。與中世紀早期相比,在羅耀拉創建耶穌會時,知識與學科已豐富了許多,而與此同時,人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也比以往增長了許多。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種教育都已經不可能像中世紀早期的教會教育那樣,排斥或壓製世俗知識的傳播,更不可能以《聖經》來取代其他知識。

羅耀拉雖然具有狂熱的宗教熱情,但同時具有務實精神和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力,在把神學和哲學置於耶穌會學校教育突出地位的同時,他也把受社會普遍歡迎的人文主義學科納入了課程體係。人文學科與神學、經院哲學的關係不是你主我次的關係,而是基礎與上層的關係,人文學科、哲學和神學構成了一個相互銜接的知識體係。

人文學科包括語言和古典文學,後來演變成為包括低級語法、中級語法、高級語法、人文學、修辭學在內的完整結構,它們是學院一級教育機構的教學內容,學習時間一般為5年。在語言教學中,羅耀拉要求學院中的學者掌握若幹種語言,這些語言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研究《聖經》及其他宗教經典所需的語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拉丁語,它是整個天主教會的宗教用語,也是耶穌會學校的教學用語,其次是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二是傳教用語,因為耶穌會士將被派往世界各地傳教,熟悉和掌握當地的語言是他們完成使命的重要條件,所以羅耀拉在會章中就明確提出可以傳授阿拉伯語、印度語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語言,“隻要這些地區以及導致學習這些語言的動機與我們上述目的相符即可”[11]。文學也具有很高的價值,羅耀拉認為它“使人們願意學神學”,“使神學研究和實踐更完善”[12],因此他要求安排學識淵博的教師認真傳授。

哲學由邏輯、自然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組成,自然哲學又包括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許多學科。羅耀拉規定用不少於三年的時間學習自然科學,這表明了他對自然科學的重視。完成哲學學業,通過考試者,可以獲得碩士學位。

神學是耶穌會教育中最高層次的教學內容,羅耀拉安排了六年的學習時間。它的內容相對狹窄,主要是《聖經》、經院哲學和其他基督教經典。通過最後的嚴格考試者可獲得“神學博士”的學位。

可見,羅耀拉為耶穌會學校教育所設計的是一個以拉丁語為基礎,以古典知識為主架,以宗教神學為皇冠的課程體係,之後的課程設置的變化都是在這個框架內所進行的充實和調整,而沒有根本的變動。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緊緊圍繞著耶穌會的宗旨的,凡是對實現這一宗旨作用不大的知識、學科都被排除在外,法律、醫學等在羅耀拉看來,就是屬於這一類。

除了為耶穌會學校教育勾勒出課程體係之外,羅耀拉還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用書做了一些原則上的規定。在教學內容上,他提出兩點:一是隻準講授確定無疑的內容,不準講有爭議的內容;二是禁止講授與天主教教義相違背的思想,不僅有嫌疑的思想不能講,即使思想沒問題,但持這種思想的人有嫌疑也不能講,以免學生因為接觸這些思想而去崇拜這位思想家。根據以上兩個原則,教學用書以及學生課外閱讀書目都得保證“可靠、安全”。在神學的學習中,阿奎那的作品被奉為經典,在哲學的學習中,以亞裏士多德的著作為準,在文學的學習中,西塞羅成為效仿的榜樣。凡是有不合適內容與思想的書籍,必須事先對其進行清理和刪除才能使用。

從羅耀拉為耶穌會學校設計的課程體係來看,它的內容較為豐富,體係較為嚴密,基本上適應了當時文化科學的發展狀況和社會的需要。但是由於它一開始就是從耶穌會的最終目的出發的,因此不免具有狹隘性和保守性。當耶穌會後來將羅耀拉的這些初步設想具體化、製度化後,這些弊端也就越來越難以消除了,成為耶穌會教育發展的重要障礙。

二、教學方法與原則

在耶穌會學校教育中,教學方法一向受到重視,各種實際、有效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是耶穌會學校教育達到較高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原因。這種重視教學方法的傳統也是由羅耀拉奠定的,他在《耶穌會章程》這個綱領性文件中,特別對耶穌會學校的教學組織方式和方法做了具體的論述。

耶穌會學校一律采取全日製教學方式,每天上課5小時左右,一般上下午各2.5小時,另外還有1小時安排給學生複習和做作業。此外,高年級學生可以有比低年級更多的自習時間。講課方式除了大型的公共講座,還采用班級授課製。學校為入校新生安排考試,根據考試所反映出來的知識水平和智力發展程度,將他們編入相應的班級。每班人數視情況而定,各班一經組成,相對穩定。設有專任教師,其職責是組織教學活動,檢查學習效果,掌握教學進度,全麵關心本班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

教學中所運用的具體方法,羅耀拉光在會章中就談到了講座、講授、講演、辯論、閱讀、做作業、複述、背誦、考試等。在《教學大全》中,耶穌會學校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得到充實。

講座和講授都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結合解答學生的提問。教師不但要向學生講清教材上的有關章節、詞句,還要廣泛地介紹背景性知識。閱讀和做作業是學生課外提高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經常向學生推薦或指定閱讀書目,並認真、及時地批改學生的作業。複述和背誦是記憶知識的方法。羅耀拉在會章中曾要求耶穌會學校的教師經常地、定期地通過複述和背誦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情況。

如果說以上六種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的話,那麽講演和雄辯則是為了達到另一個目的,即培養雄辯之才。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無論是對傳教士還是對教師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素質,因此耶穌會學校教學中特別重視這兩種方法的運用,尤其是後者。在會章中,羅耀拉就曾提出了多種辯論方法,如課辯、公開辯論、同年級的辯論、低年級學生選擇題目與高年級學生的辯論或者相反,等等。不僅形式多樣,而且作用也是多方麵的,羅耀拉認為通過辯論,一可以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二可以鍛煉膽量,培養口才和應變能力。講演也是如此,它不僅能訓練演講風格,而且通過論述具有教誨意義的問題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羅耀拉沒有明確提出過教學原則,但他的教學思想和實踐還是體現了這一方麵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循序漸進的原則。羅耀拉的課程體係的設計就體現了這一原則,其目的就是要打好知識的基礎。在會章中,他說:“學習中必須注意順序,一經打下堅實的拉丁文基礎就學習文學科,然後學習經院神學、實證神學。”[13]這樣一種知識體係的安排,保證了教學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順利過渡。

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則。羅耀拉注意到了個人的差異,因此他要求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重視觀察自己的教育對象,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才能、年齡進行分班,教師上課要視聽眾的人數和知識水平來決定,以保證有關知識被掌握。對於那些學習過於急迫的學生要有所節製,而對學習不夠努力者要有所刺激,對於那些身體健康、智力突出的學生,“最好是讓他們所學的比自己的才能和年齡超前一些”[14]。對於每一位學生來說,他學什麽,學多長時間,用何種學習方法,都可以因人而異。

三是適時性原則。羅耀拉十分強調根據時間、地點、人員等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調整教學程序的必要性,因為他認為教學程序隻是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途徑。在羅耀拉的教學計劃中,不僅把中世紀的顯學——神學仍列入其中,而且又把當時人們普遍喜愛的西塞羅文學納入教學體係。這種適時性正是耶穌會教育受到人們歡迎並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他反複強**學計劃要有靈活性,要有變通餘地,以滿足不同地區的不同興趣和需要。羅耀拉這一教學原則在《教學大全》中有了更加具體的體現。

四是注重道德、知識與身體共同發展的原則。羅耀拉顯然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培養“全人”思想的影響,因此他設計的教育涵蓋了德、智、體等多方麵的內容。他強調宗教道德與知識要和諧發展。他提出,學生在校學習時,一方麵要避免由於“對學習的渴求而使他們對堅實道德和宗教生活的熱愛下降”,另一方麵“也不要用過多的時間進行禁欲、祈禱和過長地進行冥想”。[15]在知識教學中,要結合宗教道德的教育。比如,閱讀的書目應不違背教義,辯論講演的主題應有助於學生形成純潔和良好的道德等。在使學生的道德和學識獲得進步的同時,要關心身體的健康。為此,後來的《教學大全》詳細規定了作息時間、假期製度以及娛樂和體育活動。

從以上羅耀拉的有關教學方法及原則的思想來看,他沒有做出多少創新,但他確實吸收了當時教學理論與實踐中許多的優秀成果和成功經驗,並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地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