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滯後的教育

字體:16+-

17世紀西歐學校教育的顯著特征是宗教性和保守主義、古典主義。

17世紀德國初等學校的開辦權雖已由教會轉到國家手裏,但學校仍置於教會的監督之下。法律規定由教區牧師監督學校。城市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的主要注意點是宗教教育,背誦路德的教義問答是學校的主要功課。教派之間壁壘森嚴,天主教的學校不接受新教家庭的兒童,新教學校不接受天主教家庭的兒童。根據1763年的法令,宗教教育在小學課程中仍居於統治地位,神學為每天的必修課。

英國在1534年宗教改革以後,初等學校都屬於英國國教會、各教派和宗教團體。為普及初等教育,英國成立了一些團體,例如,基督教知識促進會(1699)、福音知識普及協會(1701)和貧民宗教知識普及協會(1750)等。從這些初等教育團體的名稱,便可知它們鮮明的宗教性。

法國也先後頒布了許多關於發展初等教育、實施義務教育的法令,但在實際上,初等學校仍然掌握在教會手裏。天主教和新教爭相開辦學校,以擴大自己的影響,爭奪群眾。各教派學校注意的重點仍然是宗教教育。基督教學校兄弟會是有廣泛影響的宗教和教育團體。

17世紀西歐中等學校的顯著特征是保守主義、古典主義。在德國的文科中學裏,主要學科是希臘文、拉丁文和文學。英國公學的古典主義尤為明顯。學校的主要課程是希臘文文法、拉丁文文法、閱讀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名著、將英文譯成希臘文和拉丁文、用希臘文和拉丁文作詩、閱讀希臘文的福音書,這些都是日常的功課。法國的中等學校被控製在耶穌會和聖樂會等宗教團體的手裏。

學校中的古典主義是文藝複興運動留下的消極後果。文藝複興時期重視希臘、羅馬文化,目的在於吸取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積極的、健康活潑的因素,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形成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服務,以衝擊經院哲學和教會的腐敗。17世紀的古典主義已喪失了文藝複興時期的積極因素,對希臘、羅馬文化的熱衷蛻變成為毫無意義的單純的好古癖。學校教育脫離時代,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需要。生活已大步前進,而“16世紀那種隻講授拉丁語和宗教課程,沒有或很少有本族語和其他現代學科的文法學校,都保持其原狀,實際上沒有什麽改變”[11]。這種落後的學校教育理所當然地受到批評。當時就有人指出:

我們大多數學校的共同錯誤就在於學校僅僅為那些打算成為所謂從事專業的學者的人作準備,因此不加區別地要求所有的青年都完全通曉拉丁語。相反地,那些在共同的市民生活中,在藝術和職業中,在法庭和戰爭中……所不可缺少,至少是有用的東西,卻大部分被忽視了。[12]

正是由於學校的這種缺陷,當時有錢人家寧願請家庭教師,也不願把自己的兒子送進學校。洛克因此主張家庭教育而排斥學校。

教育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