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科學研究方法
認識論問題是培根哲學的中心問題。他深刻認識到,要促進科學的發展,就必須改變認識脫離事實的弊端,從根本上研究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問題。在討論認識過程的時候,培根接觸到一些重要的問題,諸如感覺經驗的來源問題,人類認識的感受性和理性的作用,歸納法與演繹的關係等,從而確立了他在近代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認識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看問題的方法,促進了科學的進步,進而也更新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推動了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
一、英國近代唯物主義的始祖
英國是近代經驗論的發祥地。這種情況的出現與這個民族的理論傳統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狀況有直接的關係。13~14世紀,歐洲唯名論思潮的主要陣地是英國。此外,英國素有自然科學實驗的風氣與崇尚工匠學問的傳統。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曾是歐洲13世紀風靡一時的實驗風氣的代表人物。而把認識論問題作為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則是從弗蘭西斯·培根開始的,重視方法論研究是他的認識論的根本特征。
培根哲學的目的是要複興科學,突出地表現出務實精神。在批判阻礙科學發展的經院哲學和諸“假象”的過程中,他繼承了前人的一些思想,總結了當時科學發展的成果,創立了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
(一)關於物質的學說
培根明確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性,表明了他的本體論的唯物主義性質。在他看來,“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東西”,隻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活動的個別物體。除此之外,就再沒有別的。物質是自然萬物的本原,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它的存在既不依賴於什麽抽象的“本質”,也不依賴於人的意誌。培根進一步從物質結構的角度說明物質是實在的。在他看來,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應當是分子,它們各有其性質,並按照不同的排列構成各種事物,具有我們在自然事物中所能感覺到的各種質的規定性,如密度、溫度、重量、體積、顏色和運動等。“用原子來說明物質,意味著用質的觀點看待事物,就能體現物質的實在性。”[37]
(二)關於形式的學說
培根以形式的研究作為認識的基礎和目的。他所說的“形式”,是指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培根明確指出:
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東西,雖然除掉個別物體按照的規律進行純粹個體的活動之外,沒有什麽別的,但是在哲學裏麵,就是這種規律以及對於這種規律的研究、發現和解釋構成知識與活動的基礎。而當我說到形式的時候,我的意思指的也就是這種規律及其所包含的部分。[38]
培根還明確指出,發現物質的形式正是人類知識的工作和目的。在他看來,“由於形式的發現,我們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動上得到自由”[39]。培根沒有止於對事物的可感性質的認識,而是要求深入事物的內在根據的形式即規律。也是他對於“知識就是力量”的論斷的進一步說明。
(三)關於運動的學說
培根把運動看作物質固有的性質,明確主張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體現了辯證法的思想。首先,培根認為物質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他在《新工具》中提出和闡述了19種性質最普遍的運動,例如,“抗拒運動”、“連接運動”、“自由運動”、“物質運動”、“逃避運動”、“同化運動”、“感染運動”和“自我增殖運動”等。[40]3培根關於運動形態的劃分、闡述及例證無疑是在當時自然科學水平下,對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和運動變化的理論概括,涉及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命運動。其次,培根還進一步探討了運動的規律和原因。他認為,自然界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在科學中,認識的基礎即在於對規律的研究發現和解釋,這是自然哲學的根本任務。此外,科學的基礎還在於探討物質運動的原因,否則,就不能揭示自然界的規律,因而也就無法支配自然。
綜上所述,培根關於物質、形式和運動相統一的觀點,是近代英國和歐洲唯物主義的最早表現。唯物主義在它的第一個創始人培根那裏,還以樸素的形式包含著全麵發展的萌芽。[41]就這一點而言,他的任何一位同時代的哲學家都無法與之媲美。但是,培根的唯物主義也有一些局限性:其一,尚未擺脫“樸素性”。樸素性不是近代哲學的特征。近代哲學之為近代哲學,就在於它原則上是以近代自然科學的總觀點和基本概念為基礎的。而培根的唯物主義顯然還保留著文藝複興時期乃至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哲學的不少樸素性的痕跡,並未能與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其二,缺乏係統性。培根並沒有獨立地、係統地闡述其唯物主義原理的專著。他的唯物主義原理僅僅作為闡述其經驗主義認識論的邏輯前提而散見於他的著作中。其三,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他的唯物主義還容忍上帝的存在,持“兩重真理”說。顯然,近代經驗主義哲學是不能長久地建立在這樣一種唯物主義基礎上的。
二、經驗論的認識原則
黑格爾(G. W. F. Hegel)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指出:
培根的哲學,一般說來,是指那種基於對外在自然界或對人的精神本性(表現為人的愛好、欲望、理性、正義特點)的經驗和觀察的哲學體係。它以經驗的觀察為基礎,從而作出推論,以這種方式找到這個領域內的普遍觀念和規律。這種方式或方法首先出現在培根這裏,不過還不很完善,雖說他被稱為這種方法的鼻祖和經驗哲學家的領袖。[42]
培根探討了認識論的本體論基礎。他的經驗哲學的前提是以感性的自然為認識對象。培根強調“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釋者”,鼓勵人們以自然現象為科學認識的對象,以取得改造自然並且造福於人類的勝利。他宣稱:“凡值得存在的東西,就值得知道。”[43]這種以自然作為人們認識對象的堅定信念,反映和代表了近代科學精神的開端。
同時,培根著重論述了認識的起源問題。他認為,一切知識起源於感性經驗。除非人們發狂,否則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當求助於感官。人的認識隻能來自感官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在培根看來,在認識的進程中人們應當先求助於經驗,然後形成判斷和公理,而不是相反。他說:
探求和發現真理,隻有亦隻能有兩條道路。一條道路是從感官和特殊的東西飛躍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視為已定而不可動搖,而由這些原則進而去判斷,進而去發現一些中級的公理。這是現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條道路是從感官和特殊的東西引出一些原理,經由逐步而無間斷的上升,直至最後達到最普遍的原理。這是正確的方法,但迄今還未試行過。[44]
值得注意的是,培根所說的“經驗”,並非自然獲得的幼稚的、原始的和自我論證的簡單的生活體驗,而是在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正反麵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從許多個別具體事物中找出其共同規律的方法求得的。這是培根與以前時代有關經驗概念的相異之處。他突破了以往經驗論的狹隘界限,賦予經驗以更豐富的內涵和更科學的形態。他強調觀察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但更為重視實驗方法。培根的曆史貢獻就在於,在近代科學初興之時,新的方法剛剛產生,人們尚未理解其性質、特點和意義之時,能夠高瞻遠矚,以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抓住了科學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觀察和實驗方法進行了哲學上的論證,展示了其在認識自然中的巨大作用。
培根是近代試圖把經驗方法同理性方法結合起來的第一人。他強調認識來源於經驗,確信感覺經驗的可靠性,但並未陷入狹隘經驗論的泥坑。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純主觀經驗的弊端,而主張將其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培根多次聲明:“我並不十分看重感官的直接本有的知覺。”他認為理性和普遍哲學才是補救感官缺陷的唯一有效的途徑,因為隻有經過理性的歸納,才能把握事物的一般規律即“形式”。在《新工具》中,他明確主張將“實驗的和理性的這兩種機能,更緊密地和更精純地結合起來”[45]。培根形象地把單純的經驗主義者比作螞蟻,把先驗的理性主義者比作蜘蛛,而把正確的科學家比作蜜蜂。他說:“曆來處理科學的人,不是實驗家,就是教條者。實驗家像螞蟻,隻會采集和使用;推論家像蜘蛛,隻憑自己的材料來織成絲網。而蜜蜂卻是采取中道的,它在庭園裏和田野裏從花朵中采集材料,而用自己的能力加以變化和消化。哲學的真正任務就是這樣,它既非完全或主要依靠心的能力,也非隻把從自然曆史和機械實驗收來的材料原封不動、囫圇吞棗地累置在記憶當中,而是把它們變化過和消化過而放置在理解力之中。”[46]培根提出:要使經驗能力與理性能力之間,“永遠建立一個真正合法的婚姻”[47]。
綜上所述,培根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大體上正確解決了人的認識對象、認識來源和認識過程問題。培根之所以成為近代經驗派的奠基人,就在於他確立了一切正確的科學知識都必須起源於經驗這一原則,即必須從對自然的觀察和實驗出發,而非像經院哲學那樣從《聖經》或亞裏士多德的權威體係出發。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培根係統地製定了經驗的歸納法,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學派,即英國經驗主義。
不論培根所確立的經驗主義原則有何局限性,它在當時反對經院哲學的鬥爭中所起的進步作用是完全應該肯定而不應低估的。它的進步作用首先表現在反對經院哲學所代表的封建意識形態,有利於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的鬥爭;其次,在推進人類知識的發展,幫助自然科學的進步方麵具有更為巨大的作用。
三、新工具
把方法論作為認識論的組成部分來看待,是在近代才得到確立的。對“新工具”和“方法論”的研究,成為近代哲學衝決中世紀思想禁錮的一個突破口。在培根的時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尋求科學發現的藝術問題。以亞裏士多德的簡單枚舉歸納和三段論演繹為主體的經院哲學方法雖已遭到普遍的懷疑和拋棄,但還沒有人像培根那樣對認識方法的改造係統地提出建設性的具體方案。培根在這一盲目探索的道路上點燃了第一盞明燈,製定了與亞裏士多德的“工具論”不同的“新工具”,即新的歸納法。他第一個把邏輯與科學方法結合起來,使邏輯也成為探求科學的藝術。
(一)論創製“工具”的必要性
培根首先論證了創製“心靈的工具”的必要性。他認為,要發展科學,認識自然,就必須建立正確認識自然的理論。但是,隻有正確地認識理論,還隻是一種可能性,要使其變為現實,還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方法,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完成認識自然的任務。培根指出,理性如果沒有正確方法的指導,就好像黑夜行走缺乏燭光,大洋航行缺少羅盤一樣,無論人的才智有多高超,但收效甚微。他說:“赤手做工,不能產生多大效果;理解力如聽其自然,也是一樣。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來做的,這對於理解力和手同樣重要。手用的工具也不外是供以動力或加以引導,同樣,心用的工具也不外是對理解力提供啟示或示以警告。”[48]因此,他不畏艱難險阻,立誌要為人類的理智開辟一條新的道路,為當時的科學發展創立一種新的認識方法。
(二)對傳統邏輯的批判
在著手製定新的科學認識方法之前,培根先對傳統的邏輯進行了批判。其中心論點是:現有的邏輯並不能幫助發現新科學。他尖銳地指出:“正如現有的科學不能幫助我們找出新事物,現有的邏輯亦不能幫助我們找出新科學。現在所使用的邏輯,與其說是幫助著追求真理,毋寧說是幫助著把建築在流行概念上麵的許多錯誤固定下來並鞏固起來。所以它是害多於益。”[49]
培根對三段論法給予了嚴厲的批判。首先,“三段論式不是應用於科學的第一性原理”[50]。這一點亞裏士多德也是承認的。因為三段論所據以進行推理的大前提自身,並不能用三段論予以證明。這在培根看來,三段論隻是徒勞地應用中間性原理罷了。其結果,“它是隻就命題迫人同意,而不抓住事物本身”[51]。其次,培根認為:“三段論式為命題所組成,命題為字所組成,而字則是概念的符號。所以假如概念本身(這是這事情的根子)是混亂的以及是過於草率地從事實抽象出來的,那麽其上層建築就不能堅固。”[52]因此,為要鑽入自然的內部和深處,必須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過一條更為確實和更有保障的道路從事物中引申而得。我們的唯一希望在於有一個真正的歸納法。
(三)論科學歸納法
培根在《新工具》第二卷中,詳細地論證了科學的歸納法。它作為在認識過程中運用的邏輯方法,是以其認識論為基礎的。這是一種經驗方法,主要說明如何對由實驗和觀察所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歸納,從而實現由個別到一般的過渡,以期最後得出科學的結論,求得對規律的認識。這種方法強調在進行歸納之前,先要做“適當的拒絕和排斥”的工作,這是培根歸納法的一個特點。
培根的歸納法的全部過程大致包括三個具體的步驟:
第一,“三表法”。在這個階段隻是為進行真正的歸納做好準備。要求在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之前,首先通過觀察盡可能全麵地搜集各種各樣的經驗事實,並且把搜集來的材料分別列舉在本質和存在表、相似情形下的缺乏表和程度或比較表3種例證表中。下麵以“熱”的研究為例。在確定了所要研究的性質以後,就盡可能地搜集具有“熱”的屬性的一切事物作為例證。培根一共列舉了 28種具有熱的性質的正麵例證,稱之為“肯定的例證”,把它們放在“本質表”裏。其次,還必須搜集該屬性在其他一些相似事物中不存在的事例,放在“差異表”裏,培根一共列舉了32種缺乏熱的性質的反麵例證,稱之為“否定的例證”。由“否定的例證”構成的表,培根稱之為“相似情形下的缺乏表”。最後,還必須搜集同一屬性在不同事物中存在程度不同的事例,放在 “程度表”裏。他一共列舉了 41種在不同程度下出現的熱的例證。以上“三表法”裏所列舉的各種不同的例證是給運用歸納法提供準備,借助這些例證,就可以對它們進行分析、比較。
第二,對三表中所列舉的例證進行“適當的拒絕和排斥”,即對熱的大量例證加以分析、比較。在排斥的過程中,把否定的、非本質的東西剔除,留下肯定的、本質的東西。培根認為:“人隻有從否定的東西出發,最後窮盡了排斥之後,才能達到肯定的東西。”[53]在他看來,這一步是整個歸納法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培根說:
真正歸納的首要工作(就形式的發現來說)乃是在於拒絕或排斥這樣一些性質,這些性質是在有給定的性質存在的例證中找不到的,或者在給定的性質不存在的例證中找到的,或者是在這些例證中給定的性質減少而它們增加,或給定性質增加而它們減少的。[54]
第三,在對一切例證加以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最後進行歸納和概括,使其達到合乎自然事物的內在規律的結論。培根說:“在拒絕和排斥的工作適當完成之後,一切輕浮的意見便煙消雲散,而最後餘留下一個肯定的、堅固的、真實的和定義明確的形式。”[55]例如,經過對熱的性質的分析、比較之後,得出了最後的結論:熱的本質屬性就是運動。這就完成了對感性材料的整理,歸納法的全部程序大致就結束了。培根稱之為“初次的收獲”,是試探著解釋自然。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歸納法是完備無缺的,亦即它不是最終的結論。他所獲得的隻是一個尚待證明的假設。在培根看來,由於科學知識在不斷進步,科學研究方法本身也必須隨之向前發展。他指出:“我亦不說我的那些條規是再不容有所改進的了。恰恰相反,我既是不單就心本身的機能來論心,而且要就其與事物的聯係來論,那麽我當然就必須主張:發現的方術是會隨著發現之前進而前進的。”[56]3另外,培根承認他的歸納法隻是在於幫助人的理解力,而不是去代替人的理解力。因此,並不一定要借助於他的歸納法才能從事科學研究。
培根是近代歸納法的奠基者。他的歸納法在曆史上對科學認識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他的歸納法使得當時經院哲學在方法論上的地位受到極大的動搖,使人們的思想從經院哲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並提供了嶄新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推動和促進事實材料的積累和整理,起了很好的作用,這對於正處在積累材料階段的自然科學具有重要意義,對當時及後來的科學家都產生過重大影響。
培根歸納法的意義還在於,它的問世意味著西方哲學界思維方式開始轉變。歸納法的大量工作是分析的工作,借此從個別抽象出一般。它使人習慣於把自然事物和現象看作孤立的、靜止的和固定不變的東西,並逐漸成為哲學領域中有廣泛影響的思維方式。
但是,培根製定的歸納法大部分已經陳舊了,並存在許多缺陷:①他要求收集齊全的例證,在窮盡一切經驗材料之後再進行歸納工作,這顯然是難以做到的,無異於否認對感性材料的理性加工活動。②他的歸納法並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方法,並不能真正地去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③他沒有看到演繹法在理論原理本身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把歸納法看作唯一正確的認識方法,從而把歸納和演繹割裂開來。④他的歸納法本身具有形而上學的片麵性,把因果關係的複雜性簡單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