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以哈特利布為中心的一批革新教育思想家

字體:16+-

一、哈特利布其人

哈特利布(Samuel Hartlib,1599—1670)之父是波蘭商人,其母則是一位英國富商的女兒。他年輕時曾在哥尼斯堡和劍橋大學接受教育,早年僑居普魯士,1628年赴英國定居。17世紀中葉前後,哈特利布一方麵作為社會名流及小有成就的實業家,同時又作為科學保護人及教育家,成為“按照現實主義路線來改革英國教育的信徒們的領袖”[1],並以畢生精力和財產來推行以發展科學與教育為主的各項計劃。

哈特利布對兒童教育問題頗感興趣,曾在契徹斯特為紳士子弟辦過一所私立學校。此外,他還發表過《學習拉丁語的正確和容易的方法》,力求改進古典文的教學。在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統治英國時期,他積極參與了許多活動,得到克倫威爾青睞,贈給他一所公寓作為獎勵。但王政複辟後,他又失去了這所公寓。

哈特利布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力圖將新教各教派團結起來。他相信,如果各派別不團結,不齊心協力,不共同工作,那麽所有新教所得均將會失去。為了使這種觀點深入人心,他寫了《新教中基督教的和平》(Ecclesiastical Peace among Protestants)一文,並設計了空想國家計劃——《著名的馬卡利亞王國之描繪》(A Description of the Famous Kingdom of Macaria)。

在英國曆史上,長期存在著一種關於教育的舊傳統及舊觀念,即認為兒童的教育是其父母、家庭或監護人的事務,而不是國家的事務。針對這種舊傳統與舊觀念,哈特利布於1647年發表了《論英國教會和國家改革後的可喜成就》(Considerations Trending to the Happy Accomplishment of England’s Reformation in Church and State)。在該文中,他提倡在英國各地設立由地方政府支持和掌管的學校。1650年,哈特利布又向英國國會提出名為《擴大倫敦的慈善事業》(London’s Charity Enlarged)的提案,其主要內容是要求準許貧苦兒童受教育。所有這些論文的宗旨就是力圖喚起民眾改變國家不管教育的舊傳統。哈特利布最著名的論文是《政府演說詞》(Office of Address),涉及勞工、宗教團體、教育、科學發明以及學術進步等內容。他在文中提出了發展教育,傳播科學發明及推動學術進步等建議。

二、以哈特利布為中心的革新教育家

哈特利布是一個具有實業家身份的科學教育的積極倡導者與實踐者,是當時推動英國革新教育思潮的中心人物。但他“最出色的工作,是鼓勵朋友們撰寫教育著作,並幫助出版發行”。哈特利布通過自己的廣泛社會關係,與許多社會名流保持接觸,甚至對英國國會也產生影響。“由於他的支持,使他們的觀點聞達於政府和公諸於大眾。”[2]在受到哈特利布讚助和支持並與其交往甚密的教育家中不僅有英國教育家,還有歐洲其他國家的著名教育家,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人:

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7世紀捷克教育家。哈特利布在獲悉了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泛智論的思想)後,極為讚賞。在哈特利布的幫助下,1637年在荷蘭出版了由哈特利布作前言的誇美紐斯的著作《誇美紐斯思想導論:智慧入門或基督教泛智論討論》(Conatuum Comenianorum Praeludia)一書(再版時改名為 《泛智的先聲》,Precursor of Pansophia)。哈特利布還將誇美紐斯的研究計劃寄送歐洲各國學者和各種派別的宗教領袖,力圖引起他們的興趣,找到更多讚助者,以便幫助誇美紐斯實現他的宏偉計劃。由於哈特利布的努力推動,以致當時“歐洲的每一角落都燃起了研究泛智論或最好的教育論的願望”[3]。在哈特利布的推動下,英國國會還在1641年通過了一項關於組織學術委員會專門研究泛智論的決議,並向誇美紐斯發出了一封措辭極為熱情的邀請信,請他前來領導這一擬由多國成員組成的學術委員會,並創辦能將其理想付諸實施的教育機構。雖然由於各種原因,這一計劃未能付諸實施,但哈特利布的良苦用心及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伍德沃德(Hezekiah Woodward),英國清教徒教育改革家。早年他曾親自開辦了一所私立學校,後又到一所文法學校任教。伍德沃德是培根及誇美紐斯唯物主義感覺論哲學及方法論的堅定支持者。作為感覺唯實論者,伍德沃德相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依靠感官,包括利用實物、圖表、圖片、模型和其他直觀教具輔助教學。他指出:“除了通過感知大門,任何東西都無法以自然方式加以理解。”[4]此外他還提出,教師應研究和理解兒童的心理,並使教學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伍德沃德的主要著作有《兒童的命運》(The Child’s Portion,1640)及《語法啟蒙及科學入門》(A Light to Grammar and a Gate to Science,1641)。為了感謝哈特利布對他工作的關心支持,伍德沃德在《語法啟蒙及科學入門》一書的扉頁中,宣布將此書獻給他的朋友哈特利布。

杜裏(John Dury),英國清教徒教育家、培根主義者,亦為哈特利布的親密朋友。杜裏是一個世界主義者,畢生主要目標是使歐洲所有新教組織重新團結起來。但他也曾從事教學研究,並撰寫過教育論著。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在哈特利布的影響下寫成的,名為《改革後的學校》(Reformed Schools),於1650年出版。他在書中大力提倡在學習上運用感官、口傳和推理,將宗教排除在課程之外。他還提出以下教育原則:①教學要適應兒童的智力水平;②對9歲前的兒童不宜進行正規教育;③為兒童提供內容豐富而廣博的課程,並隨著兒童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擴大;④必須公費開辦教育。此外與他的世界主義思想緊密聯係,他還提倡在歐洲的新教徒之間建立親密、融洽的合作關係。[5]

彌爾頓(John Milton),英國文學家及教育家。有人稱之為哈特利布“最要好的朋友和讚賞者”“一個與眾不同的唯實論者”。[6]如果說誇美紐斯及其同伴因為特別強調通過感官進行學習而可被稱為“感覺唯實論者”,那麽,彌爾頓則必須被稱為“人文主義唯實論者。”[7]彌爾頓曾和哈特利布討論教育改革問題。哈特利布對彌爾頓在談話中發表的改革教育的見解深表欽佩,並要求彌爾頓將自己的見解訴諸文字,於是彌爾頓在1644年給哈特利布寫了一封討論教育的長信,並在同年以《論教育》(On Education)為名發表。

配第(William Petty),英國新教徒教育改革家及經濟學家、哈特利布的密友。配第首次運用培根、霍布斯所倡導的自然科學研究的新方法——即以事實和感性材料為根據的歸納法、抽象法——研究社會科學及經濟問題,並提出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此外,對於增加財源、節省開支、充分利用閑散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及勞動生產率等問題都提出了頗有價值的建議。在1648年,時年25歲,正在牛津大學就讀的配第慕名寫信給哈特利布,討論教育改革問題。此信後以《威廉·配第向哈特利布先生提出關於促進學問的某些特殊部分的建議》(The Advice for Advancement of Some Particular Parts of Learning)的題目發表,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改革並擴充教育內容、實現教勞結合、先學習感性實物後學習文字等改革意見。在他的課程體係中,神學、讀經、祈禱難覓蹤跡,而培根的《新大西島》中的所羅門宮及誇美紐斯泛智論的影子卻隨處可見。

胡爾(Chales Hoole),亦為英國教育家。早年曾在拉丁語學校及私立學校任教。通過自己長期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對其他人教育經驗的借鑒,包括對誇美紐斯文章的廣泛閱讀,從而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及改革現行教育的建議具有堅實的基礎。他翻譯了歐洲其他國家的許多教育著作(包括教科書),其中之一便是誇美紐斯的《世界圖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 Pictured)。胡爾自己也創作或編寫了一些兒童故事以及有關拉丁文語法和英拉詞匯的書籍。使胡爾獲得殊榮的著作是《舊教學藝術的新發現》(A New Discovery of the Old Art of Teaching School)。此書寫於17世紀30年代,在學者中流傳了20餘年後,於1659年正式出版。此書是他多年教學和研究的總結。他在書中,針對英國紳士子弟通過雇請家庭教師完成初等教育的傳統,建議兒童先上小學,然後再過渡到文法學校,要求所有兒童的教育都遵循此程序。他還對小學及文法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做了詳細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