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西方紳士教育傳統

字體:16+-

作為西方紳士教育理論的係統闡述者,洛克受到紳士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時又賦予其新的內涵,將新觀念與舊傳統熔冶於一爐,更恰當地表達了當時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教育要求。為了更好地了解洛克的教育思想與紳士教育傳統的內在聯係,揭示其對紳士教育理論所做的新貢獻,我們有必要先弄清他所麵臨的紳士文化傳統。

紳士教育是近代歐洲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一種教育觀,雖與中世紀“文雅騎士”的理想相聯係,但其真正發端於文藝複興初期的意大利,形成於文藝複興晚期的法國和英國,最後係統化於17世紀的英國,而被認為是具有英國特色的一種教育觀或教育思潮。以後,所謂“紳士風度”更被視為“英國民族精神”的一種外化,成為以貴族精神為主,又融合各階層價值取向的一種民族風度。

一、由武士到紳士

中世紀的騎士階層是一個居於封建領主與平民之間的社會集團。其前身是蠻族統治者的軍事仆從——武士。這些武士最初是非常粗野的,在其身上深深打上了北方蠻族驕橫暴虐的烙印。但對於他們的蠻族首領,武士卻表現出極強的忠誠精神。到了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以後,粗野的武士集團逐漸發展演變為騎士階層,並由於基督教的教化作用而由文盲日益變得文雅化。尤其在十字軍東征以後,騎士階層被注入了一種與基督教理想密切相關的新精神。騎士不僅效忠其主人,還是虔誠高尚的殉道者和扶弱濟貧的勇士。這些新賦予的宗教和道德方麵的美德,加上武士集團原有的那種羅馬式的榮譽感和北方蠻族的忠誠、勇敢精神,就構成了騎士精神的基本內容。

到15世紀末,騎士時代已接近尾聲。火藥的傳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中世紀的社會等級製度日趨瓦解,而近代的社會等級尚未確定。在這個過渡時期,宮廷貴族階層逐步形成。隨著歐洲君主專製製度的產生和發展,宮廷貴族逐漸代替了騎士貴族。上流社會不斷城市化和宮廷化。騎士貴族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得不放棄他們在鄉下領地中無拘無束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於半城市化的宮廷以及國王和諸侯。在宮廷中為國王或諸侯服務的使命要求他們具有更多的優良品行。貴族的美德不僅表現為軍事方麵的勇武、愛情方麵的羅曼蒂克,“他們還應該具有更多的德行,即如何伺候國王和王子們用餐,如何使自己談吐得體,符合對方的等級和身份,甚至連眼神、姿勢,直至極其細微的動作和眨眼都應非常講究”[4]。這樣,騎士精神在從鄉村曠野來到金碧輝煌的宮廷中以後,成為一種標誌著貴族身份的昂貴的裝飾品。在經過騎士文學的大力渲染和理想化之後,騎士精神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存,尤其對法國上流社會的行為方式產生巨大影響,並從法國擴展到整個歐洲。洛克對禮儀教育的重視正是這種時代風尚的反映。

由於資本主義關係的不斷發展,在英、法封建貴族中分化出一個與資本主義有密切關係的新貴族階層。在英國,新貴族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有些人還兼營工商業。新貴族主要從鄉紳轉變而來,但也有一部分大商人由於購買土地而加入新貴族的行列。在當時的英國,一個新富要想進入貴族圈子並非易事。接受貴族教育成為貴族構成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貴族式教育,不僅想進入貴族圈子的人必須接受此種教育,就連試圖保持住貴族地位的家族,也必須讓孩子接受此種教育。換言之,沒有受到此種教育,便不能稱為上等人。”[5]這種教育的首要宗旨就是使年輕人成為舉止優雅、談吐不凡的紳士。洛克在《教育漫話》(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中探討的正是這種以新貴族和新興中產階級子女為對象的“紳士教育”。

二、西方紳士教育理論的沿革

(一)紳士教育思想的產生

第一個表達文藝複興教育思想的人是弗吉裏奧(Pietro Paolo Vergerio),他用拉丁文寫了《論紳士風度與自由學科》,全麵闡述了人文主義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他深受昆體良的影響,倡導通才教育,認為這對培養事業家具有重要作用。弗吉裏奧主張學問從屬於道德,重視為軍事生活做準備的體育鍛煉,這些思想對以後的兩個世紀影響極大,已預示出以後紳士教育的基本傾向性。維多裏諾將自由教育思想付諸實踐。他反複強調通過學習古代文學作品來進行自由教育,以培養完人和盡職的公民。但在他以後,這種理想衰退了,主要表現在人們把古典文學教育本身視為目的而非培養完人的手段。

伊拉斯謨(D. Erasmus)對西方紳士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這首先表現在他對廣泛的生活問題的直接重視。在這一點上他甚至超過了維多裏諾。在伊拉斯謨看來,文化之所以重要,正由於其與人們的正確生活相關聯;教育能使青年人為盡生活的義務做準備。其次,他強調學問與品行的密切聯係,既不像以前的弗吉裏奧和維多裏諾,甚至也與後來的洛克不同。最後,是他對禮儀問題的重視。他的《男孩的禮貌教育》(De Civilitate Morum Puerilium,1530)在西方廣為流傳,影響極大。[6]

維夫斯(Juan Luis Vives)被譽為“近代第一位思想家”。他將心理學方法引入教育,在教學方法方麵獨具匠心。維夫斯最先提出了一個革命的教育概念,即教育主要是一個由學習者的本性所決定的學習過程。他強調感覺是我們最初的教師;他關心學生的個性;重視用本族語教古代語言;他還主張學生去商店和工廠,向手藝人請教。他的這些思想都在洛克那裏得到發展。

(二)紳士教育理論的形成

文藝複興後期是西方紳士教育理論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世俗教育的要求,宮廷教育的影響,培根及培根派教育家的主張和改革活動等,都是促進紳士教育理論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文藝複興後期,人們已不滿足於複古,而希望創造或發現更能貼近現實普通生活的教育和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既非培養教士,亦非培養未來的學者,而是培養經驗豐富的實幹家和優秀公民。有西方學者指出:

由於學問變得日益迂腐,並陷入脫離實際生活的危險之中,教育思想的重點,也逐漸從學術的成就轉到紳士風度的培養上來。當時明智的人所需要的教育,與其說是造就一些可能在其專業上僥幸能自立的學者,勿寧說是培養一群以學問裝飾起來的、精明能幹的紳士。[7]

對洛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有卡斯底格朗(Baldassare Castiglione)、蒙田和培根等人。洛克曾讀過卡斯底格朗的《宮廷人物》(The Courtier),並深受其影響。[8]蒙田明確提出:“我們要培養的恰恰不是語法學家或邏輯學家,而是一位紳士。”[9]在他看來,生活的藝術是所有藝術中最重要的,為此,必須培養年青一代的判斷力、理解力和良好的習慣,這必須通過生活、行動、了解世界來學習,而不隻是通過書本知識。他強調身心健康的統一性,重視鍛煉和知識的實用性,要求年輕的紳士舉止得當,善於處世,注意使教學方法適合兒童的天性,這些都給洛克以積極影響。培根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領袖,他無情地抨擊經院哲學,強調一切知識和觀念都始於感覺,倡導通過實驗和歸納的方法研究自然及其發展規律,推動了科學和教育改革的發展。為英國紳士教育理論的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人物還有埃利奧特(Thomas Elyot)和彌爾頓。埃利奧特寫了著名的《行政官之書》(The Book Named the Govenour)。他重視體育,重視實用,主張家庭教育,注重本族語教學。彌爾頓主張教育改革,倡導建立文實並重的新學園。這些都對英國紳士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