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盧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字體:16+-

了解曆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一般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傳記研究;二是著作研究。我們研究盧梭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一、盧梭的生平

盧梭出身於瑞士一個鍾表匠家庭,自幼生活艱辛,長期過著漂泊動**的生活;其後半生幾乎全靠替人抄寫樂譜換來的微薄收入過日子。1749年,《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獲獎,使他一舉成名。從此,他決心放棄對財富和聲譽的奢望,埋頭從事著述。他的名著《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 Origine et les Fondemens de I’ 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1755)、《社會契約論》(Du Contract Social,1762)及《愛彌兒》(Emile ou sur I’ Education)奠定了盧梭作為激進民主主義者的基礎。盧梭代表了小資產階級、小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呼聲,表達了對封建專製統治的憎恨和民主共和國的熱情,因此他的著作不能為封建專製政府所寬容。1762年至1769年,法國、荷蘭、瑞士等政府逮捕盧梭,將其著作焚毀。直至1770年才獲法國政府赦免,他重返巴黎。晚年,他完成了自傳體小說《懺悔錄》(Les Confessions),敘述了他一生坎坷的遭遇。1778年7月2日,這位偉大的民主主義思想家與世長辭。

有關盧梭的人生描述,在研究者的眼中很富有變幻色彩,他們說:“盧梭是一位自然之子,自由之子;盧梭是一位‘看到了另一個宇宙,變成了另一個人’的人;盧梭是一位蒙莫朗西森林的隱居者;盧梭是一位流浪的‘無罪的’人;盧梭是一位‘孤獨的散步者’;盧梭是一位‘不老的’人。”[2]“在盧梭同時代的作家中,他是惟一的富有流浪生活經驗的人。”[3]盧梭一出生就沒有了母親,由於他的童年缺少母愛,這明顯影響他的生活。缺乏母親的關心導致了他在《愛彌兒》第1卷中讚美母性,要求她的責任。[4]“在法國的政治著述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中,要數盧梭的命運最為奇特。他‘名滿全歐’,因著書立說出了名,也因著書立說招了禍,書被焚毀,人身受到威脅,雖幸逃脫縲絏,但到處被人驅趕,幾無容身之地。他在生之時,敬仰他的人頂禮膜拜,稱他為‘平等之友’、‘精神的導師’,而憎恨他的人則恨之入骨,說他是背叛上帝的魔鬼和製造社會動亂的人。一個人同時集莫大的榮譽和莫大的羞辱於一身,這種例子是不多見的。”[5]

以上就是後人對盧梭人生的幾種有代表性的描述。

二、盧梭的主要著作

盧梭的教育思想形成,是他的生活經曆的反映,抑或是18世紀教育現實的映射,還是他對社會科學的猜測,即內省和追溯的結果?研究者們眾說紛紜。但在本書作者看來,思想家們對人類知識的貢獻主要是通過他的著述體現出來的。盧梭不僅生活於一個產生偉大著作的時代,而且他自己也是一個擁有偉大著作的思想家。盧梭的著作種類繁多,主題多樣,音樂、戲劇、詩歌、化學、植物學、語言學、政治經濟學、法律、教育、小說等無所不包。

盧梭的著作之間有何關聯?尤其與我們所研究的盧梭的教育思想之間存在何種內在的邏輯關係?要回答這些問題,先解讀其主要文本看來是必要的。

(一)《論科學與藝術》

這是盧梭最早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應第戎學院的征文而作。原名是《論科學與藝術的複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發表於1750年,它奠定了盧梭成名的基礎。此文以其驚世駭俗的論點和振聾發聵的文筆在法國思想界激起了軒然大波,摘取了第戎學院征文頭獎的桂冠。這篇論文的中心思想是:“自然是美好的,出自自然的人是生來自由、平等的,因此應該以自然的美好來代替‘文明’的罪惡。”[6]盧梭以後的一係列重要著作中的基本觀念都可以溯源於此書,比如,宣揚天賦人權從而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奠定理論基礎的《社會契約論》、宣揚返於自然從而在文藝思想領域上開創浪漫主義之先河的《新愛洛漪絲》、對空虛腐化的貴族文化的抗議反映了第三等級中的平民階層對返璞歸真的要求的教育著作《愛彌兒》。該書標誌著盧梭早期反封建專製思想的形成。

盧梭在此書中,實際上把科學與文藝和奢侈**靡、道德淪喪聯係在一起,視之為表征和影響國家命運乃至人類幸福的重要因素。這本書對我們理解盧梭的教育思想至關重要,因為這是盧梭的社會惡理論的背景所在。

盧梭考察了科學和藝術的倫理價值,提出了“自然—文明”的二元對立來作為自己的理論原則。在他看來,科學與藝術不僅對社會有害,而且“對於道德品質就更加有害了”。這一原則構成了盧梭整個思想體係的基石和核心,對此,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愛彌兒》等一係列論著裏做了更深入、更係統的闡發。

盧梭在《論科學和藝術》中認為,科學與藝術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他譴責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代中占統治地位的貴族統治階級的虛偽的科學與腐朽的藝術,抨擊以社會不平等為基礎的貴族統治階級的“文明”。他認為這種“文明”社會的風尚是墮落的,唯有平民,唯有“純樸的靈魂”才可能具有深刻真摯的感情。這為盧梭在《愛彌兒》中描寫了一個不為人壓迫人的“文明”社會所玷汙、完全出於自然之手的理想人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這是盧梭應1753年第戎學院的又一次征文而作的。征文題目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什麽?人類的不平等是否為自然法所認可?》,如果說第一篇論文基本上是從倫理角度出發的,那麽此篇論文則係統地闡述了他的社會發展觀點。他通過對人類文明史發展過程的分析,提示了私有製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他認為人的天性本是善良的和優美的,隻是由於腐敗的社會製度,才變得邪惡和墮落。他指出,凡允許少數人壓迫多數人、壓製人的個性發展的社會製度都是違背自然法則的,都沒有權利存在而應當毀滅。

在此書中,盧梭以分析現已不存在的人類的自然狀態作為出發點。在盧梭看來,自然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東西應與由於環境變化和社會發展在人的自然狀態上所添加或改變了的東西區別開來,應從人類現有的屬性中辨別出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為的。

盧梭區分了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不平等。他說:“我認為在人類中有兩種不平等:一種,我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為它是基於自然,由年齡、健康、體力以及智慧或心靈的性質的不同而產生的;另一種可以稱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起因於一種協議,由於人們的同意而設立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為大家所認可的。第二種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於損害別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種特權,譬如:比別人更富足、更光榮、更有權勢,或者甚至叫別人服從他們。”盧梭的這種平等觀念實際也體現了他的自然狀態和社會狀態的二元對立模式,問題是自然狀態是如何過渡到社會狀態,第二種不平等又是怎樣產生的。

為此,盧梭在此書的第二部分中回答了“是什麽力量使人類從平等的自然狀態過渡到不平等的社會狀態”的問題。他明確地把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歸結到私有財產的出現和私有製的建立。盧梭指出,私有觀念一旦產生,自然狀態的極限便已來到,而人類也就永遠地失去了自由、自主。由於私有製和不平等的產生,人的本性也發生了變化。

盧梭在此書中對不平等的起源的分析所提出的結論,在其激進的革命性方麵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其他啟蒙思想家。盧梭以人類天賦的自由、平等的自然權利來證明私有製及其造成的社會不平等是違背自然的、不合法的,宣告封建專製製度是最暴虐、最腐朽、最違反人道的社會製度。

(三)《新愛洛漪絲》

它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小說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等級製度。這部小說訴諸形象與感情,喚起讀者對這個不合理製度的憎惡和憤慨,對貴族階級竊據特權、奴役人民的罪惡予以控訴和痛斥。《新愛洛漪絲》主要通過對主人公純真愛情的歌頌來表達反封建主題,它的藝術魅力也首先體現在對情感的描寫上。有人稱“盧梭是法國的第一位情感作家”。盧梭是自然感情的崇尚者,他始終以人的純樸真率、毫無諱飾的感情向統治階級的虛偽造作、腐朽病態的風習挑戰。《新愛洛漪絲》對當時貴族階級行為準則和習俗風尚進行猛烈衝擊,闡明一種新的道德觀念,表達盧梭對合理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向往。盧梭在此書中還對大自然進行了描寫和熱情謳歌。他熱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實際這是他對貴族階級腐敗“文明”的深切厭惡,同時也表現了他對自由而純樸的生活的熱烈渴望。他在構思《新愛洛漪絲》時確定了要以大自然作為人物活動的場景。他盡力表現大自然的美,這與他一貫的自然理論是一致的。但盧梭筆下的大自然總是和人的內心相溝通契合,並浸潤滋養著人的心靈,培育著人的純樸天性,沒有被“文明”打上醜惡的印跡。不言而喻,盧梭之所以推崇和歌頌大自然,是寄托著追求自由、解放感情和張揚個性的寓意的。

《新愛洛漪絲》體現了盧梭崇尚自然、返回自然的思想,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自然”一語固然是指山川草木、鳥獸魚蟲所構成的自然界,也指人類自然的生活狀態,並進而意味著純真質樸的自然人性,這三重含義在盧梭的整個思想體係中是有機融合、不可分割的。盧梭在小說中不僅為綺麗壯觀的自然風光所陶醉,而且為人民純樸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風俗所感動。質樸的生活和純真的天性與貴族上流社會的虛偽造作的風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新愛洛漪絲》是盧梭整個思想的藝術化的體現,又是一部劃時代的文學傑作。近兩個世紀以來,被古典主義放逐於藝術王國之外的情感、個性和大自然,被他賦予了崇高的地位。作為其精髓與內核的自由、民主和個性解放的思想更標誌著時代精神即將發生深刻轉變的趨向。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就發端於盧梭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更直接受到盧梭崇尚個性解放、情感自由以及讚美大自然的精神的激勵。18世紀末,整個歐洲出現了感傷主義文學,後來又勃然興起了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這些都是在盧梭思想的直接推動下進行的,因此盧梭被視為“浪漫主義之父”。

(四)《社會契約論》

此書是盧梭最重要的政治哲學著作,其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與平等的,國家隻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協議的產物。如果自由被強力所剝奪,則被剝奪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權利,可以用強力奪回自己的自由;國家的主權在人民,而最好的政體應該是民主共和國。”[7]它提供了集體的聚合良知——公共意誌。

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相比,此書所要探討的是,“在社會秩序之中,從人類的實際與法律著眼,能不能有某種合法而又確切的政治規則”,也就是說,不在於論證國家的起源,而在於研究國家的組織。目的是要確定怎樣的政治製度才是合乎正義與切實可行的,怎樣才能恢複與保障人類在不平等的社會、不合理的製度下所喪失了的平等與自由。從此書中可以看出,盧梭開始從激越的感情漸趨冷靜與深沉,由道德義憤轉入理性思考,由曆史與現實轉向未來,由破壞轉為建設。從早期的“返回自然”思想轉向未來的烏托邦。盧梭曾反複申說,簡單地回到自然狀態下去做野蠻人是不可能的,而由自然狀態過渡到社會狀態既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進步,“回到自然狀態的原始階段,是無法實現的,曆史是不會倒退的。縱使人類能夠退回到野蠻人的狀態,他們也不會因此就更幸福些”。

這就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主題,是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闡發了他的政治學說的基本原理,為18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較早的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綱領,並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建立確定了基本原則。

另外,盧梭還撰寫了《懺悔錄》《論政治經濟學》《孤客漫步遐思錄》《論戲劇:致達朗貝爾信》《讓·雅克審判盧梭》等著作。尤其是在《論政治經濟學》中,盧梭談到了公民教育問題,頗值得重視。需要說明,由於在研究盧梭教育思想時,主要的資源來自於《愛彌兒》,因此在這裏就不單獨對《愛彌兒》進行解讀了。

(五)關於盧梭著作之間的關係

盡管學者們在盧梭著作之間的關係問題上沒有共識,但這些關係直接影響到我們對其教育思想的解釋。從盧梭著作的單個文本來看,《新愛洛漪絲》是一部文學作品,表現情感自由、個性解放和崇尚自然的主題,是對人的自然情感、健全道德與和諧的人際關係的描繪。針對貴族的腐化墮落,他提出了一種合乎資產階級理想的家庭道德。針對色情和荒**,他提出了一種更健康的情感生活。《社會契約論》是一部政治學著作,它對合理的社會政治製度進行探討,闡明了關於國家性質、人民主權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提出了一個民主的、平等的社會原則。在那種社會裏的人,可以說都是由道德激勵著的公民,也就是說,都是一些愛國者。《愛彌兒》是一部教育論著,探討人的天性發展、健全的教育方法和培養未來理想社會“新人”的方針,因此是對完美人性培養方法的研究。同時,在盧梭看來,要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必須改造個人,因此他在《愛彌兒》中提出了一個合乎自然法的教育計劃。針對這樣一種盧梭的文本邏輯,評論者說:“三部著作相互關聯,好像都屬於一個整個的偉大的計劃。”[8]“一個公正的政體不僅需要公正的原則,而且需要公正的公民來履行這些原則。《社會契約論》中描述的政體依賴於《愛彌兒》中擬訂的教育計劃,一個描繪真正完美發展的人的教育計劃,一個能成為自由和理性的公民的教育計劃。”[9]“他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愛彌兒》《社會契約論》,甚至還有《新愛洛漪絲》,都以許多教育理論作為主要的和基本的主題。”[10]

《盧梭傳》中談道:“我們應當首先把《愛彌兒》看做是他深刻思想中的一環。在談到這部著作和他的兩篇論文時,他對馬爾澤爾布先生說:‘這三部著作是不可分開的;三部著作應合起來成為一部完整的著作。’我們發現:這三部著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部以人類天生的善良為基礎的人類學。”[11]

對盧梭而言,一種新的政治秩序和一種新的教育方法是人類成功與否的關鍵,而這恰恰是盧梭在1762年發表的《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這兩部著作體現了政治秩序與教育相結合,成為盧梭思想的一個情結。這是研究盧梭教育思想所要麵對的問題。

盧梭把《愛彌兒》和兩部獲獎作品《論科學與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宣稱為“不可分割的作品,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獨一的整體”[12]。在《論科學與藝術》中,盧梭宣稱,現行的社會壓迫和腐敗是因為文明的進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再次強調在原始社會存在的自然的生理和理智的不平等,幾乎是不明顯的,而隨著文明的進展,絕大多數壓迫性的特征,尤其通過私有財產的設置而產生的不平等則越來越明顯。在《愛彌兒》中,盧梭試圖表明教育如何使文明的弊端最小化,並使人盡可能地接近自然。盧梭撰寫《社會契約論》以反抗壓迫的社會和政治環境;撰寫《愛彌兒》的目的在於以應當是自然的和本能的或自發的培養取代傳統和死板的教育。問題在於盧梭所指的傳統的和死板的教育是什麽,結合文本看,主要是指拉丁文法、拉丁文和死記硬背等傳統教育。

由此看來,我們在研究盧梭的教育思想時必須研究盧梭的主要著作,僅一部《愛彌兒》是無法準確把握其教育思想的內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