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七節 盧梭的“父權製”婦女觀與女性主義教育思想

字體:16+-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大都對婦女的命運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例如:蒙台涅譴責了婦女命運的不公正;狄德羅認為婦女被壓迫的地位源於某些市民法律和社會習慣;孟德斯鳩則強調,婦女能夠並且應當參與社會生活;愛爾維修爭辯道,婦女缺乏公民權利是缺乏教育的結果。盡管如此,他們尚未能夠意識到婦女也是公民,並且有成為曆史主體的能力。盧梭當然未能例外。實際上,在法國,18世紀是婦女生活開始活躍、婦女問題引起全社會關注的世紀,以至有人稱法國的18世紀是婦女的世紀。1783年,馬恩—夏朗科學院懸賞征文,題目即為《什麽是促進婦女教育的最好方法》。

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史上存在著兩種婦女觀,即“父權製”婦女觀和“父權製”批判婦女觀。而18世紀西方的婦女觀中,盧梭是“父權製”婦女觀的代表,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是“父權製”批判婦女觀的代表。[144]盧梭一反他的政治思想的激進和革命的精神,繼承了西方曆史上的“父權製”婦女觀,隻不過他與前人不同的是,以資產階級的抽象人性論來論證“父權製”理論。他一方麵稱讚女性,另一方麵卻以性別自然目的論的神話來論證傳統的性別分工。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把自己社會契約論中所主張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給予婦女,而是在一曲回歸人性、回歸自然的詠歎調中把女性置於從屬於男性的地位。

盧梭一生在女人是非中度過。他對婦女問題所持的奇特觀點,構成了他社會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他在《愛彌兒》的第5卷論述的是女子教育問題,對“蘇菲”的構想成為他的女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

盧梭的婦女觀也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念,因為他認為女性對男人的服從不是由於社會和經濟原因,而是她們天生應當如此,這是一種大自然的饋贈。他說“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道路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導,所有一切男女兩性的特征,都應當看做是由於自然的安排而加以尊重。”[145]

盧梭的婦女觀是通過對男女兩性的異同比較來體現的。在他看來,男女共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都有人類的特點;他們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性。大自然在塑造男女兩性時也考慮到他們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兩性之間的互補。是男性優於女性,還是女性優於男性,或者兩種性別的人是相等的,這都是無須爭辯的。“因為,每一種性別的人在按照他或她特有的方向奔赴大自然的目的時,要是同另一種性別的人再相像一點的話,那反而不能像現在這樣完善了。”[146]

盧梭在《愛彌兒》中曾經高度評價了柏拉圖的《理想國》,說這是一部最好的教育著作,然而柏拉圖明確提出男女都可以成為統治者,“沒有任何一項管理國家的工作,因為女人在幹而專屬於女性,或者因為男人在幹而專屬於男性。各種天賦才能同樣分布於男女兩性”[147]。盧梭批評了柏拉圖的這種觀點。盧梭指出,如果像柏拉圖主張的那樣兩種性別都去擔當同樣的任務,做同樣的事情,那麽結果必然產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最溫柔的自然情感便會泯滅,而代之以一種虛偽的做作。柏拉圖的思想體現了男女平等的初始的思想,盧梭卻後退了。因為在盧梭的兩性互補思想中,男女的地位並不相等。“婦女和男子是彼此為了雙方的利益而生的,但是他們和她們相互依賴的程度是不相等的:男人是由於他們的欲望而依賴女人的,而女人則不僅是由於孩子們的欲望,而且還由於她們的需要而依賴男人;男人沒有女人也能夠生存,而女人沒有男人便不能夠生存。”[148]在盧梭眼裏,女性缺乏道德上的自主性。因為自主性需要物質條件,尤其是經濟上的獨立,她們的生活必需品和地位都是男人給予的,因此她們注定要過一種非自主的生活,女人的各個方麵都要由男人來評價,女人隻有通過男人才能獲得自我感覺。因此,盧梭指出,男女兩性的性別不平等不僅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一個完善的市民社會所需要的。

盧梭在認識男女兩性的任何一個方麵時都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念,他從道德方麵來看男女兩性的不同,其中帶有自然觀念。他認為兩性不同也是由男女兩性的自然本性決定的。[149]盧梭強調,兩性之間相互的義務不同,也不可能是絕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不是人為的,不是由偏見造成的,而是由於大自然給予的任務不同。既然大自然讓女人生兒育女,那麽她就要負責撫養孩子。根據自然分配的角色不同,男女道德也不同,男人的品德是節製、公正和誠實,而女性則應學習忍耐、服從、善良和靈巧。盧梭指出,一個婦女首先要愛美德,一個德性優良的婦女就等於是一個天使。她愛美德,是因為她把美德看成獲得幸福的途徑。一個女人應當具備的第一重要的品質是溫柔,因為她生來要服從有那樣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她從小就要知道應當毫無怨言地忍耐丈夫的不公正和錯誤。她之所以要溫柔,不是為了男人,而是為了她自己。

盧梭在分析兩性的道德區分時又提出兩性之間的道德也是互補的。他說:“兩性的社會關係是很美妙的。由於有了這種關係,結果就產生了一種道德的行為者,女人便是這個道德行為者的眼睛,而男人則是它的胳膊。但是,由於他們二者是那樣的互相依賴,所以女人必須向男人學習她應該看的事情,而男人則必須向女人學習他應該做的事情。”[150]

盧梭就是看到了兩性的道德上的不同,從而提出了教育方法上應當加以區分[151],並認為培養不同的性別角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賢明的母親,請你相信我所說的這一番話,不要違反自然把你的女兒造就成一個好男子;你應當把她培養成一個好女人,這樣,對她自己和對我們都有更大的好處。”[152]也就是說,如果在女人身上培養出男人的品質,那麽就是在害她們。男女在精神上不應當是相似的,男人體力強壯,精神活躍;而女人則應當體弱和精神上被動,隻有這樣才會和諧。為此,沃斯通克拉夫特深刻地揭露了婦女教育的危害性。在她看來,女人從小就受到教導並且由母親做示範而領悟到隻要懂得人類的一些弱點,恰當地說就是做事狡猾、性情溫和,表麵服從以及謹守煩冗的禮節,她們就可以得到男人的保護。假定她們生得漂亮,其餘的一切是無所謂的。她還說,一些盧梭一類的思想家在理論上證明女人生來在體力上不如男人,所以應該是軟弱和被動的。她的責任就是取悅男人,服從男人,盡量迎合她的主人。這些便是婦女的教育原則,按這些教育原則來教育婦女,沃斯通克拉夫特認為就會使她們養成種種狡猾**的習慣,使妻子、母親、人類都被不恰當的教育和虛榮心所造成的虛偽性別埋沒了。

在不同性別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上,“盧梭驚慌地看到自由社會中使家庭瓦解的趨向……他發現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這種重大結合正在受到個人主義至上傾向的破壞。他集中力量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鼓勵男人和女人之熱情的、浪漫的愛”[153]。盧梭在開卷便提出了母親與父親在教育孩子上的區別。他說:“最初的教育是最為重要的,而這最初的教育無可爭辯地是屬於婦女的事情:如果造物主要把這件事情交給男子,那他就會給男子以乳汁去哺育小孩。因此,在你的教育論文中多多向婦女們講一講。理由是,不僅她們比男子更注意這方麵的問題,不僅她們在教育上能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教育的成功對她們的關係也最為密切,因為大多數的寡婦完全是受她們自己的孩子支配的。這些孩子將很清楚地使她們感覺到她們培養他們的方法其效果是好還是壞。”[154]

當代盧梭教育思想的研究者指出,盧梭在教育上的論著通常是進步的和啟蒙的,但盧梭在女童教育上的觀點卻完全持保守主義者的立場。[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