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六章 18世紀英國的國民教育思想

字體:16+-

18世紀後半期,在英國首先爆發了以蒸汽動力的普遍推廣與應用、機器大生產和工廠製度的確立為主要標誌的工業革命。這次主要發生在經濟領域內的經濟變革與法國大革命一起促成了被後人稱為“雙元革命”的新時代的來臨,並促使整個世界的麵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其對經濟發展的直接作用來看,工業革命結束了單純用手工操作工具和簡單、機械的傳統生產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在各主要的工業生產部門中的普遍使用。

工業革命之所以成為一個極其偉大的曆史事件,主要不是在於它在生產設備和商品領域所發揮的影響,而在於“它通過物質東西的媒介,即人類的需要、籌劃和活動等具體表現,便對人發生了影響。它已用自己的標記把近代社會——首先在英國,其後在一切文明國家——烙上了印記”[1]。工業革命首先導致人口的增加。據英國學者裏克曼的統計數字,160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可能有500萬居民,1650年左右有550萬,1700年有600萬,1750年有650萬。150年間大致增加了150萬人,而在此後的50年間,即從1750年至1801年人口則增加了250萬。[2]除對人口產生影響之外,工業革命促使曼徹斯特、利茲、哈立法克斯等一批工業城市出現,人口分布表現出集中的趨勢。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出現可以視為由工業革命對社會關係所促成的最具影響力的變化。“大工業製度所特有的東西就是資本用於商品生產以及資本在這種生產過程中的形成本身:這就是資本家階級的存在,資本家階級本質上就是工業上的一個階級。”[3]從此以後,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的矛盾與鬥爭便成為促使資本主義社會前進與發展的主要動因。

英國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工業革命的結果,可以歸結為三個比例的變化,即工農業比例、手工業和大工業比例以及城鄉比例。其中工業壓倒農業,農業國成為工業國是最深、最根本的變化。”[4]而這一係列的變化總要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中表現出來。機器大生產對從業者提出了一定的文化及技術要求。“做某些工作,幾乎包括工業中的一切工作在內,都需要有相當的文化程度。因此,即使為了資產階級本身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工資也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使工人能保持這種水平。”[5]恩格斯認為:“由於現代英國工業很複雜,工人在需要和文化方麵的平均水平很難確定,而且我們已經知道,不同種類的工人的平均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工業中的大多數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規性,而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6]為適應這一社會現實要求,包括斯密在內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提出,英國政府應該承擔起發展國民教育的職責;主張以社會公共教育取代英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當然,英國在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製的時候,也有人從社會正義的角度提出異議。如著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家、無政府主義的代言人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即對國家實施國民教育持反對態度。貝爾—蘭卡斯特的導生製教學則可以視為這一時期當國家尚未真正意識到國民教育的意義之前的慈善性教育的探索與行動。以1798年的《人口原理》一書的發表而成名的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則對基於工業革命所導致的英國人口增長問題表示了強烈的關注,主張以教育作為解決社會貧困的主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