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裴斯泰洛齊的民眾教育思想

字體:16+-

一、論民眾教育

裴斯泰洛齊在他72歲生日慶典時,談到“人的教育,整個人民的教育,尤其是窮人的教育,在我腦海中縈回”,他一生的願望是“懇請你們參與我開創的大眾教育和貧民教育事業!更好地論證大眾教育和貧民教育吧!我懇請你們在我百年之後繼續我的事業,保證我的事業延續下去”。[13]民眾教育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但令人遺憾的是,當時人們對此並沒有清醒的認識,低估了這一人類崇高的事業。他認為整個歐洲黨政均處在人為的、黑暗的迷霧之中,民眾的教育事業和濟貧事業完全墮落了。墮落的原因是對當今生活僵化的看法、觀念、傾向和習慣,“隻有通過采取對我們時代和生活見解、思想、愛好、欲望和習慣有深刻影響的措施,教育和濟貧事業才能得到真正改善”[14]。為消除阻力,他對大眾教育、貧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闡述,對錯誤看法進行了批駁。有人誤認為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是與貧民地位相適應的、特殊的貧民教育方法。裴斯泰洛齊多次批駁了這些錯誤,指出了大眾教育、貧民教育與一般教育的一致性,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各階層的人的教育,不管他們是窮人還是富人,農民還是市民,其內在的本質是相同的。構成教育實質的,不是傳授一些知識和技能,而是培養人本性的各種力量”。[15]如果僅僅教給窮人們掌握一些手段和技能,可能會對貧民大眾有好處,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堅信能“從人性的本質中找到幫助窮人的辦法”[16],根據人性的需要擺脫貧困或消除貧困的根源。因此,他認為大眾教育要堅定地承認和重視人的各種力量結構上的中心點,及人的高度自由的本性意誌。它也是我們各種力量的人性的中心點。他之所以認為自由意誌為各種力量和基本能力的核心,是因為隻有意誌自由才能顯示力量和才能,充分揭示人們內在的人性。裴斯泰洛齊早在《林哈德和葛篤德》一書中就闡述了首要的事情是人民缺乏獨立性。書中揭露了富裕階層愛好奢侈虛華,卻給廣大的鄉村人民帶來毀滅,他們成為那些富有階級的道德敗壞的替罪羊,反過來富有階級還假惺惺地憐恤這些窮苦大眾。所以,為了改變窮人的卑微的生活,首先要改變窮人那種胸無大誌、缺乏目標和主動性、缺乏人類尊嚴的狀況;就是要通過信仰和愛使意誌獲得自由,並通過這種自由引導人們的力量和能力的發展;通過教育和誠實的勞動獲得人的尊嚴,培養人的個性和道德,從而使人能自我幫助,並通過信仰和愛使意誌升華為一種無私地獻身於真理和正義事業的力量。裴斯泰洛齊在《改進教育的觀點、經驗和手段》(1806年)一書中寫道:“我的第一批研究成果雖然萌發於我對本國窮人的同情,為他們尋找幫助,但我的研究並不是停留在為滿足這一階層人的需要的狹隘範圍內。我的一切努力,幫助窮人從人的天然本性加以引導……我相信,人永恒不變的天性得到後天的足夠培養,常常就有能力結合自身發展起來的力量,控製住外界環境不時帶來的偶然因素。”[17]同時,教育藝術的科學也是在深刻認識人性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人的力量和能力的,也要遵循人性發展的神聖秩序和法則。

民眾和平民教育的實施是成熟的初級教育的思想體係,其基本思想是簡化人的教育;以作為大眾教育的手段和原則,以便使教育方法能在每個人的起居室裏應用,發展人的各種能力。關於民眾教育的實施,裴斯泰洛齊闡述了起居室的作用。他強調民眾教育不僅要通過實驗學校進行,而更多地應在起居室裏實施。他認為,起居室是信仰和愛的聖地;初級教育應重視起居室的人性作用,它同基督教的精神相吻合。因為在起居室裏,有信仰和愛,通過父母對孩子的照料,聯係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在家庭成員中產生愛和感激、信任之情。同時通過家務勞動和生活,使兒童的心、腦、手感性地結合起來,一起服務於生活。起居室是人民文化的基礎,通過母親和父親傳授文化。總之,可以通過起居室普及民眾教育。

裴斯泰洛齊在他那個時代提出了窮人可以受教育的口號,並要求政府和社會要注重大眾教育,並為大眾教育尋找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這根源於他對貧困生活的體驗和同情。他在《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第一封信中說:“我深感民眾教育猶如無底的沼澤橫在眼前。我在泥潭中來回跋涉,曆盡艱辛,才弄清其汙水的源頭所在,受阻塞的原因和可以疏導的可能性。”[18]正因為他幾十年來和窮人同呼吸、共命運,他對貧困問題和大眾教育問題的認識的深度,“是當代其他思想家和活動家所望塵莫及的”[19]。

二、論政府教育

裴斯泰洛齊尖銳地批評了具有等級性的國民教育製度,揭露了當時政府教育的弊端,指出教育為特權階層所獨占,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享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極不平等。他指出:“根據我對歐洲的學校教育的分析,這種教育好像是一座三層樓房。第三層樓金碧輝煌,建築技術精湛,但隻有少數人居住著;在第二層住著許多人,但這一層沒有樓梯,要是有了樓梯,這一層的人是能夠體麵地爬到第三層的。如果他們一旦心血**,想憑一股蠻力向樓上爬去,則要留神,他們的胳膊和大腿會給人打斷。最低一層裏住著許多人,他們雖然和住在上兩層的人同樣獲得陽光和潔淨的空氣,在這方麵享受著相同的權利,但是他們不得不留在沒有窗戶的黑暗陋室中,而且決不可抬頭窺視從上麵兩層發出的亮光,否則他們就要被人挖去雙眼。”[20]這種教育狀況使他產生了這樣一個信念:“歐洲的這輛普通的公共車子不僅需要人很好地牽引,而且更需要換個方向行駛,拉到一條全新的道路上去。”因此他利用一切機會、盡一切可能改變政府的這種教育狀況。用他的支持者尼法德雷爾的話說:“直到政治成為國家教育的手段,而不僅是統治手段時,黃金時代才會到來。”然而,裴斯泰洛齊屢遭失敗,他對政府在教育事業上的作為不信任。所以裴斯泰洛齊感到:“不能過多地指望政府來關心個人,關心公民教育,以及有關公共福利的一切事情——這些事情惟獨個人能完成。”[21]他要求徹底改變這種狀況,不僅僅是減輕那導致歐洲最廣大人民衰弱的學校弊病;這種變革絕不能說隻是在原有製度上的修修補補,而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救治。

裴斯泰洛齊指出政府應該給個人以權力和意誌,政府應該努力防止那些個人在為推動公共利益發展方麵本可以有所成就、有所貢獻的事務中的無權現象。政府絕不該忽視他們在智力、氣質和能力的培養方麵的需求,讓每個人能夠為公共利益和公民教育出一點力。政府應該說明,公民如果具備了智慧、氣質和能力,那麽一方麵可以通過對自身事務的精明處理而獲得內心的滿足;另一方麵又可以方便地提供並且確保國家所需要的一切。裴斯泰洛齊認為:國家的公民隻有具有良好的品德、智力和實踐能力的修養,國家才能維持。所以,他希望政府應致力於民眾教育、普及國民教育。裴氏指出:深感痛心的是我們時代的政府卻沒有充足的力量和生機來獲得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實際技能,政府又不會推行一種可能產生公民的教育製度。

三、論家庭教育

裴斯泰洛齊提出和論證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長的,如果能在家庭中盡早地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的成功就越容易。而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裴斯泰洛齊提出,要獲得成功的教育,其前提是有這樣的父母:“他們能在一定程度控製孩子的一切環境,排除所有不適當的影響;另一方麵,他們又能尋找到充分地利用特定環境所提供的那種能激發孩子的愛和活動的動力。他們不怕困難,富有耐力,甚至不惜作出自我犧牲。”[22]這是裴氏理想中的父母形象,特別是母親形象。裴斯泰洛齊認為母親是天生的和偉大的教師。她最愛孩子,最了解孩子,也最能觀察到孩子的需要,從而盡力使孩子的本能在自我活動中得到充分發展。母親的影響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重要、更有力量。作為孩子來說,他們也需要母親的愛,否則他們的愛和信任的感情就得不到發展,他們的整個發展過程就會受到危害。所以,裴斯泰洛齊始終強調家庭影響如果以最純潔的形式出現,就是人類教育中所能想象到的最高尚的因素。成功的教育總是建立在理想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力量的基礎之上的。家庭是培養兒童愛的情感的良好道德的場所。裴斯泰洛齊認為在家庭生活中存在著一種黏結力。這種黏結力就是愛的黏結力。它“是上帝賜予的,是用以喚醒個人愛的能力的手段”[23]。在充滿愛和有愛的能力的家庭生活環境中,孩子每時每刻都能獲得源於愛的一切美好的生活的熏陶。兒童愛的感情和能力得以發展。在這基礎上,兒童的道德也隨之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裴斯泰洛齊指出:“凡是有著愛和能容納愛的家庭,可以預料,在那裏一定會有成功的教育。孩子一定會變成善良的人。”

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對母親進行教育。因為隻有受過教育的母親,才能教育她的孩子,正如有了受過良好教育的教師才能進行良好的教育一樣。因此,裴斯泰洛齊一貫把教育母親看成教師最重要的責任。他對母親的教育,大體上有兩個方麵:一是用熱情動人的話語溫暖母親的心,爭取她們為崇高的教育事業盡心盡力;二是給母親們以教育的實際指導。為此,他給母親們寫了不少書,如《獻給母親們》《孩子直觀和說話培養指南》《致友人格瑞弗斯信劄》,以及關於簡化初等教育教學的方法的思想和書籍,以此來改善家庭教育,指導母親培養和教育孩子,以便拿著書,照著操作,就可以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和培訓。他一直認為:“當有足夠的人認識到正確的教學和教育方法時,就可以在起居室進行初級教育和兒童的早期教育,並由母親們進行這種教育。總之,誰要是深切關心年輕一代的幸福,那麽就應把對母親的教育看做是他的最高目標。”[24]美國學者丹尼爾·恩·羅賓遜把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概括為“裴斯泰洛齊具有弗洛伊德式的敏銳,始終堅持認為全部教育都發端於家庭內部,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是那些最初而又最完整地掌握在家庭成員手中的——特別是母親手中的”[25]。這一評價是對裴斯泰洛齊重視和強調家庭教育的中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