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歌德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德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享譽世界文壇。其教育思想集中體現於教育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以及《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兩部著作之中。

在教育問題上,歌德同樣深受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的影響。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到處可見恬淡純樸的田野風光、民情風俗,而這又是與他所批判的封閉、虛假的宮廷貴族生活相映襯的。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自然”簡直成了年輕的主人公評判一切的標準。他投身自然,讚美自然,親近自然的人——天真的兒童和純樸的村民,鄙視迂腐的貴族、虛偽的市民以及“被教養壞了的人”,主張藝術皈依自然,讓天才自由發揮,反對一切陳規戒律;他重視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蔑視宗法製度和封建道德。同樣的,維廉·麥斯特也是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和清新宜人的大自然中追求著自身的全麵發展和性格的和諧訓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浮士德》一開始就為我們描繪了孤守書齋、忍受長夜煎熬的主人公形象。總之,在歌德看來,事物達到了自然發展的頂峰才顯得美。

在社會活動中,發展人所有的心智力量,培養和諧個性,這是歌德所主張的教育目標。他認為,在人身上,潛藏著多種力量,或稱為才能、稟賦,教育的過程就是發現它們,並使之能夠按本身的方式得到培養。這種培養不是片麵的,而是全麵的;不是強製性的,而是自覺的。因此,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愛好與願望,遵循他們的天性。教育者所實行的教育必須是明確的、有針對性的,而不能是模棱兩可的、分散的。對於不同的培養內容和不同的培養對象,應施以不同的教育。比如,在《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中所描述的,學生們按自己的喜好可以選擇不同顏色和式樣的衣服,而不必穿統一的製服;而教育者則可以從不同的服飾中一眼識別穿著者的性格特征,繼而進行因材施教。

在強調遵循受教育者的天性的同時,歌德也看到了人的天性不完美這一缺陷,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任由天性自由發展,可能會陷入迷途。“無約束的活動,不管屬於什麽性質,最後必將一敗塗地。”[82]歌德本人喜歡繪畫,並花了很多時間去發展這方麵的能力,但最終無法取得突破,隻好放棄。他筆下的威廉愛好戲劇,最初致力於在舞台上培養自己,教育觀眾,結果也失敗了。因此,歌德認為不能受天性的任意支配,而應將自由的天性與遵守規則結合起來。在他看來,天才就是能理解規則和服從規則的人。對於教育者來說,既要給予受教育者自由發展的空間,又要嚴格要求,積極引導,使他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正是本著這樣一種想法,歌德為威廉的兒子——菲利克斯所設計的教育環境與威廉的不盡相同,前者不再是從毫無拘束的社會和自然界中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省接受培養,在那裏對受教育者的尊重與嚴格訓誡,個人自由與集體紀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這一點上,歌德與盧梭是有所不同的。

天賦的才能是沒有實現的才能,正如歌德所說:“一個人生下來隻能是一個剛開始的藝術家,決不可能是一個已完成的藝術家。”[83]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識來營養,這樣才會施展出才能的力量。一個有藝術天資的人,如果不向前輩和同時代造詣高的藝術家學習自己所缺少的東西,不去掌握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那麽他就會“由於錯誤地理解保持獨創性而一天天退步”,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因此,生來聰穎的人也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教育。

教育要培養的是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或者說是精神和肉體共同發展的人。歌德認為,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人,如果在他先天的和後天的才能所及的範圍內活動,也可能成為一個“完全”的人。一旦超出受教育者的能力範圍,原有的優點和長處也會黯然失色,甚至被毀滅。人們期望人的才能得到全麵發展,希望實施一種通才教育,但歌德清醒地認識到這是十分困難的。原因在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學科不斷創立,社會分工日益細化。麵對這種情況,當時的學校隻是漫無邊際地鋪開課程,這不僅無法適應形勢的需要,而且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摧殘。對此,歌德予以批評,認為課程設置應符合實際需要,教育的目標首先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某一種人,然後才設法使之能理解各類才能的總和。歌德希望受教育者和他一樣去追求各方麵的知識,但在實踐方麵隻專心致誌地從事一種專業。在他看來:“誰學會並掌握好一門手藝,誰就會比在100行中都是半瓶醋更有才幹。”[84]

在教育過程中,歌德將活動置於核心地位,並把活動視為自我活動。他認為,人隻有在活動中才能認識自己,才能與人和解;隻有在活動中才能鞏固知識,掌握技藝;隻有在活動中才能成就事業,服務於社會。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能停留於孤身隻影的沉思,而應該在實踐中培養起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誌。隻有這樣,才不至於從虛無縹緲的道德之巔滑跌下來,才能抵製住邪惡的**。歌德對活動的重視,部分原因是針對德意誌的民族性。德意誌民族崇尚理論,長於哲學思辨,與英國人相比,缺乏實踐精神。歌德希望德國人能按照英國人那樣改造自身,少一點哲學,多一點行動的力量;少一點理論,多一點實踐;少一些學者和哲學家,多一些實幹家。因此,他建議學校應向學生多傳授些實用知識,要學以致用,每個人都掌握一門手藝。

歌德所設想的教育活動的舞台是整個社會和大自然。他認為狹窄的活動空間不可能造就出全麵發展的人。就像威廉一樣,戲劇舞台無法實現他的教育理想,隻有投身到整個社會生活中去,才能促進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教育。歌德說過,“日常生活比一部最有影響的書所起的教育作用更大”。[85]當一名學生向浮士德請教時,假扮浮士德的靡非斯特說:“誠實的朋友,灰色是一切的理論,隻有人生的金樹長青。”[86]當浮士德走出書齋,克服肉欲,轉到實踐活動,開辟新天地,為人類造福後,他的靈魂也獲得了拯救。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不僅是由於人的心智發展有階段性,而且由於人的認識過程也是從具體到抽象,由局部到整體的。在歌德筆下的教育省,學生的教育分為三個階段,表現為三種敬仰:敬天、敬地、敬人,最終達到最高的敬仰——對自身的敬仰,也就是在學生身上培養高度的自尊心,使之“不會再被高傲和自負帶到鄙俗的田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成為基礎。借助唱歌,喚起最簡單的快樂。教授最簡單的知識,包括信仰和道德觀念的知識,通過填寫歌譜、唱譜,訓練手、耳、眼和練習書寫。在傳授高深的知識時,先是用感性符號,然後用象征性的類比手段,最後才做高深的講解。歌德重視青少年的教育,把國家的希望寄予他們。在他看來,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爽朗精神總是同青年時代和創造力聯係在一起的。在他的筆下,青少年個個健康、快樂、富有朝氣,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相反。他對來自德國東北部的青年學者是這樣描述的:近視眼、麵色蒼白、胸膛瘦削,年輕而沒有青年人的朝氣,毫無健康意識,沒有青年人的情感和興趣,總之一句話,未老先衰。歌德為他們感到悲哀,並把它歸之於當時德國非自然的教育製度和教育方法造成的結果。在這種教育製度和教育方法下,教育者按照自己的模式培養青少年,過早地把他們馴養起來,過多地灌輸抽象的理論知識,結果扼殺了一切優良品德和才能的萌芽,扼殺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造就出太多的耽於玄學思考、缺乏實踐能力的人。因此,歌德呼籲學校、家庭和統治者都來關心教育的改造,建立一種培養“人”,而不是培養“學者”和“哲學家”的教育製度。

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歌德和同時代的思想家一樣,重視天才的力量,但是他的關於天才的思想是在不斷轉變的,具體說是逐步從唯心轉向唯物。一開始,他把天才視為天生的、非人力所能控製的神力。後來,他更強調學習。他認為,才能不是天生的,可以任其自便的,而是要鑽研藝術,請教良師,才會成才。天才是一種創造力,表現於政治、軍事、哲學、藝術、文學等方麵。衡量天才的標準是有所創造,而且這種創造必須對人類有益,其影響必須是持久的。天才必須有剛強爽朗的精神和健壯的身體,就像拿破侖一樣,而不像德國人所常想象的那樣是個矮小瘦弱的駝子。此外,天才必須有民族文化的基礎。在歌德看來,即使像莎士比亞所創造的那些天才奇跡,多少還是人力所能達到的,而且不少要歸功於他那個時代的強有力的創作風氣。民族文化孕育出天才,天才離不開社會,離不開集體。歌德認為,任何一個人,包括天才,都是集體性人物,就個人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是最偉大的天才,單憑個人的力量也是無法應付一切的,隻有在團體中才能跟整個世界相抗衡。每個人所做的一切“不過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種的莊稼而已”[87]。因此,歌德非常重視集體精神的培養。

綜上所述,歌德的教育思想既秉承了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精要,又具有鮮明的現實性,猶如他的文學作品。其思想用他在《浮士德》中的一句話可以概括為:“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