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18世紀美國啟蒙思想家富蘭克林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美洲新大陸的啟蒙運動從1765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875年。而在1765年之前歐洲已經完成了科學、哲學以及宗教的一係列變革,新大陸成為接受啟蒙運動思想的最大空間。新大陸的思想家們通過各種途徑跨洋搬借歐洲的科學成果,移植歐洲新的自然觀和思維模式,接受新的宇宙概念,想象支配整個宇宙的客觀科學規律,並從自然的客觀性和規律性中引申出社會平等的概念。新大陸的啟蒙運動不斷吸取歐洲思想文化的營養,如富蘭克林通過閱讀艾迪生(Joseph Addison)的雜誌《旁觀者》(Spectator)而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研究英國的宗教爭端而接受了自然神論;學習英國學者牛頓的著作而充實了自己的科學知識。美國啟蒙運動時期有兩位著名思想家,即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和本傑明·富蘭克林。曆史學家是這樣評價這兩位思想家的:“愛德華茲象征美洲文化中居主導地位的宗教傾向及其實際潛流。對殖民地時期美洲另一位偉大天才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考察表明,當時正在發生的日益向世俗化的轉變中也有宗教潛流。”[16]愛德華茲是北美殖民地時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神學家,是新英格蘭最後一位也是最有天賦的加爾文主義捍衛者,許多方麵都稱得上是最為出色的美國清教徒。愛德華茲的教育思想也受到了殖民地文明的限製。在18世紀30—40年代出現的清教複蘇即所謂“偉大的覺醒”運動,就是從他從事傳教工作的北安普敦教區開始的,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與殖民地時期這個最大的運動聯係在一起的。他從加爾文主義思想出發,闡述的教育問題都是以他的神學思想為基礎。他在論《智者學校》(The Schools of the Prophets)[17]中非常清楚地表明了這點。他說,雖然可以認為幹涉學院的事物超出了我的正常範圍,但是我將冒昧地成為一個英國人(對公共事務自由地發表思想)和成為一個耶穌基督的牧師(無疑可以對涉及其主人的領域自由地發表思想)在一些事情上針對那些社會提出我的意見;原初主要意圖就是培養人,使他們適合做牧師職務的工作。愛德華茲指出,應當考慮的是,那些學院應當進行很好的管理,這樣它們才會成為事實上的虔誠的養成所,否則它們會從根本上被摧毀和損壞;它們應當嚴密地組織,這樣罪惡和懶惰才會無處可存。學院允許在耶穌會中存在,因為它的意圖就在於:培養具有基督教知識和忠誠方麵的青年人,使他們適合於做神聖基督的牧師。他對一所學院的事務有些了解,經驗屬於直觀性的和治理性的。他始終認為,組織好基督教會學院是有用的,因為如果沒有美德、虔誠和勤奮,一切將失去存在之理。學院對於真正虔誠的人是最大的受益之場所……如果沒有任何學院,但又要牧師培養青年人的觀念,讓學院把人培養成為耶穌基督的使者,把靈魂帶到天國,可以想象那是最大的愚蠢和荒唐。應當全麵而實際地關注罪惡和懶惰在學院中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學院的意圖無疑是使用特別的方法培養學生,它們應當是神聖的學院,它們應當是虔誠和純潔的溫泉,應采取措施教門徒進行人文學習,以宗教來教育他們,帶領他們進入到真正的聖潔境地。如果這些養成所的主要意圖是培養人們傳授基督,那麽意義最大的是應當關心和采取措施把他們帶到學院來接受基督知識的教育。在公共祈祝者中習慣於把這些學院稱為“智者學校”(The Schools of the Prophets)。如果它們是學校,把年輕人培養成為智者,那麽當然應當非常關心把他們培養成為基督徒。

由於愛德華茲的思想旨趣上更多的是清教主義的,與18世紀其他啟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相比,差距較大,因此本節重點研究的是富蘭克林的教育思想。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國早期的一位有影響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實驗科學家、政治活動家和自然神論者,但他還應當是一位美國早期啟蒙教育思想家。他於1706年1月17日出生於波士頓的一個平民家庭,其一生當過印刷作坊的學徒、排字工人、議長、外交官等。他開過印刷廠,辦過報紙,創辦了《貧窮的理查德年鑒》(Poor Richard’s Almanck),從事過新聞出版事業和科學試驗,發明了避雷針,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和革命活動,是《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的成員,並在上麵簽了字。重要的是,富蘭克林從事大量社會活動,他的啟蒙教育思想與這些活動是緊密聯係的。他先擔任費城郵政局正副局長數年之久。他建立了市警察局,組織了自願救火隊,創辦了“青年教育學院”(後來改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創建了一個巡回圖書館。1743年,他積極參與美國哲學學會的創建活動,還是費城科學院的創辦者。他在1790年4月17日去世,遺留下來大量文章和書信。在教育方麵,美國教育史學家利帕在編輯富蘭克林教育思想文本時提到了富蘭克林的“給一位青年商人的建議”《關於賓夕法尼亞青年教育的建議》(Proposals Relating to the Education of Youth in Pennsylvania,1749)、“英語學校的思想”(Ideas of the English School)、“改進的窮理查”等。[18]瑟·柯恩在《美國教育文獻史》中編入了富蘭克林的自我教育、“讀書社”上討論的問題、富蘭克林論學院教育的些許價值、富蘭克林的達致道德完善計劃、富蘭克林論費城教育保守主義等文獻。[19]富蘭克林於1743年發表了《關於推進英屬北美殖民地實用教育的倡議》(Proposals for Promoting Useful Knowledge Among the British Plantations in America)。由於富蘭克林代表美國新興的中產階級分子,因此其啟蒙教育思想帶有強烈的中產階級的功利主義性質;他的理性道德觀直接決定了他的清教倫理和教育思想,他對學校製度的闡釋反映了他對美國現代教育製度建構的設想;重要的是,他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提出了民族性格的培養和美國化的教育思想。

一、富蘭克林的中產階級的功利主義教育思想

毫無疑問,富蘭克林的社會價值趨向明顯是中產階級的,因此研究他所處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中的中產階級,成為分析富蘭克林啟蒙教育思想的基本前提。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美國經濟現代化的母體是一個以中產階級為主的農業社會,這個中產階級社會是由新的人民在新土地上建立起來的。”[20]首先,從北美的階級構成上來看,無論出於什麽目的來到美洲的移民,就其社會地位而言都屬於中下等階層。移民中有的成為獨立的農場主,絕大多數人躍升為中產者。北美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結構:上等社會主要是種植園主、銀行家、進出口商和其他具有高級職位的人,下層階層由契約奴與黑人奴隸所組成;社會的主體是中產階級,主要是由農民、工匠、小商人和職員等組成。其次,以中產階級為主的農業社會。殖民地時期形成的中產階級社會,由於農場主階層在中西部的出現而擴大。西部邊疆除農場主外,還有各種職業的人,如以獵取毛皮為生的獵戶和律師、商人、教士、醫生,但大多數人是定居的農民。這些人構成了18世紀和19世紀前期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美國農業社會。但是這種農業社會與歐洲封建製度下的農業社會之間是有區別的。不斷流動是美國農業社會的重要特性。再次,中產階級社會得以保存的條件在於:社會地位的決定因素不是出身門第或特權,而是工作與財富。正如富蘭克林所指出的,美國人不問你是什麽人,而問你有何等能力。因為他們所推崇的是能力,而不是家庭背景。因而,社會的經常變動,使階級界限變得模糊,一個固定的顯貴階層難以形成,這使得美國的中產階級社會得以延續。最後,中產階級社會的民主傳統。從曆史上看,北美早期的民主因素來自宗教寬容與宗教契約,這取決於西方基督教文明。因為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都有各自的基督教信仰,宗教寬容成為其得以共存的必要條件,宗教寬容的發展為政治寬容提供了多元民主的基礎。而富蘭克林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啟蒙教育思想正是以這種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為基礎的。

美國社會教育史學家柯蒂認為,富蘭克林的教育思想是實用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21],旨在促進中產階級的利益,代表著渴望在社會上能提高其地位的新興的中產階級,也就是說最適合中產階級的需要。他認為,應該訓練青年“憑著尊重自己、尊重國家的信念來服務大眾,並使他們能在商業方麵有所成就”[22]。他與洛克一樣,在他的思想中,形成良好的習慣比單純的獲得知識要重要得多。因此,他認為有價值的課程是那些有助於政治上獲得成功的課程;這種政治就是貴族不能再壟斷的,還有那些對商業、中產階級所從事的職業有益處的課程,良好的道德,尤其是忍讓、秩序、勤勞、節儉以及他親身體驗所領悟的美德,還有很好的英語,這些是中產階級和下層階級人們之間所需要的區別;在課程設置上,應當有數學、會計、商業史、自然哲學、機械等實用性內容。

富蘭克林是他那個時代提倡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教育的典型人物。在他看來,知識必須為人所理解,更須對人產生實際效用:所謂學以致用,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知識是進步社會的組成環節,教育和知識是為人生和社會服務的。他在1743年發表了《關於推進英屬北美殖民地實用教育的倡議》,體現了他普及實用知識的具體方案;1749年發表了《關於賓夕法尼亞青年教育的建議》,這是富蘭克林為一個城市製訂的教育計劃。製訂這個計劃具有一定的曆史和時代背景,因為當時的費城是十三個州中工商業最發達的城市,費城城市的發展和繁榮需要生產力的提高,而傳統的崇尚古典的博雅教育顯然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拉丁文法學校嚴重脫離勞動生產的需求,而在費城出現的由私人傳授實用技藝的補習學校吸收廣大的勞動者。這些修業期短而收費低廉的私立技術學校造就的機械工人、售貨店員、文牘人員、測量人員、翻譯人員等,極大地滿足了費城的實際需求。富蘭克林以其富有遠見卓識的眼光和懷有民主思想的精神倡議建立文實學校,正式向具有濃厚傳統的古典拉丁文法學校提出挑戰,同時使建立於民間的實科學校取得合法性地位。

富蘭克林的中產階級功利主義教育思想對富蘭克林的學園計劃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美國,學園是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殖民地時代的拉丁學校、私立學校和公立中學之間的轉型製度,在本書看來,它具有前現代性特征和現代性特征。

二、富蘭克林的道德觀及其教育意義

富蘭克林的中產階級功利主義思想不僅表現在他主張教育為現實生活服務上,而且也體現了他的中產階級道德觀,而這種道德觀被賦予了一定的教育意義。富蘭克林主張個人主義的道德觀或理性利己主義的道德觀,認為這種道德觀是與在北美實現自由貿易、自由經營工商業、自由發展社會生產的政治理想相適應的,實際上就是中產階級的道德觀。但他在強調個人主義道德的同時,把個人的道德思想與物質利益聯係起來考慮,他認為,個人道德具有政治意義,一個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定能主動地為社會全部成員謀福利,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18世紀是一個理性時代,富蘭克林特別重視理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認為理性是道德的立法者,反對非理性主義的道德觀。因而他強調自然的或感性的善與道德的或理性的善之間的區別,認為自然的或感性的快樂持續的時間等同於有關的活動持續的時間,而就道德的或理性的快樂而言,即使有關活動已經結束,所獲得的快樂仍會綿延不斷,它通過回憶而常存於心中。就理性的或道德的善而言,富蘭克林認為,這種善通過人道、友誼、慷慨和仁慈的活動,盡你力所能及地為別人做一切好事。這是一種常存的和持久的善,它能始終如一地使人們獲得滿足,它不會變化或減弱。他主張人要對過度的情欲進行自我克製;認為自我克製正是最大的善,是最高的自我滿足。他還提出道德的快樂大於感性的快樂,其原因是道德的快樂接受理性的指導,而感性的快樂則缺乏這種指導。人的幸福或主要的善在於人是按照理性來進行活動的。看來,理性是人的主要能力,也是人的主要的善。這種善不是由一般的活動構成,而是由理性的活動構成,所謂理性的活動是指那些為人類所從事的,自然而然地會導致真實的和純粹的幸福的活動。富蘭克林還從自然的善與惡跟道德的善與惡之間的區別著眼,論證在倫理上的重要性。自然的善與惡是一般的快樂與痛苦,道德善與惡則是一些按照人的意向和打算而產生的快樂和痛苦。正是由於行動者有自己的意向和打算,才使行動者的行動成為善的或惡的。既然人們的真正的幸福或善產生於正確的行動,而正確的行動又依賴於正確的判斷或正確的認識。因此,密切注意使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符合事物的本性,正確的認識是一切美德和幸福的基礎。

盡管富蘭克林論述的道德觀追求利他主義的個人主義的幸福和快樂目標,但他心目中的中產階級不可或缺的素質是他們的美德——健全的道德觀念,自我克製,講究秩序、勤奮、節儉以及其他習慣。他的傳記中寫到,1728年他“企圖想出達到道德完善的計劃”[23],他認為一切美德中最具重要意義的有13條。根據它們的重要程度依次為:

節製: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少言:言必於人於己有益,避免無益的閑聊。

秩序:每樣東西應放在一定的地方。每件事務應有一定的時限。

決心:當做必做。決定做之事,持之不懈地做下去。

節儉:於人於己有利之事方可花費。勿浪費一切東西。

勤勉:勿浪費時間。時刻做些有用的事。杜絕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誠實:不虛偽騙人。思想要公正純潔;說話亦如此。

公正:不做有損他人的事。不要忘記你應盡的義務,做對人有益之事。

中庸:不走極端。容忍別人給予的傷害,將此視作應該承受之事。

清潔:力求身體、衣服和住所整潔。

鎮靜:勿因小事、平常的或不可避免的事故而驚慌失措。

節欲:為了健康或生育後代起見,不常行**。切忌過度傷體,以免損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寧與名譽。

謙遜:效法耶穌和蘇格拉底。[24]

重要的是,富蘭克林還進行了道德踐行,富蘭克林在他尚未進入而立之年時就已下定決心,“希望活著的任何時候都不犯錯誤”,他開始係統地養成“穩健和始終如一的正確行為”。他列出了上述13條品德,並寫出了相應的格言。

然後,他設計了記錄自己道德行為的方法。每星期專注於踐行一條特定的品德,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錯,記下這些錯誤,用13個星期把這些品德都整個踐行一次。每個回合完成後重複一次,一年進行四個回合。為了進行這樣的安排,富蘭克林設計了一種小小的記錄簿,每種品德占一頁,每頁中的格子代表一個星期中的各天和13種品德。當犯了某些錯誤不符合那些品德時,他就采用了一種符號記錄下來。當他用這種方法清除了每頁上的符號時,就可以看出他的行為的發展變化。通過13個星期每天作出的反省,他要達到的目標是有一本幹幹淨淨的記錄簿。

克雷明在談到富蘭克林的《自傳》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時說,首先,它是揭示殖民地教育的真實狀況的源泉。其次,為19世紀的美國人提供了本土教育的曆史感。《自傳》描繪了富蘭克林心目中理想的“正在興起的人民”的教育,它是一部教育原則的便覽,促使美洲殖民地人民踏上獨立的道路。最後,為世人樹立榜樣,這是《自傳》的永久意義之所在。一方麵,《自傳》的出版經久不衰:最初於1791年以法文版出版,1793年用英文版出版。它在內戰前的幾十年中總共印刷了10多次。另一方麵,《自傳》成為學生使用的範文。韋伯斯特在1832年節選了《自傳》,收入他主編的《供學生閱讀的傳記》。它的基本教益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富有進取心的人利用教育作為達到自己目的的榜樣……有助於把一種積極進取的教育風格引進到美國人的語匯中,並且在美國人的想象中給予靠自己奮鬥成功的人自我教育和自決教育一個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評論說,《自傳》是美國道德教育的理想典範;《自傳》留給世人最重要的教導是富蘭克林所說的“大膽而又艱難地達到道德完善的計劃”,即通常所說的“美德的藝術”。[25]

富蘭克林的道德實踐還體現在他的自學精神。富蘭克林的《自傳》充分體現了他的自我教育思想。《自傳》首先回顧了他在父親家裏閱讀普盧塔克和笛福作品的情形,敘述了他在波士頓的學徒經曆,描述了他在費城那幾年裏所從事的種種事業。富蘭克林畢生喜愛閱讀,他最強烈的嗜好和研究世界並擴大知識的最主要的源泉就是閱讀;所獲得的不同領域的廣泛的科學知識是自我教育和首先是閱讀的結果。“富蘭克林是天才的自學者。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是自學的結果,他整個一生都在自學。”[26]

三、富蘭克林的教育製度思想

教育史的任何一種製度的創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製度思想基礎之上的。富蘭克林之所以對美國現代教育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是因為他建立了具有現代性特征的學校,如文實學校、學園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提出這些學校建構的製度。

(一)文實學校思想

這種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英語學校的思想》(Ideas of An English School)的方案中。富蘭克林在這個方案中規定兒童年滿8歲可以入學,修業6年。他設計了每年的學習內容,隻是略去了外語學習部分,因為在《關於費城青年教育的倡議》中已經提到了。學校分設文科和實科,文科稱為古典學科;實科稱為英語和數學學科。6年學習內容包括10類:①體育運動,包括跑、跳、角力和遊泳;②書寫,包括繪畫和透視;③數學,包括會計學、幾何學、天文學;④英語,包括文法和文學;⑤曆史,包括古代史、現代史和英國史;⑥地理學;⑦辯論和雄辯;⑧邏輯;⑨道德學,包括宗教;⑩博物學,包括園藝、農業等。

在這種思想中,他希望英語學校培養的青年能夠投身於各種公民生活。在語言學習方麵,他認為學生不僅要學習古語,更重要的是學習英語和最有生活效用的現代外語,如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在宗教方麵,他擯棄流俗的教派教學,希望學校設置一種宗教演進史的科目;在曆史學科方麵,青年必須練習翻譯用拉丁文和希臘文著的曆史名著,並學習商業史和創造文明史;在地理學科中,青年人應該學會從地圖中認識各城市及其掌故。富蘭克林認為,學習以上科目的目的是:使青年人養成溫和的性格,善於作出貢獻和恪盡職守以勝任專門工作。

看來,富蘭克林所設計的文實學校兼具有實用價值的學科和有裝飾價值的學科。他所謂實用價值的學科和裝飾價值的學科包括:人人必須練習迅速而美觀地書寫有用的書文;學習繪畫和透視;人人必須學會算術、會計以及幾何學與天文學的基本原理;人人必須學習文法和閱讀古典著作;必須學習文體和拚音。教育史學家古德把富蘭克林設計的學科歸納並為三類,即英語、數學和曆史。英語和數學是主要課程,而曆史學科則是富蘭克林所建議增設的新課程。在他的曆史學科中,除學習名著外,還論述軍事和政治的演變,而且含有道德、風俗、商業、實用技藝、宗教等曆史發展的內容。其意圖在於使從事於商業、手工業、神職人員、醫藥業、機械業及其他職業者能得到啟發。他還認為,中產階級必須精通英文、數學、記賬、自然哲學、普通機器運轉的知識,並且熟諳保持身心健康的原則。

富蘭克林在《英語學校的思想》中還提到建立學校的地理環境或學校的地緣空間的問題。他認為學校應建立在人群之中,即不遠離河流,學校設有花園、果園、草場以及一兩塊農田;設置地圖、圖書館以及科學和計算的用器,以利於青年觀察和實驗。

美國教育史學家古德認為,富蘭克林的這種製度思想體現了他的核心教育思想。[27]重要的是,富蘭克林在1751年於費城建立了文實學校,並出任該校校長,親自籌措經費,規劃學校發展,1753年領取了辦學許可證。

(二)學園製度思想

學園製度思想也可認為是富蘭克林的高等教育思想。他的這種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於1749年寫就並發表的《關於賓夕法尼亞青年教育的建議》一文中。

在富蘭克林時代,事實上沒有任何學校教育體係可言。對高等教育體係來說,當時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在內的高等學校都處在北美這個或那個教會領導之下,它們隻是培養高等級別的神職人員,因此充其量隻是神學學校,而不是現代世俗大學。現實生活迫切要求建立世俗的高等教育體係,“這一問題的解決跟富蘭克林的活動最密切地聯係在一起”[28]。

富蘭克林致力於實驗科學及在他的教育計劃中把它擺在重要的地位上,表明了中產階級的功利主義。舊秩序是由傳統勢力所支配的;中產階級將由理性、知識和被視為公正和自然可得的財富來主宰。科學實驗的應用在於使農業、商業和工業更加有利潤,日常生活更愉快。他的一個始終不變的觀點是:最好的教育是實際或實用的,也是科學的;它是一種對中產階級的子女最有用的教育。

富蘭克林製定了學習外國語的內容體係。他認為外國語學習具有很大的意義;外國語的知識是很多種職業的代表者們的學業和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他本人研究過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在童年時還學習了拉丁語。從學習語言中他得出結論說,學習語言從拉丁語開始是不正確的。他說:“我想提出這樣的建議:誰想教育我們的青年,誰就要考慮下麵情況:由於許多人從拉丁語開始花了好幾年時間,可是卻留在它的上麵停滯不前,那麽從學習法語,然後轉到意大利語豈不更好一些?”[29]

18世紀中期較早從理論上闡明學園製度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富蘭克林。他是在《關於賓夕法尼亞青年教育的建議》中提出這種理性思索的。它雖然隻是一本小冊子,但是一份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珍貴文獻,因為它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建立了費城學園(the Philadelphia Academy)。古德認為,這個倡議在思想上雖然不具有原創性,倒是在思想轉化為實踐的需求上卻具有美國的內源性。

費城學園的“憲章”中規劃了兩個係,一個是古典學係;另一個是英語—數學係。這兩個係的設立,反映了教育製度的前現代和現代之爭。由於古典學係的教師是整個學園的園長,因此把英語—數學係置於從屬地位,古典學係的教師地位比這個係的教師高。當學園成為學院的附屬學校時,英語學校在學院的環境中完全沒有其實際地位。當時的人們根本就不相信,沒有拉丁文的教育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英語教育僅僅是為店主和機械工這些無法在社會上占據高位的人而提供的。但不管怎樣,英語—數學教育製度的建立是對古典教育的一種挑戰,它激發了古典教育和崛起的唯實教育之間的衝突。人們長期以來偏愛古典教育,而對實用職業加以歧視。因此,“富蘭克林的創造必須視為一種超越於那個時代但遠不能成功的製度典範”[30]。

富蘭克林在其《自傳》中說,自從費城大學成立以來,“我從一開始就是理事之一,至今已近40年了。我看到許多年輕人在此接受教育,能力日增,成為服務於社會的傑出人材,為國增了光,心中感到莫大的快慰”[31]。

四、富蘭克林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

富蘭克林和傑斐遜這一代人的思想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國民族主義教育思想與德國、法國等國家所體現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的特征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通過教育培養民族性格,並使移民美國化是美國教育史上一個永恒的課題。美國教育社會史學家柯蒂認為,富蘭克林時代的中產階級不僅認同於人道主義和自助的信條,讚同商業美德和科學的廣泛應用性,而且也提倡民族主義。他相信學校在塑造美國人方麵起到重要作用。早在1743年他發表了《關於推進英屬北美殖民地實用教育的倡議》(Proposals for Promoting Useful Knowledge Among the British Plantations in America);1753年,富蘭克林提出了一項所謂通過教育以實現美國化的政策建議。

到18世紀中葉,北美社會人口猛增,大批蘇格蘭人、愛爾蘭人、法國人、德國人和非洲人紛紛湧入中部和南部各殖民地,於是教派紛爭,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紛爭。在富蘭克林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德國移民在宗教和文化上與殖民地英國的文化顯然具有很大的差異。英國當局對境內的移民采取國教同化的政策,但不同宗教的移民不能屈從,表現最突出的是德國移民。德國人因30年戰禍被迫移民,他們大多是虔信派教徒,屬於中產階級。但18世紀20年代以後移民北美的德國人多數是農民,在教派上屬於路德派和革新派教徒,其語言、宗教教義、思想、性格與眾不同,尤其與英國國教格格不入。這種異質化的社會構成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1727年賓夕法尼亞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凡16歲以上德籍男性移民必須宣誓效忠英皇。兩年之後,議會又作出決議,凡移民帶入境內的仆役,每人必須交納10先令,借以限製德國人移民。英國議會提交提案,不許德國移民發表官方文件,限製德文書籍入境,在德國移民居住地區必須開設用英語教學的學校,選民必須掌握英語。富蘭克林則擔心,如不替德國移民的子女設立英語學校,那麽大批德國移民集中的地區可能對保全“我們的語言乃至政府”會有危害的。他甚至指責德國移民企圖以文化來壓服英國,指責德殖民者企圖把英屬殖民地改為德屬殖民地。因為他們不講英語而講德語,兒童不入英語學校而入德語學校。早在1740年他對德國移民使用德語極不放心,“幾年之內,這裏將成為德殖民地”。於是他寫道:“不是他們學習我們的語言,而是我們必須學習他們的語言,否則就像住在外國一樣。”[32]顯然,早期美國曆史便揭示語言是一種統一國家的凝聚力量,而富蘭克林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民族主義的品質。他認識到政治的穩定需要在賓夕法尼亞的德國人居住區進行英語教學。他甚至走得更遠,提出了一種警告,除非在說德語的團體中建立英語學校,否則,“我們的語言,甚至我們的政府”的維護都將是棘手的事情。實際上富蘭克林把教育理解為社會控製的一種手段,尤其是一種確保他自己種族群的政治和文化優越性的工具。在革命前夕,富蘭克林提出了更適合於美國表音法(正字法)改革的民族主義者觀念;後來他鼓勵諾亞·韋伯斯特在他的計劃中通過更徹底的教育民族主義形式而加強美國民族主義。18世紀中期的主流思想是美國中產階級的思想,他們是一個革命階級。他們不僅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結構,也創造了新的文化價值觀,以與封建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進行競爭。

富蘭克林從1732年起每年發表一冊《貧窮的理查德年鑒》,直到1757年為止,大約出版了25冊。富蘭克林編寫的原因在於:移民潮使社會關係成分日益複雜,麵對文化和宗教多元時代的到來,如何塑造一個共同價值觀的社會任務迫在眉睫。富蘭克林麵對的是一個尚未有統一文化或者說無同質性的民族性格的社會,而造就何種價值觀來培養民族性格則是對他的一個挑戰。在他看來,締造新大陸的人們的質樸、勤奮、堅忍、節約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意識將有助於民族性格的形成。

盡管富蘭克林的思想具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性質,但他的反種族主義精神也體現在他對教育的認識上。他深信,新興的美國要消除奴隸製度和種族主義者人為的障礙,才能向平等、正義和美德方麵邁進。他曾經協助成立幾個有關黑人兒童及青年教育的委員會。他是呼籲準許自由黑人入學或替他們另建學校的運動的領袖。他認識到學校教育與就業的重要關係,設立了一個替黑人找工作的機構,必要時甚至於創辦工業,雇用受過教育的黑人。

民族主義教育思想是美國教育史上一個永恒而又重要的課題。富蘭克林相信學校在塑造美國人方麵起到重要作用。當世界各地的移民紛至遝來,學校的“美國化”作用貫穿於美國的全部教育史。

關於富蘭克林在教育上的曆史功績,滕大春先生認為,他成立了共讀會、圖書館和哲學會,宣揚實用之學;創建費城文實學校,改造中等教育;編著群眾教材,促進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消除各國移民在教育領域的矛盾,謀求生存和發展;建立賓夕法尼亞學院。我們認為,他的啟蒙教育思想真正具有的意義在於所有這些教育業績對美國教育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