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偽經》中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一、《偽經》述略

《偽經》[182](Pseudepigrapha),意即“《聖經》的模擬作品”或“《聖經》的偽仿作品”,也稱外傳。因其所寫的人物都是《希伯來聖經》中出現過的,但作品又不屬於《希伯來聖經》正典之列,更不包括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之中,而且書卷的作者名字均屬虛構假托,因而被稱為《偽經》。其成書年代約為公元前200—200年,內容主要包括啟示錄、曆史故事、智慧書、詩歌等。《偽經》的範圍沒有公認的界限,篇目也不統一。查理斯(R. H. Charles)曾編寫過一本近千頁的《偽經集》,共收17卷,但有些卷目與公認的《次經》卷目不符,如把《馬加比三書》編入《次經》,把《次經》中的《以斯拉篇》又抽出來放在《偽經》裏。從我國目前出版的《猶太教百科全書》和《基督教百科全書》來看,公認的篇目主要有《禧年書》《亞裏斯提的書信》《亞當與夏娃傳》《以賽亞殉道記》《馬加比三書》《馬加比四書》《撒督殘篇》《以諾一書》《以諾二書》《巴錄二書》《巴錄三書》《西比路巫語》《摩西升天記》《所羅門詩篇》《十二族長遺訓》《猶太教父訓言》《阿希加爾故事》等。

《聖經》學者們一般依文字,把上述作品分為巴勒斯坦偽經(原文用希伯來文、亞蘭文寫成)和亞曆山大偽經兩類。亞曆山大偽經原文用希臘文和斯拉夫文寫成。巴勒斯坦偽經主要有《以諾一書》《禧年書》《十二族長遺訓》《以賽亞殉道記》《亞當與夏娃傳》《所羅門詩篇》等;亞曆山大偽經主要包括《亞裏斯提的書信》《西比路巫語》《馬加比三書》《馬加比四書》《以諾二書》等。《撒督殘篇》《猶太教父訓言》《阿希加爾故事》則是查裏斯加進去的篇目。

二、《偽經》中的教育思想

在《偽經》中,古希伯來人的教育目的仍以培養虔敬上帝,具有正義感且品德優秀,具有學識智慧的人為其核心,但在對人的素質要求上,較之其他諸經更加注意民族精神的培養和強健體魄的追求,因而顯得更具有現實性和進步性。

《偽經》中對於虔敬上帝的思想感情的培養,不再以正麵的宣揚來進行灌輸,而是通過反麵的事例來進行教育。例如,《以諾一書》通過對審判前各種各樣可怕刑場的描寫(見《偽經·以諾一書》第21章、22章),以及罪人靈魂被囚在漆黑的大山洞中,而義人的靈魂處於光明水泉之中的對比(同上),指出“光榮的上帝,永生的主,已經為正義做好準備,祝福他們(指虔敬上帝之人),已經創造好了,並已應許賜給他們(長生香樹果)”,“在他們活著的日子裏,無災無害,沒有痛苦和患難去侵犯他們”。強調隻要人人虔敬上帝,就可以使自己及家人獲得財富,得到幸福,並可使靈魂上天堂,正如在《約伯遺命》中所描寫的:約伯不僅重新獲得了健康和原有的財產,而且他與其子女在死後,靈魂都進入了天堂,永享歡樂。

在《偽經》中,希伯來人同樣認為要虔敬上帝,就要行義人之道,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否則,將會遭到上帝的嚴厲懲罰,正如《以諾一書》中描繪的罪人與墮落天使所受的審判及其刑罰。《十二族長遺訓》也以各位族長所犯罪行及由於犯罪而引起的報應告誡後人:罪是人的內在邪惡欲望引起的,要虔敬上帝,獲得上帝的佑護與賜福,就要禁情欲,戒貪婪,消仇恨,去虛偽,忌驕傲,要誠實,遠離不義,遠避**,廣行善事,“讓你的家門敞開,使貧窮人做你的常客,不要與有夫之婦閑談不休”[183]。在他們看來,“世界的根基有三:公正、真理、和平”[184],隻有虔敬上帝,遵守律法,才能使人與人、人與世界保持一種和諧關係,否則,邪惡的欲望將會膨脹,驅人走上犯罪之路而置人於死地,“嫉妒、貪欲和野心,驅人於死地”[185]。虔敬上帝,行上帝之道,還要保持自身信仰的純潔性,不可信奉其他的神,搞別的偶像崇拜,否則就會有種種災難和懲罰降臨。

在《偽經》中,德育將正義看作一切的基礎,例如,《以諾書》第48章寫道:

在那裏,我看見正義的水泉,

那是永不枯竭的水泉,

在它的周圍有許多智慧之泉。

一切幹渴的人飲用了它,

就會充滿智慧,

並和正義、聖潔、被選者同住。[186]

《偽經》中的德育內容除了加強自身修養,克製欲望,保持信仰純潔之外,培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為國捐軀、勇於犧牲的愛國情懷,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麵。例如,《亞裏斯提的書信》通過72個譯員用72天譯完《摩西五經》的故事,借托勒密二世對譯員的異常敬重及譯員對《摩西五經》的高度評價,充分地表達了希伯來人的民族自豪感;而《巴錄二書》及《馬加比三書》兩部作品分別通過對希伯來屢遭不幸原因的探討及對未來世界美妙景象的描繪,以及埃及托勒密四世妄圖用灌醉了酒的500頭大象來踩死全部希伯來人的詭計為上帝所破壞,轉而信奉上帝的故事,給予飽受磨難、流落異鄉、前途渺茫的希伯來人極大的安慰,從而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以賽亞殉道記》則通過先知以賽亞的事跡,歌頌了先知們為民請命、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摩西升天記》更借助摩西的預言——未來世界隻有樂園和陰間存在,樂園是希伯來人的居所,陰間是外邦異教者的居所,把民族主義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在智育方麵,《偽經》集中於人的理性精神的培養。在希伯來人看來,人的各種情欲和情感是從快樂與痛苦中產生的,欲望的滿足將會產生快感,因此,情欲產生的正常程序是:先有欲望,然後是滿足,再後是快感。他們認為人的欲望必須加以控製。理性是智慧的選擇,隻有理性才是德行的指南和情欲的主宰,它能夠憑著謹慎和節製來控製人的貪欲、邪念和激烈的衝動,從而戰勝迫害和苦難。按照《偽經》的觀點,求生存的欲望是人最根本的情欲。因此,培養人的理性,關鍵就在於看人是否能為了信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如果以理性製服了最基本的情欲——求生的基本欲望,那麽一個人也就實現了自己的生存價值。為此,《馬加比四書》講述了被捕的七兄弟和他們的老母親的故事。七個兄弟在自己的母親麵前遭受了火燒、拔發、割舌、燒烙等種種酷刑,但他們沒有一個屈服,而是慷慨就義。他們的老母親也主動跳進火堆,寧死不降,成為理性戰勝情欲的模範。由此可見,在《偽經》中,智育的目的同樣服從於信仰的最高目的,能力的培養與德育同一,很好地實現了智育與德育的有機統一。在古希伯來人看來,“智慧即是律法”[187],所以理性依賴於智慧,即是理性依賴於律法,培養理性隻有依靠學習律法,隻有理智地按律法辦事,才會真正克製住情欲。信仰、德育、能力、知識都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體育方麵,《偽經》中的教育思想比《舊約》《死海古卷》及《次經》中的體育思想大大前進了一步。他們已開始把強健的體魄視作虔敬上帝的必要條件之一,“你要勇敢如豹,輕快如鷹,敏捷如羚羊,健壯如獅子,去遵行天上的父的旨意”[188]。

在教育教學方麵,《偽經》更加強調因材施教,認為“人各有所長,物各有其用”[189]。古希伯來人把人細分為四種,“有四種人坐在大聖賢麵前,一種人像海綿,一種人像漏鬥,一種人像濾器,一種人像篩子。海綿吸收一切;漏鬥一邊吸取,一邊漏掉;濾器濾去好酒,留下渣滓;篩子篩掉糠秕,留下精華”[190]。強調人生而有所不同,必須區別對待,揚長避短。此外,《偽經》還強調了學習要善於見縫插針,“不要說等我空閑時我就讀書,也許你將永遠沒有空閑”[191];獲得知識要有勇氣與決心,要循序漸進,要懂得由博返約,粗中取精,要善於把握事物的實質所在,“害羞的學不成業,急躁的教不好書,糾纏事務的不聰明”。《偽經》強調了教育教學對於人的重要作用,“無教養的人不怕犯罪,粗俗的人不教虔敬”[192]。

總之,古希伯來人的教育思想以虔敬上帝為根本目的,以律法學習為基本內容,以道德修養為基本目標,這直接孕育了以後的基督教及其教育思想的種子,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其過分重視宗教信仰而扼製了科學知識的傳播與創造,從而阻滯了其理性思維的發展和創造精神的發揮,這也是其思想中的重大缺陷。當然,古希伯來人一貫重視學習與教育的傳統,並且力圖將樹立信仰與道德教育、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有機結合起來的思想與實踐,對日後猶太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發展還是產生了積極作用的。

[1] 《聖經·新舊約全書》,《舊約·申命記》,第7章10節,中國基督教協會1989年南京版。以下各章節引文除特別注明者外,均引自《聖經·新舊約全書》。

[2] 《舊約·創世記》,第3章16~19節。

[3] 《舊約·出埃及記》,第20章6節。

[4] 阿巴·埃班:《猶太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頁。

[5] 《舊約·箴言》,第1章32節。

[6] 《舊約·箴言》,第2章11、12、16、20節。

[7] 《舊約·箴言》,第3章13、14、15、16、17、18節。

[8] 《舊約·箴言》,第3章35節。

[9] 《舊約·箴言》,第4章8、9節。

[10] 《舊約·箴言》,第10章1節。

[11] 《舊約·箴言》,第8章10節。

[12] 《舊約·箴言》,第3章19節。

[13] 《舊約·箴言》,第1章7節。

[14] 《舊約·箴言》,第2章6節。

[15] 《舊約·箴言》,第1章26、27、28、29節。

[16] 《舊約·出埃及記》,第19章6節。

[17] 《舊約·出埃及記》,第24章7節。

[18] 《舊約·申命記》,第28章15、20節。

[19] Charles A.Patterso. 《〈舊約〉研究》,內布拉斯加1965年版,第11頁。

[20] 《舊約·申命記》,第6章4、5、6、7、8、9節。

[21] 《舊約·申命記》,第6章1、2、3節。

[22] 《舊約·申命記》,第12章32節。

[23] 《舊約·約書亞記》,第1章8節。

[24] 《舊約·出埃及記》,第20章12、13、14、15、16、17節。

[25] 《舊約·箴言》,第3章33節。

[26] 《舊約·箴言》,第4章10節、14節。

[27] 《舊約·箴言》,第4章26、27節。

[28] 《舊約·箴言》,第15章9、10節。

[29] 《舊約·箴言》,第10章7節。

[30] 《舊約·箴言》,第8章13節。

[31] 《舊約·彌迦書》,第6章8節。

[32] 《舊約·利未記》,第19章18節。

[33] 《舊約·箴言》,第1章8節。

[34] 《舊約·箴言》,第10章1節。

[35] 《舊約·箴言》,第4章3節。

[36] 《舊約·申命記》,第32章46節。

[37] 《舊約·申命記》,第31章12節。

[38] 《舊約·申命記》,第28章1~12節。

[39] 《舊約·申命記》,第31章19、21節。

[40] 《外國教育通史》第1卷,第116頁。

[41] 《舊約·申命記》,第4章2節。

[42] 《外國古代教育史》,第37頁。

[43] 《舊約·箴言》,第22章15節。

[44] 《舊約·箴言》,第26章3節。

[45] 《舊約·箴言》,第19章25、29節。

[46] 《舊約·箴言》,第20章30節。

[47] 《舊約·箴言》,第13章24節。

[48] 《舊約·箴言》,第29章15節。

[49] 《舊約·箴言》,第12章1節。

[50] 《舊約·箴言》,第23章13、14節。

[51] 《舊約·申命記》,第21章19、21節。

[52] 《舊約·箴言》,第17章10節。

[53] 《外國教育通史》第1卷,第123頁。

[54] 西奧多·H.加斯特英:《死海古卷》,王神蔭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以下引文除特別注明外,均引自該書。

[55]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25首,原句為:“堅如石頭的心,能以理解正確的訓誨。”第218頁。

[56] 《死海古卷》“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的戰爭”,第358頁。

[57] 《死海古卷》“奇妙的嬰孩”,第403頁。

[58] 《死海古卷》“將來以色列會眾紀律守則”,第392~393頁。

[59] 《死海古卷》“將來以色列會眾紀律守則”,第392~393頁。

[60] 《死海古卷》“將來以色列會眾紀律守則”,第392~393頁。

[61] 《死海古卷》“將來以色列會眾紀律守則”,第392~393頁。

[62] 《死海古卷》“入會者之歌”,第131頁。

[63] 《死海古卷》“會規手冊”,第50~51頁。

[64] 《死海古卷》“會規手冊”,第50~51頁。

[65] 《死海古卷》“入會者之歌”,第125頁。

[66] 《死海古卷》“入會者之歌”第3首,第140~141頁。

[67]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30頁。

[68] 《死海古卷》“入會者之歌”,第130頁。

[69] 《死海古卷》“論福與禍——一篇勸世文”,第382頁。

[70] 《死海古卷》“會規手冊”,第47頁。

[71] 《死海古卷》“摩西遺言——律法釋義”,第330頁。

[72]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208頁。

[73] 《死海古卷》“入會者之歌”,第125頁。

[74]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25首,第217~218頁。

[75]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25首,第217~218頁。

[76] 《死海古卷》“庫蘭聖詩集中的詩篇”第3首,第238頁。

[77] 《死海古卷》“摩西遺言——律法釋義”,第331頁。

[78] 撒督,早期以色列國國王大衛時代的祭司,《舊約》“以西結書”第40章46節、第43章19節、第44章15節、第48章11節等處記載唯有撒督的子孫才是合法的祭司。

[79]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5首,第187頁。

[80]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首,第136頁。

[81] 《死海古卷》“新約”,第390頁。

[82]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20首,第203頁。

[83] 《死海古卷》“論福與禍——一篇勸世文”,第381頁。

[84]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4首,第178頁。

[85]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20首,第201頁。

[86]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9首,第195頁。

[87] 《死海古卷》“聖詩集”第11首,第170頁。

[88] 《死海古卷》“聖詩集”第19首,第197~198頁。

[89]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6首,第147頁。

[90] 《死海古卷》“庫蘭聖詩集中的詩篇”,第236頁。

[91] 《死海古卷》“庫蘭聖詩集中的詩篇”第6首,第246頁。

[92] 《死海古卷》“撒督文獻”,第80~81頁。

[93]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9首,第199頁。

[94]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首,第135頁。

[95]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9首,第198頁。

[96] 《死海古卷》“感恩詩篇”第19首,第198頁。

[97] 《死海古卷》“撒督文獻”,第96頁。

[98] 《死海古卷》“撒督文獻”,第94頁。

[99] 《死海古卷》“會規手冊”,第58頁。

[100] 《死海古卷》“會規手冊”,第58頁。

[101] 《死海古卷》“會規手冊”,第58頁。

[102] 《死海古卷》“撒督文獻”,第96頁。

[103] 相關內容可參考以下著作:《聖經次經》,趙沛林、張鈞、殷耀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聖經後典》,張久宣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福音次經》(God News Apocrypha)。後文中的引文翻譯因譯者不同,故不同版本下的譯文均有不同,讀者可參照不同版本自定取舍。例如,在《聖經次經》及《聖經後典》中均稱上帝為“全能之主”,在本文中則譯為“萬能之主”等。後文將不再一一注明。

[104] 《次經·瑪拿西禱詞》,第1章2節。

[105] 《次經·瑪拿西禱詞》,第1章2節。

[106]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1章14節。

[107]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1章22、23節。

[108]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章3節。

[109] 《次經·多比傳》,第4章5節。

[110] 《次經·多比傳》,第11章6節。

[111]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9章16節。

[112]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3章10節。

[113]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4章16、18、19節。

[114]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9章24節。

[115]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3章1節。

[116]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40章9、10節。

[117]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3章11節。

[118]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6章21節。

[119]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6章24節。

[120]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7章25節。

[121]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7章28節。

[122]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7章30節。

[123] 《次經·多比傳》,第14章8節。

[124] 《次經·多比傳》,第14章9節。

[125] 《次經·多比傳》,第1章3節。

[126] 《次經·多比傳》,第12章8節。

[127] 《次經·多比傳》,第12章9節。

[128] 《次經·多比傳》,第14章9節。

[129]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章30節。

[130]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章23節。

[131]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章17~20節。

[132]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4章21節。

[133]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章3~7節。

[134]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章16節。

[135]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6章5節。

[136]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6章7節。

[137]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7章18節。

[138]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7章19節。

[139]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7章26節。

[140]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7章23~24節。

[141]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7章28節。

[142]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7章20~21節。

[143]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4章10節。

[144]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5章8節。

[145]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5章12節。

[146]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6章15節。

[147]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6章24節。

[148]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8章4節。

[149]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8章7節。

[150]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9章6節。

[151]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7章28節。

[152]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章1節。

[153]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4章23節。

[154]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章14節。

[155]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章16、18、20節。

[156]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15節。

[157]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10章12節。

[158] 《次經·所羅門智訓》,第7章29節。

[159]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1章2~5節。

[160]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2章3節。

[161]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8章24節。

[162]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7章23節。

[163]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9章1~3節。

[164]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3章11節。

[165]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1章14節。

[166]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2章7節。

[167]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1章19~21節。

[168]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2章13節。

[169]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2章14節。

[170]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13章1節。

[171]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2章13節。

[172]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1章16節。

[173]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2章6節。

[174]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1節。

[175]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7節。

[176]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3節。

[177]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9節。

[178]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11節。

[179]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12節。

[180]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22章1~2節。

[181] 《次經·便西拉智訓》,第30章13節。

[182] 本節引文主要轉引自《猶太教百科全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183]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

[184]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

[185]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

[186] 朱維之:《聖經文學十二講——聖經、次經、偽經、死海古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頁。

[187] 《次經·便西拉智訓》。

[188]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

[189]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

[190]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

[191]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

[192] 《猶太教百科全書》,《偽經·猶太教父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