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六章 古代印度的教育思想(上)

字體:16+-

——婆羅門教的教育思想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根據地下發掘物,現在已知的印度最古老的文化是哈拉巴(Harappa)文化。哈拉巴文化形成於公元前2800—前2500年,興盛於公元前2500—前2200年。哈拉巴文化時,印度已進入金石並用時期,已經有了青銅器、牛耕、外貿和文字,並出現了奴隸製的萌芽。在公元前18世紀中葉(1750年左右),由於現在還不能確切知道的原因,哈拉巴文化突然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吠陀”時代,約當公元前1500—前600年。吠陀(Veda)時期,社會向原始奴隸製度過渡。從歐亞草原南下的一支遊牧部落雅利安人逐漸成為印度的主人。吠陀教逐漸演變成婆羅門(Brāhmana)教。社會成員劃分成4個等級(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祭司貴族集團,享有最高特權;刹帝利是世俗統治集團;吠舍包括從事農、牧、手工業的小生產者;首陀羅是無產無權的奴隸。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入主印度後,大約過了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梵文。

公元前600年以後,印度進入“列國時代”,境內形成16個國家。由於商業的發展,社會矛盾的加劇,對婆羅門教的不滿情緒的增長,印度進入了思想活躍、學派紛呈、百家爭鳴的時期。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新思潮被稱為“沙門思潮”,從沙門思潮中產生了耆那教和佛教。

佛教的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 Gautama),即釋迦牟尼(?ākyamuni),成道後稱為佛陀(Buddha),意即覺者,簡稱為佛。釋迦牟尼時代的佛教並不是一種宗教,釋迦牟尼宣講的是一種哲學、倫理學說;釋迦牟尼不是神,不是神話人物,而是一位以哲學、倫理道德諄諄教人的社會教育工作者。釋迦牟尼主持的僧眾團體和“精舍”實即印度最早的學校。釋迦牟尼在40年的教育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教育家之一。

公元前5世紀初,釋迦牟尼去世後,原來統一的佛教團體逐漸分裂,這也和中國古代孔子、墨子死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的情形一樣。佛教僧團中最先出現了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歧,以後從上座部和大眾部中各分化出許多派別,從此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期。特別是大乘佛教形成以後,原始佛教的哲學—倫理性質逐漸向宗教—神學演化。

由於哈拉巴文化留下的遺物太少,現在還不可能知道哈拉巴文化時期的教育思想情況。下麵分婆羅門教、佛教、部派佛教三個階段,探討古代印度的教育思想。本章先研究婆羅門教的教育思想。

婆羅門教是印度正統的宗教派別,在印度居於一種全民宗教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體係,更是一種社會組織製度。婆羅門教的源頭主要是由歐亞大陸遷移至印度次大陸的雅利安人神話信仰係統,這一信仰係統與古希臘羅馬、古波斯神話信仰有著非常密切的親緣關係。據學者考證,雅利安人曾經曆過印度—歐洲共住與印度—伊朗共住兩個時代。《梨俱吠陀》中的神係與歐洲神係同源,說明在遠古曾有過一個印歐共住時期;而吠陀神係與瑣羅亞斯德神係之間驚人的接近與其間微妙的差異,大約說明了印度與波斯雅利安人由共住而分裂的原因,印度雅利安人由古波斯向南亞次大陸的遷移大概就起因於雅利安人內部神係的分裂。然而,婆羅門教並非純粹的雅利安人宗教。如果說雅利安文明是婆羅門教主流的話,那麽,古老的印度河文明則構成婆羅門教生長中綿延不斷的暗流。印度本土原住民達盧毗荼人(Dravida)、科羅利耶人(Kalaria)的文明與信仰都影響了婆羅門教的產生,同時也在雅利安文明的影響下得到發揚。實際上,後世印度教的產生就是婆羅門教中本土因素的複興。早期婆羅門教的曆史發展經過了萌芽、成熟與發展幾個時期。其中,吠陀時代是婆羅門教的萌芽時期,《梵書》時代是成熟時期,《奧義書》與《經書》時代是發展時期。此後,就進入了學派時代,婆羅門教內部諸學派自由的哲學探討取代了神學的論證與煩瑣的祭祀規範,以佛教為代表的沙門(?ramana)思潮也應運而生。根據德國印度學者多伊森(Deussen)的區分,印度早期婆羅門思想經過了神話、神學與哲學三個階段。吠陀時代是神話時代,《梵書》時代是神學時代,《奧義書》則是哲學時代。實際上,每一個階段都蘊含了這樣三種傾向,隻是側重不同而已。在不同時代思想體現的精神內容上,婆羅門教思想經曆了由祭祀主義、苦行主義向瑜伽主義、出世主義的演變,宗教氣質由因循舊俗的、以祭祀邀神寵的、求現世之福庇的傳世宗教,逐漸演變為苦行以礪意誌、修行以積資糧的、求來世果報的解脫宗教,進而將傳世宗教完全改造為自覺創造之理性宗教。此即由婆羅門教發展至以佛教為代表的沙門思潮的精神史的線索。下文我們就以吠陀時代、《梵書》時代、《奧義書》與《經書》時代的劃分來研討婆羅門教的宗教思想內涵,把握其中精神發展的線索,並尋繹其中的教育思想因素。

婆羅門教是印度教育思想的主流。印度的教育實際,無論教育製度、教學科目,還是教育理想、教育方針與教學方法,都與婆羅門教有著內容與形式上的關係。不同時期的婆羅門教思想具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特征,也影響著不同的教育實際的形式和內容。因此,從不同時期婆羅門教思想中的神話、神學與哲學成分來勾勒不同時期的婆羅門教思想的精神氣質,並從對這一精神風貌的把握中理解其教育思想的特征,及其教育實際的形態,是本章的一個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