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心理學的發展

字體:16+-

19世紀,物理、化學、生物、生理學等學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一切為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這一時期,心理學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在吸收傳統心理學理論的同時,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學觀點。我們知道,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科學,而人的教育的核心是精神發展,因此,心理學與教育學是密切相關的,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為教育思想的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思想由來已久。17—18世紀,英國的洛克(John Locke)和哈特利(David Hartley)創建了聯想主義心理學。19世紀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是在繼承18世紀聯想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重要代表人物是托馬斯·布朗(Thomas Brown)、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和亞曆山大·貝恩(Alexander Bain)。

(一)托馬斯·布朗

英國的托馬斯·布朗在繼承蘇格蘭學派傳統的同時,吸收了聯想主義心理學的觀點,促進了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托馬斯·布朗對聯想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兩點。

1.以提示代替聯想的概念

他認為,提示是一個思想引起另一個思想,一個觀念提示另一個觀念。觀念的聯合意味著幾個經驗合為一體,是經驗的前後相繼,而不是複合。

他把提示分為簡單提示和關係提示兩種。簡單提示即聯想。關係提示是在知覺或設想兩個對象時立即察覺到它們之間的關係。

2.提出9條聯想副律

托馬斯·布朗在接受亞裏士多德關於相似、對比和接近三大聯想律的基礎上,同意哈特利把它們歸結為一條根本規律,即接近律。他從人的心靈統一性的觀點出發,提出了以下9條聯想副律:持久、生動、頻率、新近、迭代、體質差異、情緒狀態、生理狀態、思維習慣。這些聯想律不是被動產生的,而是由心的主動作用形成的,這種思想對赫爾巴特(J. F. Herbart)、馮特(Wilhelm Wundt)產生了影響。

(二)詹姆士·穆勒

詹姆士·穆勒是聯想主義心理學的重要傳播者。他的心理學思想深受英國聯想主義的影響,建立起機械主義的聯想主義心理學體係。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對心理現象的來源和元素的分析。他從經驗論和聯想主義的傳統出發,認為心理狀態是由感覺和觀念兩種元素構成的。一切心理現象都起源於感覺,觀念隻是感覺的摹本、影像。他把觀念視為感覺的摹本,否定了觀念對外界事物的依存性,暴露出詹姆士·穆勒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唯心主義本質。

第二,關於聯想的種類。他認為,聯想有兩種:一種是同時性聯想,另一種是相繼性聯想。

第三,堅持“接近律”為聯想的主律。穆勒和哈特利一樣,承認“接近律”是聯想的主律,並補充了生動和頻率兩條聯想副律。

第四,堅持“力學心理學”的觀點。他認為,複雜觀念不是化學的結合,而是機械的結合。無論多麽複雜的觀念,都是由幾個簡單觀念先合成多層觀念,再由幾種多層觀念又機械拚湊起來的。這種“力學心理學”否認了心的主動性,把聯想主義的機械觀推到了極端,陷入了形而上學的境地。

詹姆士·穆勒對觀念形成過程的分析以及聯想副律的補充,對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價值。

(三)約翰·穆勒

約翰·穆勒是詹姆士·穆勒的兒子,但是,他的聯想主義心理學觀與詹姆士·穆勒存在一些區別,並提出一些新觀點。

首先,他堅持心理的主動性和心理化學觀。他和詹姆士·穆勒的區別重要表現在:(1)他反對忽視聯想的主動性,把聯想看作主動的聯結。他認為,心有主動聯合的要素,所以人才會覺得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經驗連為一體。(2)他反對心理力學說,主張心理化學說。小穆勒用“心理化學說”取代了老穆勒的“心理力學說”。他以為複雜觀念不是簡單觀念的機械聯結,而是簡單觀念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成的新觀念,具有與原先觀念性質不同的新的性質。約翰·穆勒把心理混合改為心理化合。但是,由於他否認觀念的客觀來源,把“物質”視為我們“感覺的一種永久可能性”,因而他的“心理化學”隻是在主觀意義中尋求各個觀念元素的化合過程。顯然,它也是屬於主觀唯心論的聯想主義。

其次,對聯想律的看法。他認為,應該從聯想曆程的共同基礎出發研究聯想問題。各個聯想不能獨立發生變化,而是在聯想的總原則下發揮功能。到1865年,他提出了4條聯想律,即類似律、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

再次,他提出心理學獨立的主張。他認為,心理學應該是一門獨立的科學。為此要注意從心理現象本身出發研究各種心理狀態間的規律,並注意分清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界限。

約翰·穆勒雖然是唯心論的聯想主義心理學家,但是他反對心理力學,倡導心理化學,強調聯想的主動性和聯想律的共同基礎,強調心理學學科的獨立性等思想,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

(四)亞曆山大·貝恩

英國的亞曆山大·貝恩是19世紀聯想主義心理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從哲學心理學思想向實驗心理學過渡的一位承前啟後的心理學家。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首先,倡導建立生理心理學。他是個身心平行論者,他根據當時流行的能量守恒定律,以為身體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物質係統,身心互相平行而不互為因果,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則自行運動著。貝恩在建立生理心理學方麵,比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和哈特利都前進了一大步。他論述了心理的生理基礎,例如神經係統、感覺器官、腦和肌肉等,將反射弧視為行為的單元,探討了各種感覺及較高的心理狀態和曆程。

其次,對聯想律和聯想種類的設想。他主張聯想律應包括接近律和類似律兩項。他認為,動作或感覺若以前同時發生,後來也可同時發生。一個觀念在意識中出現,另一個也出現,這就是接近律的表現。他還指出,類似聯想比接近聯想更為重要,因為創造文明都是由類似聯想引起的。貝恩還提出了“複合聯想”和“構造聯想”的概念。他認為,若幹個觀念如果合在一起,就能把某個經驗引起來,這樣的聯想便是複合聯想。通過聯想,人心還具有創作與任何在從前的經驗中所閱曆的事物不同的新配合,則是構造聯想。他把人的想象、創造和發明等均歸入這種聯想的作用。

再次,關於意誌的學說。他在《感覺與理智》和《情緒與意誌》兩本著作中,以詹姆士·穆勒的聯想理論為基礎,又吸收了心的主動性的思想。他認為,人有兩種動作:一是“自發的動作”,即沒有從感覺來的刺激而發生的動作;一是“有意誌的動作”,即由意識、情緒引發的動作。貝恩和穆勒父子一樣,把享樂主義和聯想主義結合起來,作為解釋意誌動作形成的原則。後來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的“試誤說”“效果律”就吸收了這個觀點。

貝恩用聯想原則解釋各種心理現象,對聯想的規律、種類和動力等一係列問題都做了闡述,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聯想心理學的體係,把聯想主義推到了最高峰。

二、生理心理學的發展

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生理科學的研究取得了較快的進展。例如,貝爾(Sir Charles Bell)、馬戎第(F. Magendie)、繆勒(J. P. Müller)等著名的生理學家,對神經係統、腦和感官生理進行了實驗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到30年代,生理學已成為一門實驗科學。同時,生理學家們的研究興趣也逐步擴展到心理學的領域。他們研究了心理過程的生理機製,創造了一些富有科學價值的實驗方法,形成了介乎生理學和心理學之間的生理心理學,為實驗心理學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其中對教育思想的發展影響較大的有洛茲(Rudolf Hermann Lotze)、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等。

(一)洛茲

德國格廷根大學教授洛茲的《醫學心理學》(1852)曾經被稱為第一部生理心理學的書。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首先,他提出了要注意研究心理的生理基礎問題。洛茲從二元論的觀點出發,既承認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又承認心靈是真實存在的,兩者的活動都是通過腦而互相作用的。在他看來,心靈的位置在大腦的下部,即進入大腦皮層的神經纖維的集合處。至於心靈和腦究竟怎樣相互影響,心靈和外界物質刺激究竟關係如何,他認為還不是很清楚。洛茲對情緒的身體表現的解釋,比赫爾巴特運用數學說明心理現象前進了 一步。

其次,他指出了關於空間知覺的部位記號說,即空間知覺是由於接受刺激的部位所留下的特殊記號同某種運動經驗逐漸結合的產物。人的空間知覺不是先驗的空間形式的顯露,也不是現實空間關係的徑直的反映,而是一個依靠經驗逐漸形成的過程。

(二)繆勒

德國的繆勒創建和傳播的神經特殊能量學說(doctrine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是19世紀最初幾十年最重要的神經生理學理論。

他將神經特殊能量學說概括為以下8條感覺的一般定律。

(1)凡是外部原因所能引起的感覺,都可由引起神經狀態變化的內部原因引起。

(2)同一內部原因,在不同的感官會引起不同的感覺——在每一感官內引起它所特有的感覺。

(3)同一外部原因,在每一感官之內,隨神經性質的不同,會引起不同的感覺。

(4)每種感官神經的特有感覺,可由一些不同的內部的和外部的原因引起。

(5)一種外界原因經過神經的傳導而影響感覺中樞,感覺中樞接受一些關於感覺神經的性質或狀態的知識,這就是感覺。

(6)每種感官的神經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和能力,不可互相替代。

(7)在腦內神經的中樞部分,可以接受其特殊的感覺,而不必借助於外部感官相連接的那些末梢。

(8)感覺神經借助於外部原因,不僅將它們本身的狀態,而且將外部客體狀態的性質和變化傳達到感覺中樞,由此獲得關於外界的信息將隨著各感官及神經的性質或能而有所不同。

繆勒片麵誇大了感覺對感官的依賴性,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但是,他在生理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主觀映象依賴反映機構的問題,促進了對感覺外周神經機製的研究:他用“能”的概念代替“動物精氣”“神經力”等神秘的概念等,對後來的實驗心理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達爾文

達爾文最偉大的功績在於論證了生物進化論。他還進一步把生物進化論引入心理學,促使心理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1859)一書中專門論述了“本能”。他指出,本能的概念包括了精神能力,一切本能起源於自然選擇。但是,他認為,人與動物的精神能力隻有程度上的差異,並無本質上的區別。人類所自誇的感覺和直覺,各種感情和心理能力,如愛、記憶、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在低於人類的動物中都處於一種萌芽狀態,有時甚至處於一種十分發達的狀態。

1872年,達爾文出版了《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在這本書中,他采用曆史與心理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把表情概括為下述三個基本原理:第一,有用的隨意動作逐漸變成習慣的原理——表情動作起初是有用的隨意動作,逐漸變為習慣的甚至遺傳的動作。第二,對立原理——相反的情緒引起相反的表情動作。第三,神經係統的直接作用原理——由於神經潛能過多,外部表情動作和內部生理變化都趨於強烈。達爾文以這三個基本原理為依據,確定了動物和人類的各種不同情緒所特有的表情在發生上具有共同的根源。達爾文的研究對情緒比較心理學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

達爾文還對兒童的心理學進行了研究,促進了兒童心理學的發展。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激起了人們研究動物心理的興趣,掀起了在動物心理研究史上的逸事派運動。許多動物心理研究者竭力證明人的心理能力和高等動物的心理能力的連續性。這種研究風氣一直延續到20世紀。機能心理學也是建立在達爾文進化論基礎上的。

三、唯物論哲學心理學的發展

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一的唯物論哲學心理的思想家。他在《未來哲學原理》《反對身體和靈魂、肉體和精神的二元論》等著作中論述了他的哲學心理學思想。費爾巴哈在哲學上公開同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進行鬥爭,建立了“人本學”的唯物主義的理論體係。他的“人本學”包括三個部分:(1)生理學;(2)心理學;(3)道德。他論述了人的心理、認識和意誌等問題。

費爾巴哈從“人本學”的觀點出發,指出,心理是頭腦的屬性,頭腦是心理的器官。他論證了精神離不開感性的頭腦,理性也隻能存在於頭腦中。頭腦隻有與人的身體血肉連在一起,才成為思維器官。因此,人是心理和肉體的統一,心理活動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基礎、源泉和出發點,是人和現實世界聯係的必要手段。感覺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的結果,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他有力地駁斥了繆勒的神經特殊能量學說和他的生理的唯心主義。在他看來,感覺是對事物個別質的反映,而思維則是感覺的綜合與統一。

費爾巴哈認為,任何意誌行動絕不是某個人任意而為的,而是自然界的客觀條件決定的。但是,他認為,人對客觀必然性既不是被動接受的,也不是無能為力的。意誌活動是以大腦和機體為基礎的,如果割斷了意誌與神經及肌肉係統的聯係,它便不是意誌,而隻是空幻的願望。他還指出,人的意誌過程和認識過程既有明顯的區別,又有密切的聯係。他認為,理性是客觀事物本質在頭腦中的反映,意誌則是主體觀念訴之於行動的能力。

費爾巴哈在反對唯心主義、二元論和庸俗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鬥爭中,恢複和發展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心理學的傳統,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心理和個體的人結合起來研究具體心理活動的思想。

但是,19世紀,真正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人的心理的思想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

四、心理物理學的發展

19世紀心理物理學的代表人物是韋伯(Ernst Heinrich Weber)和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等。

(一)韋伯

德國生理學教授韋伯的代表作有《論觸覺》(1834)、《觸覺與一般感覺》(1846)、《關於空間感覺和皮膚與眼睛的感覺範圍》(1852)等。他在心理物理學上的兩大貢獻是兩點閾限和韋伯律。

赫爾巴特提出了閾限的概念,但是缺乏實驗依據。韋伯第一次用實驗證明和測量了兩點閾限。他把剛剛能辨別出皮膚上兩個刺激點的最短距離稱為兩點閾限,這是人類皮膚觸覺的敏銳度指標。

他還提出心理學上第一個定量的差別閾限的定律,即韋伯律。在心理學史上,他第一次對感覺與外在刺激的互動關係進行了實驗研究和定量分析,用數學公式表示出人的差別閾限與標準刺激之間的函數關係,成為心理物理學的創建者之一。

(二)費希納

德國生理學教授費希納是心理物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也是實驗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

費希納受赫爾巴特的啟發,認為心理是可以測量的。他的心理物理學是一門介於心理學和物理學之間的獨立學科,探討身心之間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現象之間的函數關係或依存關係。他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中創造了三種心理測量的方法,即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以及均差法。

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雖然出於論證唯心主義的泛靈論的意圖,但他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來,打破了有的學者認為心理無法測量、無法量化,因而不能成為科學對象的偏見。他在心理過程的測量中使用的一些方法,成為後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他的一些思想經過加工,沿用至今。

五、實驗心理學的產生

19世紀的聯想主義心理學、心理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的發展為實驗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標誌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完成這個創建工作的是德國心理學家馮特。馮特的主要著作有:《對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1858—1862)、《關於人類靈魂和動物靈魂的講演錄》(1863)、《生理心理學原理》(1873—1874)。他的心理學體係主要內容如下。

(一)心理學的對象

馮特認為,科學的研究對象都是經驗,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驗,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也要把經驗看作自己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研究的感覺、情感等心理過程是人直接經驗到的,這種經驗是真實的。而研究物理學的分子、原子等物質現象則屬於人的間接經驗。一方麵,馮特在這裏把感覺和物質現象用經驗將它們統一起來,使兩者似乎都成了非心非物的東西,從而抹殺了心與物的嚴格的客觀界線。另一方麵,他又把心歸屬於直接經驗一類,含有感覺比物質更真切、更實在的意思。可見,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問題上,馮特的思想是矛盾的。它有進步的、合理的一麵,又有落後的、荒謬的一麵。

但是,馮特對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是對哲學心理學把靈魂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一種否定。它使心理學從哲學思辨中擺脫出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入了科學的行列。

(二)身心平行論

馮特在身心關係問題上主張身心平行論。他認為,心理固然有生理的相應、相伴隨,但是,人的心理不是人腦生理過程所產生的結果,而是與後者互相平行的獨立過程。也就是說身心不同,心既不依賴於身、也不依賴於腦,兩者不具有因果依存關係。

馮特的身心平行論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但是,馮特兩種獨立因果係列的身心平行論在一定意義上把心理過程與生理過程區分開來,防止了對兩者的混同,加強了對心理現象自身規律的研究,從而堅持了心理學的獨立性。因此,它在心理學研究上起過積極的作用。

(三)元素分析與創造性綜合

聯想主義心理學在分析人的心理現象時,往往是把它分析為簡單成分,然後再把這些成分合成複雜的觀念。馮特吸收了這種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心理現象的分析與綜合原則。這種原則是他心理學體係中的重要內容。他認為,心理(意識)是可以、也必須進行分析的。心理被分析到最終的、不可再分解的部分或成分稱為心理元素,它是構成一切複合觀念、複雜心理的獨立的要素。這種分析被稱為元素分析。心理元素和要素合成心理的複合體是通過聯想、統覺與創造性綜合達到的。

根據上述原則,他分析了人的感情和意誌。

1.感情的三度說

馮特認為感情是一種心理過程,也是一種心理元素,它是伴隨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他將這個心理過程劃分出三對感情元素:快與不快、興奮與沉靜、緊張與鬆弛。

2.意誌心理學

馮特認為,意誌是個複合過程。他從元素分析出發,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在於確定意誌的構成要素,指出什麽是意誌的基本要素。馮特認為,意誌與感情具有特別密切的關係。感情能激起並發展意誌。他的意誌心理學貫徹了意誌的感情論。

(四)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從他的研究對象出發,他提出兩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即實驗內省法和民族心理學的方法。

馮特使心理學不再把神學和哲學上的靈魂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基本肅清了靈魂說在心理學中的影響,為心理學的獨立掃清了道路。他創立了實驗心理學,並利用萊比錫實驗室培養了一大批學生,推動了心理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