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聖西門的教育思想
克勞德·亨利·魯弗羅阿·聖西門(Claude Henri de Rouvroy de Saint Simon,1760—1825)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出生於法國一個伯爵家庭。法國啟蒙思想家、科學家、百科全書派的成員達蘭貝爾(Jean Le Rond d’Alembert)曾是他的家庭教師。在達蘭貝爾的影響下,聖西門對精密科學很感興趣,愛好唯物主義哲學,對封建宗教迷信持批判態度。聖西門17歲參軍。1779年隨法國誌願軍參加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後來他曾說:“我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合眾國[1]自由的奠基人之一”。[2]聖西門參加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活動,向群眾宣傳政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要求廢除貴族和僧侶的一切特權,自己也正式聲明放棄伯爵的頭銜。1791年起,他因不讚成革命中的暴力行為而脫離革命,轉而與人合夥從事金融交易活動(直至1797年)。聖西門用所賺的錢資助一些自然科學家和作家,與當時法國知識界的名流建立了密切的聯係。他曾說:“我是花錢來購買知識的。我設盛宴款待教授,為他們準備上等美酒,對他們照顧備至,經常對他們解囊相助。這一切使我得到一切可能,願意學習什麽就可以學到什麽。”[3]1797年後,聖西門轉向研究自然科學。從1802年起直至逝世,他埋頭寫作,創立了“聖西門主義”(恩格斯語)。他自己說:“研究人類理性的進程,以便將來為改進人類的文明而努力——這就是我為自己規定的目的。從此我就完全獻身於這一目的,並為此貢獻出了我的一生。”[4]1825年5月19日聖西門去世。其主要著作有:《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Letters d’un habitant de Genève à ses Contemporains,1802)、《新百科全書》(Nouvelle Encyclopédie,1810)、《人類科學概論》(Mémoire sur la science de l’homme,1813)、《論萬有引力》(Travail sur la gravitation universelle,1813)、《論實業體係》(Du système industriel,1821)和《新基督教》(Nouveau Christianisme,1825)等。馬克思說:“聖西門隻是在他的最後一本著作《新基督教》中,才直接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言人出現,才宣告他的努力的最終目的是工人階級的解放。”[5]
聖西門的教育思想散見於他的許多論著中。他還參加過巴黎初等教育協會的活動。
聖西門在談到未來新社會時曾這樣說:
優良的社會製度是這樣的製度:首先,它要盡可能使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過著幸福的生活,擁有最多的資料和可能來滿足他們的最切身的需要;其次,在這個社會製度中,要使內心修養高尚的最有德行的人,擁有最多的機會獲得較高的地位,而不管他們出身於什麽樣的家庭;再次,這種社會製度要把人數最多的人團結在一個社會裏,使他們擁有最多的手段來抵禦外敵;最後,這種社會製度要鼓勵勞動,因而促進重大的發明,導致文明和科學的最大進步。[6]
他的教育思想是為了實現這種社會理想服務的。
一、對舊的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的批判
聖西門指控當時的教皇和紅衣主教進行了“不良的教育”。他說,“神學是宗教學校傳授的唯一科學”,[7]這種“科學”“使僧侶有法把信徒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瑣碎事情上麵,叫基督教徒隻追求永生,而看不見世間的偉大目的:盡可能最迅速地改進窮苦階級的精神和物質生活”。[8]他在1822年所寫的文章中批評當時的法國政府不設法擴大國民的實證教育,反而竭盡一切可能使人民受迷信的控製,把國民教育的領導權交給僧侶階級。聖西門反對當時耶穌會的教育。他還批評1822—1828年任法國內閣首相的威列爾(Jean-Baptiste-Sera-phin-Joseph Villèle),說:“這位內閣首相也尊崇陳腐的學說,認為自己有責任把領導國民教育的大任交給一些耶穌會會士,而這些耶穌會會士則企圖向青年人的頭腦裏灌輸如下的思想:平凡無能的人應當超過和領導才智出眾的人,沒有用的知識應當高於有益的和實證的知識。”[9]
對於資產階級革命前法國的封建教育,聖西門認為,那完全是要把人民教育成對統治階級俯首聽命的人。他說:
普通的法蘭西人民所受的教育,使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權利來幹預國家大事,甚至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能力思考如此高深的觀念。別人使他們如此習慣於這種看法,而他們自己也完全養成了這種看法,以至認為凡是敢於談論公益、敢於對政府應當采取的行動或應當實行的措施發表意見的被統治者,都是可笑的。[10]
大學教育則產生和養成了一種過分崇尚古代、古代偉人和古代製度的尊古風氣。法國封建社會所要求大學生的,“並不是他們對祖國的製度、對當代的事物和人物的了解,而是他們對古代的學識,他們對那些與當今毫無關係的一無所用的往昔的回憶”。[11]並且,人們期望於青年初學者的,“並不是要他們成為精明強幹的人”,“並不是要求他們的才能”;“人們幫助他們取得的,並不是對民族發生有益影響和進行明智改革的能力”,“人們指示他們當作最高成就的,根本不是改進社會的狀況”。[12]而恰恰相反,是要把青年人培養成封建統治者的接班人,從而進一步加深和擴大封建社會的弊端。
聖西門嚴厲地批判道:
資產階級革命前,法國人所獲得的三種教育:一是僧侶階級進行的教育,直接使法國人變為奴隸,所以它也不能而且當然不能對理性和風尚發生積極的影響;二是大學進行的教育,隻能使法國人發瘋,沉湎於幻想,而且它做得還很有效;三是法國人進入社會時得到的教育,使他們變得野心勃勃、自私自利、貪得無厭和樂於發號施令。[13]
綜上所述,聖西門對舊式的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的批判是切中要害的。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他的空想社會主義的教育理想,以取代舊教育。
二、“實業體係”與教育
聖西門所設想的社會新製度是所謂“實業體係”(又稱“實業製度”,也稱“協作製”)。在實業體係中,雖還保留私有製,但實業家(農場主、工廠主和商人)的生產活動要服從國家總的計劃。在這種製度下,“一切人都要勞動……每個人都有義務經常用自己的力量去為人類造福”[14]。在這一體係中,道德的一般目的在於:從物質上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從精神上改進人類的智力活動。聖西門所講的物質生活的幸福,是指人們“吃得最好、穿得最美、住得最好、能夠隨意旅行、到處都可以得到生活必需品和生活上的美好東西”[15];他所講的精神生活的幸福,是指“人們的智力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以至使他們能夠欣賞藝術、知道支配自然現象的規律和掌握改造自然的方法,而且他們在精神方麵受到了關懷”[16]。新社會的領導權包括“精神權力”和“世俗權力”。聖西門認為,應當把精神權力交給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和他們所聯合的藝術家。農場主和工廠主應當聯合商人主要負責領導世俗權力。
要實現以上社會理想,聖西門認為,教育擔負著重要的任務,教育是使人民“得到雙重幸福,即在精神和物質方麵都得到幸福”的方法。因此,聖西門說:要“促使學者致力於國民教育工作,讓他們通過教學傳播關於支配自然現象的規律和可以按照人們的意誌改造自然的方法的知識”[17]。他提出,要由最有才能的學者管理國民教育工作:“應當讓具有最強的實證性有益知識的學者去教育青年和人民”[18]。聖西門還要求這些學者們擬出一項使既得的實證知識能盡快地在一切社會階級和各等級人士當中傳播的國民教育計劃,即實行普及教育。聖西門又說,國家應“成立一個皇家科學委員會或最高科學委員會”,由它“首先製定一般原理……這個一般原理將是對一切社會階級,從最窮的無產者一直到最富有的公民進行國民教育的基礎”。[19]由此可見,聖西門極其重視教育的作用。
三、論青少年教育
聖西門認為,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三個“轉變期”,因此,對他們的教育也該相應地分成三個階段。
(一)換牙轉變期(7歲開始)
聖西門認為,換牙轉變期是7歲兒童的特點。換牙以後,兒童的感情特征和記憶能力都得到突出的發展。所以,“兒童的國民教育”應從7歲開始,讓他們入小學學習。聖西門指出:“從 7歲到14歲,教養的作用大於教學的作用。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在宿舍和學校負責監督學生行為的教師對兒童的影響,要大於對兒童進行教學工作的教師的影響。”[20]聖西門把教育分成教學和教養,在他的著作中,教學大致是指傳授各種知識,而“教養就是培養習慣,陶冶情感,鍛煉一般的預見能力。它教導每個人如何應用原則和把原則作為自己行為的可靠指南”[21]。聖西門還說:“在小學中教師的身教活動對兒童的影響最大;到了高一級的學校以後,這種影響便減弱了,而言教活動開始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2]
(二)情欲旺盛期(約14歲開始)
聖西門認為,在14歲左右,個人的有傾向性情欲達到最旺盛時期,促使他擺脫對於父母的依賴,按照自己的選擇建立他同外界的聯係。這時的少年應進中學學習。從14歲到21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特別大於監護人對學生的影響。對中學生要開始注重知識教育。聖西門特別重視學習物理、化學、博物學、天文學、生理學等“實證科學和實驗科學”。聖西門認為,科學知識對於發展生產極其重要。他說:“經營一個工廠,構築一條道路或一座橋梁,駕駛一艘輪船等,都必須有基本的理論知識。”[23]
(三)成熟期或成年期(21歲後)
聖西門說:“到21歲的時候,人的身心發展已經完全成熟: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他的各種特點互相協調起來”,“人在這個年齡時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預見能力”已達到成人的水平[24]。這時的青年可以入高等學校,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智力。
四、論成人教育
聖西門要求對成人進行教育。他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三大職責,即“三大教職”。
(一)一般教職
聖西門說:“這種教職教導各行各業實業家學習他們應當持有的政治和實業行為,以保護他們的自身利益,最充分地滿足本階級的需要,發展他們的強烈自尊感。同時,這種教職還向各行各業實業家說明他們這一階級最能擔任管理工作,應當把管理公有財產的大權交給最卓越的實業家。”[25]至於“應當怎樣對實業階級進行政治教育的問題”,聖西門指出:“當教育者不是教導小學生,而是勸導一些成年人時,我認為首先應當做的事情,是教育學生認識自己的價值,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據我看來:第二個重要原則是:先教育學生實踐,在學會實際以後再教他們理論。”[26]這裏的教育對象是各行各業的實業家,按聖西門的說法,包括“播種穀物或繁殖家禽和家畜的農民”,“馬車製造匠、馬蹄鐵匠、製鎖匠、細木工”,“製造鞋帽、麻布、呢絨和開司米的工廠主”,“商人、貨運馬車夫和商船的海員”等。[27]
(二)道德學教職
聖西門說:“這種教職不問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教導每個人如何能夠把個人利益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擔任這種教職的教師要使學員們明白:一個人如果在有害於社會的方麵尋找個人的幸福,他將自作自受,感到最沉重的精神痛苦;而如果他努力在顯然有利於大多數人的方麵改進自己的個人命運,他會得到無上的快樂。”[28]
(三)實證科學教職
聖西門說:“這種教職向人們傳授以最有利於人的方式改變人可以施加影響的自然現象的一般方法,並教導每個人怎樣能把個人利益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怎樣把個人利益同每個人因有功於這種結合而得到的最大好處結合起來。”[29]
總之,通過以上三方麵的教育,使人民群眾“在道德、科學和實業這三大方麵互相競賽”,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