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傅立葉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夏爾·傅立葉(Charles Fourier,1772—1837)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出生於法國一個商人家庭。少年時被送入耶穌會學校讀書,但學校中那種形式主義的、狹隘的古典式教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於是傅立葉堅持刻苦自學。中學畢業後,傅立葉在家庭的壓力下,被迫中斷學業,開始到商人那裏學做生意,1792年起獨立經商。傅立葉一生在裏昂、巴黎等地先後當過會計、出納員、發行員、文牘員、推銷員、省府的統計局長、經紀人等,因此有很多機會了解資本主義製度的種種弊端。1837年10月8日傅立葉去世。其主要論著有:《全世界和諧》(1803)、《宇宙統一論》(1822)、《經濟的和協作的新世界,或按情欲謝利葉來劃分的、誘人的和符合本性的勞動方式的發現》(簡稱《經濟的和協作的新世界》,1829)等。恩格斯評論說:傅立葉的著作中有許多“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包含了“科學的探討,冷靜的、毫無偏見的、係統的思考”[30]。

傅立葉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經濟的和協作的新世界》一書的第三編《和諧製度下的教育》中。

—、對資本主義教育的批判

傅立葉認為,在當時資本主義製度的教育中,人們可以發現五種“失調”之處。

第一,資本主義“文明製度的教育在過程上是顛倒的,它把理論擺在實踐前麵——這完全是本末倒置。它那整個體係都是這樣,教育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31]。傅立葉指出,在資本主義的教育體係中,

人們不懂得誘導兒童去從事勞動,在兒童六七歲以前——這個時期本來應該用來使兒童成為熟練的實踐家——就這樣讓他們虛度光陰;到了7歲,他們卻要他去學習理論和各種學科,尋求他根本不感興趣的知識。而在和諧製度下的兒童則不會不發生這種求知的興趣,因為他們到7歲時已經做過30種不同的行業,深切體會到研究精確科學的需要。[32]

第二,“行動的簡單化。兒童隻限於做1種工作,這就是學習。1年有10個月到11個月,從早到晚,都在初步知識和語法上消磨時間,他怎麽能不對學習發生反感呢?這種情形甚至使那些熱心好學的人都會感到厭惡。”傅立葉還說:“這個社會已經犯了把父親一輩子囚禁在辦公室中的錯誤,很容易再做一件蠢事,就是把兒童關閉在某個寄宿學校中。在這種寄宿學校裏,兒童既對學習感到苦惱,又對教師感到反感。”[33]因此,傅立葉提出,在一年中最好的季節裏,兒童需要到花園、森林、草原中去學習。

第三,“使用強製手段”迫使兒童學習。傅立葉說:“文明製度下的兒童隻有在窮困、懲罰、藤條、皮規尺的威脅下,才迫不得已養成學習的習慣。”[34]傅立葉認為,舊學校隻是引導學生接受學習,而不是引導學生要求學習。他指出,在當時的學校裏,“最多是八分之一的兒童順從地接受學習,而不是要求學習”;而其餘“構成絕大多數的八分之七的兒童,現在還是跟過去一樣,對學校感到非常苦惱,隻想擺脫它”。[35]傅立葉說:“師生之間的真誠融洽隻能來自學生的主動請教,而這正是文明製度下永遠不會發生的事,因為在文明製度下由於把理論置於實踐以前的倒行逆施,由於簡單行為或無間斷的學習,整個教學就走上了邪路。”[36]

第四,“形式的缺陷。這就是說對學生所使用的方法單一化,好像所有學生的性格都是一模一樣的”[37]。傅立葉認為,對於不同性格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隻有這樣,才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才會產生豐碩的成果。

第五,沒有重視“歌劇”的學習和體力鍛煉。傅立葉這裏所說的“歌劇”,是指唱歌、樂器、啞劇、舞蹈、體操等方麵的訓練。

除了以上五點之外,傅立葉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還提出了別的批評。例如,資本主義“文明製度的教育”與人的“本性”是對立的,其方法是混亂的,“壓製、歪曲兒童的才能”[38],這種教育使一切人的性格都歪曲了。他說:資本主義“文明製度下的教育是違反健康的,它使兒童隨著教育費用的增加,身體相應地衰弱下去。”[39]在他看來,當時的家庭教育“力圖壓製或戕害”兒童的天賦。他還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在“教育領域內排除婦女,使她們的活動僅僅局限於縫紉和烹飪瑣事”。[40]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總的說來,傅立葉的批判是擊中要害的。但他的有些提法不切實際,例如,他說:將來新社會的兒童“到7歲時已經做過30種不同的行業”;兒童隻應該在下雨天和空閑時間才從事學習等。

二、“和諧製度”與教育

傅立葉認為,當時的法國社會充滿了混亂和貧困,資本主義製度將導致社會動**和危機。他設想通過社會改良,建立一種新的社會製度——“和諧製度”或“協作製度”。和諧社會的基層單位是“法郎吉”(Phalange),它是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的生產和消費協作組織。每個法郎吉占地2.59平方千米,人口一般為1600餘人,全體居民住在公共建築群“法倫斯泰爾”(phalanstère)中。在法郎吉中有7種勞動:工業、農業、商業、教育、科學、藝術、家務,每個人按自己的性格與愛好參加不同的勞動。法郎吉的領導機構由選舉產生。法郎吉以股票形式保留生產資料私有製,窮人和富人都可持股。勞動產品按資本、勞動和才能分配,其中資本占十二分之四或五,勞動占十二分之五,才能占十二分之三或二。傅立葉認為,隻要通過和平宣傳和示範,幾年之內就可普遍推廣法郎吉製度,實現世界大同。傅立葉本人曾做過多次試驗,均告失敗。他的信徒後又在美國做試驗,建立了40個法郎吉,但也告失敗。

傅立葉認為,教育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事業,因為“法郎吉新生一代的培養和教育是鞏固和完善和諧製度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未來理想社會的重要基礎。”[41]他說:“必須從教育開始,特別是因為教育將是人們首先要加以組織的結構部門。”[42]所以,傅立葉對未來“和諧製度下的教育”做了詳細的規劃。

三、論教育階段及其任務

傅立葉把和諧社會的教育分成“一個序曲”和“四個階段”。

序曲:“稚齡或嬰兒時代——從0到2歲”。這也是一個“預備教育”的時代。

傅立葉主張,嬰兒從“搖籃時期”起就應進入公共教育機構——“幼兒謝利葉[43]宮”,由專門的保育員和乳母來精心照料。這樣,孩子們的母親就可安心參加別的勞動。對幼兒的訓練從半歲後開始。要使幼兒養成靈巧的用手習慣。要組織幼兒“舉行三部合唱和四部合唱”,“讓1周歲的幼兒在具有各種音部的小樂隊的伴奏下遊戲”,總之要“采取種種方法,來使聽覺的發展與音樂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同樣也要鍛煉兒童的其他外部感官”[44]。傅立葉認為,為了做好保育工作,保育員需要不少的才能,因此,事先要對他們進行專門訓練。

第一階段:“幼兒時代的先行教育——從2歲到4.5歲”。這也是勞動教育的“發軔時期”。

這時幼兒的教育者是“男護士”和“女護士”,還有“男女輔導員”。

傅立葉說:“自然界賦予每個兒童大量的(大約有30種)勞動本能,其中有些是第一性的或者說是起主導作用的,它們會導向第二性的本能。”[45]他認為,從2歲到3歲起,兒童就是熱愛勞動的。兒童具有五種和勞動有關的“主要的愛好”:(1)“探索或操作一切,觀察一切,經曆一切,不斷變換作業”;(2)“對熱鬧喧嚷工作的愛好”;(3)“模擬或愛模仿的癖性”;(4)“對小工廠的愛好”;(5)“逐步由弱到強的訓練”[46]。因此,這時期的兒童“應該離開幼兒謝利葉宮”,由受委托照料他們的男女護士把他們領到各種工廠參觀,逐步開始參加勞動。這時的勞動應由輕到重,先可讓兒童剝豌豆、裝火柴,然後讓他們去菜園收菜、幹農活等。要允許兒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勞動,學習使用不同的工具(如鐵鍬等)。

在本階段的教育結束時,要對4.5歲的兒童進行升級考試,考“技能和學識”。例如,一個4.5歲的女幼童“大致要通過以下各種考試”:(1)“歌劇中的音樂和舞蹈表演”。(2)“在半小時內洗淨120個碟子,一個不許打破”。(3)“在規定時間內削出50公斤蘋果,沒有一片超過規定的分量”。(4)“在規定時間內準確無誤地揀出一定數量的大米或其他穀粒”。(5)“表演熟練而敏捷地生火和滅火技術”。[47]此外,還要考查兒童身體的“全麵靈活性”,還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進行智力測試。

第二階段:“幼兒時代中期的初步教育——從4.5歲到9歲”。又稱“中級童年時代”的教育。

第三階段:“幼兒時代後期的進一步教育——從9歲到15.5歲”。又稱“高級童年時代”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

傅立葉認為,這兩個階段的教育具有同一性,但也各有側重:“在第二階段應該更有效地發展體力,而在第三階段則是更有效地發展智力”[48]。

在參加生產勞動時,要根據孩子的才能和愛好把他們分成兩個團體——“兒童隊”和“小衛隊”。

兒童隊由三分之二的男孩和三分之一的女孩組成,他們一般愛活動,不怕髒,態度倔強。小衛隊由三分之二的女孩和三分之一的男孩組成,他們一般態度文雅,愛好安靜。

兒童隊專幹髒活以及“危險工作”,例如,掏陰溝、清除垃圾、在屠宰場洗製豬下水、搜捕爬蟲等。同時,使他們養成“忘我精神”等美德。

小衛隊負責“專門照料難於飼養但頗易馴服的動物,如信鴿、各種飛禽、協作勞動的海狸,還有斑馬等”。還要“保護植物”,糾正人們“不合規範的語言和不正確的發音”等[49]。同時也要使小衛隊成員養成有關的美德。

第四階段:“半兒童半青年時代的最後教育——從15.5歲到20歲”。又稱“混合童年時代”的教育。

傅立葉認為,這時的青少年已進入青春期,因此要讓男女青年在勞動競賽中相互了解,真誠相愛。而他們的初戀又使他們“在文化和學習的競賽中幹勁倍增”。

總之,傅立葉認為,在以上各個階段的教育過程中,孩子們既參加各種生產勞動,又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培養出既會用手又會用腦的新人。正如他所說的,“和諧製度的教育有一個最突出的屬性”,就是使兒童“從幼年起,即從三四歲起,便發展了20種勞動能力,並把這種兒童提高到愛好科學和藝術,並且能夠準確使用手和腦”[50]。“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把科學和勞動分開的,而在協作製度下,科學和勞動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在這裏,兒童將同時從事農業、工業、科學和藝術的活動。”[51]

傅立葉主張城市和鄉村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結合、工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結合,從而消滅三大差別的思想,關於變換工種、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以消除人的片麵性、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思想,以後被馬克思、恩格斯所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