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教育目的論
一、論教育的三個層次的目的
赫爾巴特在擔任家庭教師期間就意識到明確的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成功的重要性。他說:“以我之見,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擺脫偶然的遊戲,若出現為人所不容的無把握性,那麽就根本不要去想對年輕人進行有意的教育;因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師的極其細心的工作來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強得多。教育因其教育計劃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價值;教育總是在無把握的時候就用高概率來預測自己的成功與否;在非常情況下,教育的成功與否若純是些可能性而已,就會終止教育。”[13]
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麽?對此,我國教育理論界的觀點並不一致。有的學者認為,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維護容克封建貴族的統治秩序,培養封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也有的人認為,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培養適應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需要的人。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究竟如何呢?
在《普通教育學》第二章中,赫爾巴特指出,要在教育上尋求一種統一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他論證了教育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赫爾巴特認為,由於人的追求是多方麵的,教育目的也是多方麵的。因此,從教育的本質來看,統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產生的。但是,這種教育目的的多方麵性並不意味著人們不能歸結出一個或幾個主要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既有多樣性,也有統一性。要剖析這一問題,首先要分析製訂教育目的的根據。
在製訂教育目的的根據上,赫爾巴特認為,教育者要著眼兒童的未來。他說:“教育者要為兒童的未來著想,因此,學生將來作為成年人本身所要確立的目的,這是教育者當前必須關心的;他必須為使孩子順利地達到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內心的準備。”[14]可見,教育目的的製訂應該按照未來成人——既非教育者、又非兒童——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來區分。從這裏可以看出,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論與斯賓塞的生活準備說是一致的,他們都主張今天的教育是為了兒童明天的生活。
教育者如何才能事先把握學生將來才有可能達到的目的?
首先,赫爾巴特認為,在真正人類的較高級活動領域中,社會分工不應該分化到每個人相互不了解的程度。也就是說,盡管社會存在分工,但不同職業之間還是存在著聯係,不同職業仍然有溝通的可能性。這就決定了教育為學生未來服務的可能性。
其次,赫爾巴特認為,雖然人們從事的職業不同,但是,每個人必須從事一項工作,這種可能從事的工作是教育者現在就應該關心的。赫爾巴特說:“大家都必須熱愛一切工作,每個人都必須精通一種工作。但是,這種專一的精通是各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麵的可接受性,隻能產生於個人從一開始就做出的多方麵的努力之中,這就是教育的任務。因此,我們把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叫作興趣的多方麵性,但我們必須把興趣的多方麵性同過分強調多方麵性,即許多事情都淺嚐一下,區別開來。”[15]在教學過程中,興趣是首要的目的。他說:“教學計劃要根據各種情況設想到各種差別,從而應當突出一般目的,即把多方麵的、盡可能平衡的和結合得很好的興趣(智力的真正發展)作為一切詳細的教學過程的目的放在首位。”[16]
赫爾巴特把教育者要培養的這種多方麵性稱為“平衡的多方麵興趣”或“一切能力的和諧發展”。興趣是相對知識而言的。在他看來,知識是人們在分工製度下從事自己的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由於知識可以通過教學獲得,因此,教育者應該把握學生將來的“可能的目的”或直接的目的。
同時,他又指出,培養多方麵興趣並非是對多方麵知識的淺嚐輒止。要使學生愛好一切活動而精通其中一門。這種多方麵性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複雜的分工對教育提出一種客觀要求。他把這種目的稱為可能的目的。
除了培養興趣外,教育還有更高層次的目的,這就是培養學生的品性,品性在心理學上相對應的是性格。這是教育的必要的目的,也是最高的或終極的目的。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借助知識的傳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惡,陶冶意誌,養成去惡從善的品德。他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17]為什麽他把品性培養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呢?這主要有兩方麵的理由:一方麵,道德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否則,我們就可能培養出有才無德的人,這種人必然違反社會秩序,給社會帶來危害;另一方麵,對個人來說,能力發展是有限的,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夠在一切能力上得到和諧發展。但是,個人的道德發展是無限的,在一切人身上都能培養理想的品性。
再次,他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教育目的。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起點是個性。一個有智慧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他反複強調,教師要盡可能不侵犯學生的個性。從赫爾巴特把培養個性當作一個教育目的中,可以看到,他的這種思想受到了康德的影響。赫爾巴特主張尊重個性、把個性當起點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要求進步的呼聲。
在個性、多方麵性及道德的關係上,赫爾巴特認為,它們是相互聯係的。首先,他把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看作實現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條件。沒有興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興趣又必須是多方麵、均衡的。因為教學中如果隻有單一的興趣,或者某個方麵興趣過度,就會出現與完全缺乏興趣相同的結果:破壞完善道德的培養。因此,興趣必須向多方麵發展,多方麵的興趣構成一個勻稱的統一整體。其次,多方麵興趣的培養是個性的多方麵發展的教育。他指出,教師要使個性向多方麵性發展,使個性與品格及多方麵性相適應。個性愈益同多方麵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於駕馭個人。他所說的個性與多方麵性實際上是當時資產階級個人發展的要求與社會需要的反映。三者的配合既為實現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礎,又為實現可能的目的創造了條件。赫爾巴特有時把教學放在第一位,有時又把訓育放在第一位,原因就在這裏。他說:“假如道德在多方麵性中沒有根基的話,那麽,我們自然可以有理由撇開教學來探討訓育了;那樣的話,教育者就必須直接控製個人,激發他,驅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長起來,使惡劣的習性銷聲匿跡。教育者可以自問,這樣一種人為的、被強調的單純的訓育至今是否有可能?假如不可能,那麽,教育者必須有一切理由假定,人們首先應通過擴展了的興趣來改變個性,必須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後才可以設想個性有對普遍適用的道德規律發生應變的可能;同時在對付過去業已變壞了的兒童時,除了應考慮他現存的個性以外,還應著重估量他對新的和較好的思想範圍的可接受性與他接受它們的時機。”[18]因此,教育目的的三個部分是相互聯係的。
二、教育目的論的特點
從總體上看,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論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育目的應該重視兒童廣泛的興趣
赫爾巴特在從事家庭教育時就注意到培養學生的興趣。在《普通教育學》中,他所說的可能的目的也在於培養勻稱的多方麵興趣,以適應未來成年人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是由教師根據兒童的未來生活的需要製訂的
在他看來,今天的教育是為了明天的生活。他之所以持這種觀點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當時的德國,資本主義工業和經濟發展還比較緩慢,未來的生活似乎是可以把握的。正如赫爾巴特自己提出的:“對我們來說,問題僅僅在於:我們能否預料未來人的目的,替他早一點把握這些目的,並為他追求這些目的,這樣他總有一天將感激我們。假如是這樣,我們便不需要其他各種進行教育的理由了”[19]。
(三)在教育目的的製訂中重視兒童的個性
赫爾巴特認為,學生是個別的人,“即使對人類做最純粹的、最成功的描述,這種描述卻同時也始終是對特殊的個人的說明。”[20]因此,教育應該以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應該盡可能避免侵犯個性,讓個性具有的鮮明的輪廓明顯地顯露出來。他進一步論述了個性與多方麵性的對立統一關係,認為個性應該廣泛地與多方麵性融合起來,統一在教育目的的各成分之中。
赫爾巴特雖然主張在教育中重視兒童的個性,但他反對教育者遷就兒童。他曾經指出,如果人們要求成年教育者遷就兒童,為其創造一個兒童世界,這就意味著人們提出了不允許提出的要求,因此,它將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自然的懲罰。
(四)教育目的反映了民主性,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政治上要求民主,經濟上要求發展的需要。他說:“多方麵性是沒有性別、沒有等級、沒有時代差別的。它具有靈活性與普遍存在的可接受性,適合於男女老少,任意地存在於貴族和平民身上,存在於雅典和倫敦、巴黎和斯巴達。”[21]
(五)教育目的培養的是全麵而又專業的人才
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赫爾巴特希望培養的是一切能力得到和諧發展的,又專精於某一行業的人才。
從赫爾巴特對教育的必要目的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
第一,他批評了僅僅把道德當成一種約束的現象,主張使五種道德觀念成為學生自己的意願。他指出:“道德隻有在個人的意願中才有它的地位,所以我們當然先應該這樣來理解:德育絕不是要發展某種外表的行為模式,而是要在學生的心靈中培養起明智及其適宜的意願來。”[22]也就是說,應該使學生養成一種道德性格或道德意誌。從這裏可以看出,赫爾巴特並不僅僅重視傳授道德知識,而更強調道德自律。
第二,教育終極目的的達成依賴於直接目的的實現。培養理想的道德與培養個性、興趣並非截然對立的。欲達到教育的最高目的,須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及規律,方能製訂合理有效的方法。他說:“假如僅僅向上看到我們的最高目的,那麽個性與人世間的多方麵興趣通常就會被遺忘掉——直到不久之後連最高目的也被遺忘掉為止。”[23]“教學的最終目的雖然存在於德行這個概念之中,但是,為了達到這個最終目的,教學必須特別包含較近的目的,這個較近的目的可以表達為‘多方麵的興趣’”。[24]
第三,最高目的的實現需要多方麵的、持續的努力。他認為,終極目的不是個別教師、學科所能完成的,需要全體教育者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受教育者的終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