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功能主義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
以強調社會穩定和諧為特點的功能主義教育思想產生於19世紀的法國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的。
19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一樣,處於激劇“變革”的時代。從政治上看,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法國經曆了從拿破侖第一帝國到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再到法蘭西第二帝國、巴黎公社革命等變化,政權數次更迭,社會動**不安。從經濟上看,這一時期,法國工業革命速度加快,生產力迅速發展。例如,到1847年,法國的棉紡織業共有11.6萬台紡紗機和350萬個機器紗錠,紡織業僅次於英國占世界第二位;到1848年,工業中使用的蒸汽機達5212台,總功率達6.5萬馬力;1831年開始修鐵路,到1870年已有鐵路17924公裏。[1]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法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於傳統的農業社會在萎縮,工業社會大踏步前進,因此城市化速度加快。例如,1801年至1851年間,法國居民在2萬以上的城鎮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從6.75%上升至10.6%;到1891年時,這一比例又上升到21.1%。[2]同時,農業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加入了無產者隊伍。僅1876年至1906年,農業人口就減少了220萬人,占當時農業人口總數的9%。[3]
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首先,失業問題嚴重。從傳統農業走出來的勞動力湧入城市之後,增加了城市就業的難度,結果是無業遊民數量激增。例如,1858年,全法國僅乞丐就有300萬人。[4]失業者增多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穩定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富者變得越富,窮者變得越窮”。[5]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無產階級鬥爭日漸高漲。再次,社會的轉型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傳統價值觀念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逐漸喪失,新的價值觀念的權威性尚未建立,其結果使社會中出現了功能主義教育思想家稱之為“無規範”的現象。最後,在意識形態領域,各種政治、經濟和哲學思想相互碰撞、激烈交鋒,尤其是自拿破侖時代以來形成的中央集權思想和謀求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由放任思想的鬥爭,導致人們思想混亂、無所適從。
上述的政治、經濟以及意識形態領域中的變化和矛盾使得法國社會潛伏著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危機。目睹這一切,功能主義教育思想家十分憂慮。他們希望重組社會並建立一種穩定、和諧、不斷進步的理想社會。為此,他們開始研究社會,創建了社會學理論體係,力圖通過社會學的研究來找到重組社會的理論依據或精神支柱以及實現重組社會的途徑。孔德1822年提出了一份《有關重組社會的計劃》(Plan des Travaux Scientifique Nécessaires Pour Réorganiser la Société),強調了重組社會的必要性,並特別指出了重建思想和重建精神對重組社會的意義。他說:“人們尤其知道目前社會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巨大危機,最後分析起來,在於精神的無政府狀態。事實上,我們最嚴重的不幸在於現在所有的人之間對一切基本的準則存在著深刻的分歧,而這種準則的穩定,是保證真正的社會秩序的首要條件。”[6]在功能主義者看來,這種準則就是一種精神,一種“符合於我們時代的精神”。[7]對於如何才能重鑄這種精神和重組社會的問題,功能主義教育思想家寄厚望於教育。他們希望通過教育來重塑社會成員的人格,重建新的道德觀念,加強“集體意識”,以實現社會的協調和進步。孔德提出,要“以道德力量解決社會重大問題”。[8]塗爾幹也強調,法國的複興必須從建立新的、富有活力的教育係統開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