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曆史地位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與活動的年代,相對於政治領域的鬥爭與經濟思想領域的爭議,教育領域的階級鬥爭剛提上日程,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並不突出,因此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影響的範圍相當有限,重要的是它奠定了無產階級教育觀的理論基礎,堪稱人類教育思想史上的豐碑。
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進展和工人運動以及民族獨立運動的蓬勃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迅速擴大。當代美國未來學者、《第三次浪潮》一書作者托夫勒(A. Toffler)雖不讚成馬克思主義,但也實事求是地承認:“馬克思是個了不起的天才。他的思想像賦格曲那樣謹嚴、複雜……連看不起馬克思的人,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了,實際上也受過他的影響,就像我們受過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的影響一樣,他們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甚至斷言:“在今天的世界上,對馬克思一無所知,就等於半個文盲。”[78]這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已經超出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的範圍,成為人類的精神財富。
如果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從空想變成科學,那麽在20世紀,隨著無產階級政權在一批國家誕生,也就有條件實現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並在社會主義教育實踐中發展與豐富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以資本主義教育為主要考察對象,在批判資本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揭示了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列寧不但考察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教育的新特點,而且在十月革命後致力於把社會主義教育的理論變成社會主義教育的活生生的實踐,著重解決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過程中的一係列原則問題,隨後,蘇聯率先進行了社會主義時期教育改革的嚐試;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則著重考察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道路。通過他們的創造性理論工作,揭示了資本主義教育的本質,資本主義教育固有的和不可克服的矛盾,社會主義教育代替資本主義教育的曆史必然性,社會主義教育和資本主義教育的區別與聯係,社會主義教育和共產主義教育的聯係與區別,社會主義教育自身發展進程中的若幹基本原則、政策界限,以及資本主義前教育的一般特點,等等。
如果說在以往漫長歲月中,由於教育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不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於教育的研究,那麽,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的提高,馬克思主義在教育領域中應用的天地將越來越廣闊。隨著社會主義教育經驗的積累和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很難說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和理論在以後不會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一個獨立組成部分。
在當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社會主義國家理所當然地受到重視,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成為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考察的對象。唯其如此,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再也不容忽視了。
有象征意義的是,英國著名教育史學家博伊德(W. Boyd)曾於1921年著有《西方教育史》一書,該書在他生前先後有六版問世;他逝世後由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埃德蒙·金(Edmund kind)修改和補充,作為第七版於1964年付梓。在第7版前言中提到:該書以前各版,雖提及共產主義之父馬克思,但僅僅提到而已,忽視了“他是一位對社會學的創見有貢獻的人”。正是在感到以往“在西方社會中,馬克思主義基本上被忽視了,特別就教育而言更是如此”,而“我們現在要想找到不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的社會理論和教育理論是不可能的”,[79]故在新版《西方教育史》中肯定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曆史地位。英國教育史學家拉斯克(Robert R. Rusk)和斯科特蘭(James Scotland)合著了一本西方教育史經典著作,即《偉大教育家的學說》。在該書1979年第五版中新列了“20世紀教育家”一章,其中就有“馬克思”一節。斯科特蘭在該書的“前言”中這樣指出:在20世紀中,馬克思“對教育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一些教育專家”。[80]
[1]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華東師範大學輯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頁。
[2] 恩格斯:《恩格斯致卡爾·考茨基(1891年10月14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413頁。
[3] 馬克思:《卡·馬克思關於現代社會中的普及教育的發言記錄》,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46頁。
[4]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71頁。
[5] 卡諾(R. E. Canot,1801—1888),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臨時政府教育部部長。
[6]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115頁。
[7]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114頁。
[8] 馬克思:《法蘭西內戰》,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肓》,第251頁。
[9]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Schonhausen,1815—1898),德國政治家,曾任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1890)和德意誌帝國宰相(1871—1890)。
[10] 恩格斯:《恩格斯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85年10月28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96頁。
[11] 恩格斯:《恩格斯致卡爾·考茨基(1891年10月14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413頁。
[12] 恩格斯:《暴力在曆史中的作用》,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47頁。
[13] 恩格斯:《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120頁。
[14] 馬克思:《馬克恩致勞拉·馬克思(1866年8月28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68頁。
[15] 恩格斯:《恩格斯致海爾曼·恩格斯(1877年1月9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75頁。
[16] 恩格斯:《恩格斯致馬克思(1868年1月23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69頁。
[17] 馬克思:《馬克思致萊昂·菲力普斯(1861年5月6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65頁。
[18]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國哲學家。
[19]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0頁。
[20] 恩格斯:《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頁。
[21]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國經濟學家。
[22] 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國經濟學家。
[23]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
[24]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6頁。
[25]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7頁。
[26]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56頁。
[27]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譯本),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29~230頁。
[28] 恩格斯:《反杜林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88頁。
[29] 格律恩(Karl Gru·n,1817—1887),德國小資產階級政論家。
[30]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86頁。
[31] 恩格斯:《反杜林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95頁。
[32] 榮克(Alexander Jung,1799—1884),德國政論家,接近“青年德意誌”文學團體。恩格斯把他主編的報紙讚揚赫爾巴特,視為“暮氣沉沉和無味的浮誇”一例。
[33] 恩格斯:《評亞曆山大·榮克的〈德國現代文學講義〉》,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2頁。
[34] 羅生克蘭茨著有《作為係統的教育學》(1848),1894年布雷克特把該書英文譯本更名《教育哲學》,為第一本題為“教育哲學”的著作。
[35] 恩格斯:《法蘭克福關於波蘭問題的辯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7頁。
[36] 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1818—1892),德國有機化學家。
[37]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49頁。
[38] 恩格斯:《恩格斯致卡菲埃羅(1871年7月1—3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42頁。
[39]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阿·左爾格(1874年9月12—17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0頁。
[40]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51年8月10日左右)》,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頁。
[41]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51年8月10日左右)》,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320~321頁。
[42] 馬克思:《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幹問題給代表的指示》,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07頁。
[43] 參見馬克思:《政治冷淡主義》,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60~262頁。
[44]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民主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63~265頁。
[45] 參見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70~272頁。
[46] 恩格斯:《反杜林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01~305頁。
[47] 《卡·馬克思關於現代社會中的普及教育的發言記錄》,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46頁。
[48]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56頁。
[49]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頁。
[50]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9頁。
[51]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頁。
[52]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頁。
[53] 《卡·馬克思關於現代社會中的普及教育的發言記錄》,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46頁。
[54] 掌握一定勞動經驗、技能、技術的勞動者同一定生產手段,特別是生產工具的結合。
[55] 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聯係,如協作與分工。
[56] 馬克思:《馬克思致R(1843年9月)》,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6頁。
[57] 馬克思:《馬克思致紐文胡斯(1881年2月22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3、154~155頁。
[58] 恩格斯:《恩格斯致馬克思(1876年5月28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頁。
[59]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7頁。
[60]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譯本),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29~230頁。
[6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頁。
[62]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頁。
[63]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頁。
[64]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頁。
[65] 恩格斯:《共產主義信條草案》,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3頁。
[66]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頁。
[67]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
[68]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5頁。
[69] 恩格斯:《反杜林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頁。
[70] 恩格斯:《反杜林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47頁。
[71]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頁。
[72]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112~113頁。
[73]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頁。
[74]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頁。
[75] 參見恩格斯:《恩格斯致敏娜·卡爾洛夫娜·哥爾布諾娃(1880年8月5日)》,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383頁。
[76] 馬克思:《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幹問題給代表的指示》,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07頁。
[77]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譯本),選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第232~234頁。
[78] 阿爾溫·托夫勒:《預測與前提》,粟米旺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99頁。
[79] 威廉·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任寶祥、吳元訓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2、383頁。
[80] 羅伯特·R. 拉斯克、詹姆斯·斯科特蘭:《偉大教育家的學說》,朱鏡人、單中惠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