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赫爾巴特學派的形成和發展

字體:16+-

一、赫爾巴特學派形成的背景

赫爾巴特(Johan Feridish Herbart,1776—1841)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他強調把教育學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使教育學擺脫了依附於哲學的從屬地位,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教育學的科學化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然而,赫爾巴特的卓越功績在他生前及以後的20年裏,並沒有在德國引起足夠的重視。他曾為此嗟歎道:“我那可憐的教育學沒能喊出它的聲音來。”[1]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未能在19世紀上半期廣泛傳播,一些教育家認為,除當時德國政府趨於保守,對他的理論不感興趣、不重視,許多哲學家、思想家正全神貫注於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和黑格爾的理論成果而無暇傾聽教育界的呼聲外,赫爾巴特教育理論本身的深奧、龐雜以及概念表述上的晦澀,使一般教師難以理解,在教育實踐中不容易應用也是重要的原因。

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推廣迫切要求教育部門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者,這就促進了歐洲各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要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關鍵在於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使他們掌握必備的教育教學方麵的技能技巧,成為當時各國教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迫切需要有一種新的教育理論來指導。

當時,不少教育家發現,赫爾巴特教育學說具有以下幾個突出優點。

(1)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基礎堅實。赫爾巴特強調把教育學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其中倫理學決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學則決定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這樣,就使教育學具有特定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成為一門較完整的學科。

(2)赫爾巴特創立的教學階段理論簡單明了,便於普通教師掌握,也容易在教學中操作,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3)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整套管理教育學生的方法,有利於學校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有利於學生品德的培養。

正是在這樣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從19世紀70年代起,德國、美國等許多教育家紛紛出版和翻譯介紹赫爾巴特的著作,宣傳和推廣他的教育主張,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赫爾巴特學派運動。

二、赫爾巴特學派的形成

在赫爾巴特1841年去世後的20年裏,他的教育學說很少被人注意。但赫爾巴特生前在大學裏從事教育理論的研究和教學長達40餘年,出版有關教育理論方麵的著作甚豐,長期主持哲學講座,經常舉行有關教育問題的演講,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赫爾巴特學說影響的學生很多。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論、刊物文章介紹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並且在實踐中推廣運用他的教育主張,很快在德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赫爾巴特學派運動。

赫爾巴特學派運動,可以說是在1865年德國教育家齊勒爾的重要學術著作《教育性教學原理的基礎》(Found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Educational Instruction)出版後才開始的。齊勒爾在萊比錫大學旁聽過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課,認真地研讀過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和其他教育學著作,係統地接受了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它。他經過多年探索於1865年出版了《教育性教學原理的基礎》一書。在該書中,他用通俗簡潔的語言係統地介紹了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並說明如何應用它來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該書的出版發行拓寬了人們的眼界,激發了人們對被遺忘的赫爾巴特學說的興趣,許多教育工作者爭先恐後地翻譯出版赫爾巴特的著作,介紹他的理論,使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開始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各國廣泛傳播起來。

麵對信奉赫爾巴特教育學說的人數不斷增多、研究赫爾巴特教育學說的著作不斷增加的形勢,為了將赫爾巴特學派運動引向深入,在齊勒爾等人的倡導和多方努力下成立了德國的科學教育學研究會(Associ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Education),由齊勒爾擔任會長。這個學會在齊勒爾、斯托伊等人的領導下,廣泛開展了“文化階段複演說”“核心課程”“教育性教學”“教學形式階段說”等問題的討論,促成了介紹赫爾巴特學說的年鑒的編纂出版,並指導德國各州建立研究赫爾巴特學說的分會。齊勒爾等人領導的德國科學教育學研究會的活動,對赫爾巴特學說在整個德國的傳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赫爾巴特學派的發展

使赫爾巴特教育學說的影響開始超越德國而遍及歐洲、美洲及亞洲各國的是齊勒爾的學生、德國著名的教育家萊因。萊因於1885年正式接替了斯托伊在耶拿大學的教育學講座,並舉辦教育學研究班和兼任附屬實驗學校的校長,創辦發行《耶拿大學教育學研究班通報》等教育刊物,使耶拿大學成為當時德國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心和各國教育理論最重要的發源地。萊因通過該教育學研究班為在世界上傳播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培養了許多赫爾巴特主義者。他的學生除了大量來自歐洲國家之外,還包括日本、澳大利亞、智利、南非、俄國、美國、墨西哥等國家的教育學者。從1886年到1911年,萊因創立的耶拿大學教育學研究班共辦了50期,培養了2000多名研究生,他們中許多人學習結束後回國在本國教育部門任職,成為各自國家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的鼓吹者和領導者,把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用來指導本國的教育改革。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的中心由德國轉向了美國。這時期的美國已成為世界頭號的工業強國,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對培養人才的教育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公立學校運動的迅速發展對提高師資訓練的質量,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編寫出具有美國特色的中小學教材等方麵都迫切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這就促使了美國教育理論界向德國赫爾巴特學派學習並把它與美國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美國的赫爾巴特學派。美國赫爾巴特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加謨(Charles De Garmo)和麥克默裏兄弟(Chales A. McMurry、Frank M. McMurry)。德加謨等人從德國耶拿大學的教育學研究班給美國帶回了德國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並把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傳遞給他們所培訓的教師們。1889年德加謨出版的《方法的基礎》、1895年出版的《赫爾巴特和赫爾巴特主義者》(Herbart and Herbartians)及1892年查爾斯·A. 麥克默裏出版的《一般方法要素》成為當時美國各州師範院校學生的教科書,在美國教育界產生了極大影響,推動了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在美國的廣泛傳播,使信奉赫爾巴特教育學說的人數不斷增加。

為了把美國的赫爾巴特學派運動引向深入,德加謨等人在1892年建立了美國的赫爾巴特俱樂部。1895年,該俱樂部擴大成為“全國赫爾巴特教育科學研究會”,德加謨任第一任會長和學會年鑒編輯,查爾斯·A. 麥克默裏任秘書。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當時也是該研究會的成員。該研究會在德加謨等人的倡導下,大量翻譯出版赫爾巴特和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著作,舉辦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研討會,使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在美國備受推崇。正如美國教育委員會在1894年至1895年的年度報告中指出:“美國的赫爾巴特學派教育學的信徒要比在德國國內還多。”[2]

在杜威等人的倡導下,“全國赫爾巴特教育科學研究會”於1902年更名為“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會”。此後,有關以赫爾巴特學派為主題的教育文獻,其問世的數量顯著下降,這表明赫爾巴特學派作為一場運動已趨於衰落。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赫爾巴特學派的思想觀點在美國教育界特別是在美國師範院校的教科書中依然占有絕對優勢,起著支配地位。就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美國教育界取代了赫爾巴特學派的領導地位之後,原來信奉赫爾巴特學說的人並沒有徹底拋棄赫爾巴特學派的觀點,他們保留了其中積極的因素,並根據新的需要不斷發展它,使它在教育實踐中繼續發揮作用。許多人認為,即使在今天,“在美國思想界和課堂實踐中,赫爾巴特學說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3]

在日本明治維新改革20年以後,赫爾巴特教育學說在日本大為盛行。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特別是他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大和儒學相一致,且具有近代哲學的新意,因而頗受日本當局的歡迎。日本學者爭先恐後地翻譯出版赫爾巴特和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著作,並根據赫爾巴特學派的觀點編寫日本的教育學著作。當時,日本教育界的教師們對赫爾巴特的教學論,特別是赫爾巴特學派的五段教學法非常感興趣。他們普遍認為,赫爾巴特學派的五段教學法,注意兒童的心理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比起傳統的呆讀死記的教學方法生動活潑得多,也便於教師按照規定的程序操作運用,有利於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赫爾巴特學派的五段教學法在日本廣泛而持久地推廣應用,對當時日本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20世紀初期,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思想轉道日本傳入中國,對當時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尤其對教學論的影響最大。赫爾巴特及赫爾巴特學派的教學論,強調以心理學為基礎,以多方麵興趣為依據選擇教學內容,所闡述的形式階段論以及由形式階段論所創立的五段教學法,其最大特點是程序性、可操作性強,它能消除教師課堂講授中容易產生的混亂現象,能使經驗不多的教師迅速地掌握授課的技巧。這正好適應了中國在從傳統的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師資缺乏、教師素質普遍低下的實際情況,因而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歡迎,很快在我國各地廣泛傳播開來,對我國中小學教育和師範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的曆史意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赫爾巴特主義是現代教育中的統治力量,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對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具體來講,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的曆史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它促進了教育科學知識在各國的廣泛傳播和普及

赫爾巴特學派在德國、美國等地廣泛建立推廣赫爾巴特教育學說的教育學研究會,大量翻譯出版赫爾巴特的教育著作,著書立說,發行刊物,介紹赫爾巴特學派的觀點。據德國赫爾巴特學派的創始人萊因在其《教育百科全書》(1895)中的統計,從1860年至1895年,僅在德國和瑞士就出版了有關赫爾巴特教育學說的論著2234部,同時有10種教育刊物先後創辦,致力於宣傳赫爾巴特的學說。這就使原來鮮為人知的赫爾巴特教育學說在世界各國廣為傳播,對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興趣,像浪潮一樣,席卷了世界各國的教師和學生。“不僅如此……赫爾巴特的術語,例如,‘興趣’‘統覺’‘相關’‘教學形式階段’……一直掛在每個教師的嘴邊”[4]。

起初,人們確實把赫爾巴特學派及其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當作科學的教育理論,但通過教育實踐的檢驗發現,赫爾巴特及其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學說確實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各國教育學者對赫爾巴特及其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從各方麵進行研討,使人們對教育科學的認識不斷加深。在赫爾巴特學派的基礎上,實用主義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評價學等新興學科不斷湧現,教育科學體係終於在20世紀初期開始建立起來了。

2.它促進了各國師範教育的迅猛發展,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促進了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產業革命的興起,以及國家主義的盛行,發展教育尤其是師範教育對歐美國家國民素質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但19世紀60年代以前,歐美各國教育發展緩慢,師範教育極為落後,教師地位低下,素質普遍很低。19世紀下半期興起的赫爾巴特學派運動,大力提倡發展教育科學,廣泛創立師範學校,招收大批有誌從教的青年入學,向他們傳授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理論,使他們在短期內掌握了教育教學的步驟和技巧,提高了歐美國家乃至世界各國教師的素質,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弊端。這主要表現在:

(1)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嚴重。赫爾巴特學派的創始人及其門徒,在把赫爾巴特學派的五段教學法從德國向世界各國廣泛傳播時,武斷地認為這種模式對任何學科都普遍適用,要求教師嚴格按照模式規定的要求進行教學,其結果導致了教學過程中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泛濫。

(2)赫爾巴特學派雖然也提出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興趣,但重點卻在於讓教師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要求學生圍繞著教師轉,對學生積極性的發揮重視不夠,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這種哲學在關於教師在教導學生的責任方麵是雄辯的,而在學生的特權方麵卻幾乎是緘默的。……簡言之,除了教育的本質——尋求機會進行有效訓練的生機勃勃的活力這一點外,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事實都考慮到了。”[5]

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席卷全球的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給世界教育帶來的巨大的積極影響,又要看到它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