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西歐新教育運動的發展曆程

字體:16+-

1889年英國教育家雷迪(Cecil Reddie,1858—1932)創辦阿博茨霍姆學校(Abbotsholme),標誌著西歐新教育運動的興起,1966年新教育聯誼會更名為“世界教育聯誼會”,標誌著西歐新教育運動的結束,前後70餘年。依據新教育運動發展曆程的自身邏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西歐新教育運動興起的階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為西歐新教育運動的蓬勃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歐新教育運動逐步消解,為消解期。

一、西歐新教育運動的興起

西歐新教育運動的興起主要得益於一些對社會宗教及精神複興滿懷信心的個人或私人組織的努力。他們所創設的為數不多且規模較小的私立學校便成為新教育運動的發祥地,英國教育家雷迪則是創辦新學校的先行者。

雷迪早年信奉社會主義,並在1883年加入激進的社會主義組織“新生活兄弟會(The Fellowship of the New Life)”。不過,當投身教育事業時,雷迪已放棄了社會主義信仰。雷迪主要是出於對當時英國學校教育,尤其是對公學教育的不滿而致力於教育事業的。雷迪認為,英國當時的公學以古典人文學科為主要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需要相脫離,不可能承擔起對社會文明進行改造的巨大使命,隻有創辦一種全新的學校方可得以較好地踐行這些職責。他在1889年創辦的阿博茨霍姆學校即是這樣一種全新的學校,這不僅體現在該學校的課程設置上,還體現在教學組織與教學方法上。正因為如此,該校一經建立即引人注目,一些銳意革新教育的教育家競相學習並紛紛仿效。

繼阿博茨霍姆學校創設4年之後,巴德利(John Haden Badley,1865—1967),在英國南部蘇塞克斯郡創辦了貝達爾斯(Bedales)學校。隨後建立的類似的新教育機構還有:位於曼徹斯特由亞曆山大·戴文(Alexander Devine)創辦的高頓男童之家;位於布裏斯托爾,由帕克(Badminton Park)創設的女童學校。此類學校雖然為數不多,但卻以鮮明的新教育特色而引起世人的重視:它們強調兒童通過具體的活動,如手工勞動、園藝作業及遠足等進行學習;教師僅僅起指導者的作用,負責學生的看護、營養及心理健康發展等事務;允許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事務。

阿博茨霍姆學校的榜樣作用超越了國界,德國教育家利茨(Hermann Lietz,1868—1919)、法國社會學家德摩林(Edmond Demolins,1852—1907)在參觀了雷迪創辦的學校之後,分別在德國、法國創建了新學校。

1898年,德摩林出版了《新教育》(Education Nouvelle)一書,主張在法國推行新教育,並於第二年創辦了法國第一所新學校——羅歇斯學校(Ecoles des Roches)。稍後,利茨於1901年至1904年在德國的埃爾森堡、豪賓達、拜勃斯頓地區創建了3所鄉村寄宿學校(Landerziehungsheime)。其中設在埃爾森堡的鄉村的寄宿學校招收6~12歲的男童,設在豪賓達的學校招收13~16歲的男少年,設在拜勃斯頓的學校則招收16~19歲的學生入學學習。後來這3所學校又擴展成為8所,均仿效阿博茨霍姆學校,提供新教育。

這一時期,受阿博茨霍姆及其他新學校的影響,荷蘭、比利時、瑞士、意大利等國也先後創辦了各式各樣的新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瑞士教育家費利耶爾(Adolphe Ferriere,1879—1966)創辦的克拉塞格學校(1899年),德國教育家文內肯(Guctav Wyneken)等創設的威克爾斯多夫學校(1906年),比利時教育家德可樂利創辦的“隱修學校”,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羅馬創設的蒙台梭利學校(1907年),德國教育家格希布(P. Geheeb)興辦的歐登瓦爾德學校(1910年),英國教育家瑪格麗特·麥克米倫(Margaret McMillan,1860—1931)與雷切爾·麥克米倫(Rachel McMillan)姐妹創辦的保育學校。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西歐各國共興辦新學校達100餘所。

值得注意的是,西歐新教育運動在初步興起時期缺乏類似總體教育規劃一類的東西。各個教育家憑著自己對新教育事業的理解,更具體地說,是依據自身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教育發展類型的把握來創辦新學校,投身於新教育運動。他們紛紛創設新學校,以具有建設性的教育實驗作為開路先鋒,然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當然在這期間,各國的教育家在教育觀念上有互相學習借鑒的地方,在教育實踐上也發揮了相互啟發的作用,但這種借鑒與啟發均是教育家個人的隨機行為,缺乏必要的組織與計劃性。鑒於新教育運動在西歐各國發展的現狀,客觀上產生了從理論上詮釋新教育運動開展原則的需要,也萌生了各國新學校之間實現有益的交流與聯係的需要。這一時期瑞士教育家費利耶爾憑著對新教育事業懷有的熱忱及卓有成效的理論詮釋與實踐工作,為新教育運動步入正軌做出了貢獻。

費利耶爾在為比利時教育家瓦斯孔塞羅(Faria De Vasconcellos)所著的《比利時之新學校》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對新學校及新教育運動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闡釋。費利耶爾首先指出,新學校就其性質而言,是實驗教育學的實驗室,兒童在新學校的學習包括與手工勞動相聯係而實施的智力教育及通過兒童自我管理而進行的道德教育兩個方麵。此外,費利耶爾還具體歸納了新學校的特征,例如,實行寄宿製;校址大多選在環境優美的鄉間或城市遠郊;注重學校家庭氣氛的營造;重視發揮兒童經驗與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新學校開設遊戲、園藝勞動、手工、體操、旅行等課程,發展兒童多方麵的能力;等等。

為促進各國新學校之間的交流與聯係,費利耶爾於1899年在瑞士日內瓦創建“國際新學校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Nowsrelles)”,具體負責有關新教育的文獻交流及保存事務。

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西歐新教育運動的興起階段,既表現在各國創設了不同類型的具有新教育一般特征的新學校,又表現在對新教育的一般理論及原則進行了初步探索。

二、西歐新教育運動的蓬勃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歐新教育運動逐步蓬勃發展。這不僅表現在此前創立的新學校獲得進一步發展,在教育實踐的推動下,新教育理論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豐富,還表現為新學校在繼續創辦及新教育運動原則得到具體確立,更體現為新教育聯誼會的成立和該組織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1919年,德國人類學家魯道夫·斯泰納(Rudolf Steiner)創辦了瓦爾道夫舒勒學校(Freie Waldorfschule)。此前,斯泰納曾於1914年發表《人類學視野中的兒童教育》一文,集中論述了自己對新教育的理解。瓦爾道夫舒勒學校以其鮮明的新教育特征吸引了眾多學生,在最初5年內,在校生達到1000人。但1938年遭納粹封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複辦。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創辦的較著名的新學校還有設在維也納的茲采克學校(Franz Cizeks School),該校提供完備的藝術自由表達教育,讓學生從事手工活動以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另外,位於德國德雷斯登郊區哈雷拉的達爾克羅斯學校(Dalcroze School)也是較為知名的一所新學校。該校特色之一便是采用韻律舞蹈的方法進行教學,把兒童的活動與藝術、手工、音樂及舞蹈等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注意引導學生在對有意義的活動的積極參與中悟出教育的真諦。英國教育家尼爾創辦的夏山學校是一所較為著名同時也具有較多爭議的學校。尼爾先在德國達爾克羅斯學校負責外國學生部的工作。1923年,德國南部撒可尼地區政局動**,尼爾遂將該部遷至維也納附近的聖塔哥思堡。該校因不設宗教課程而不見容於維也納教育管理部門,遂又遷至英國多塞特郡的萊莫·雷季斯地區,在此正式組建夏山學校。夏山學校最有特色之處在於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校的管理及各種政策的製定。這裏還應提及英國女教育家蘇珊·艾薩克斯(Susan Isaacs,1885—1945),她於1924年在劍橋大學廢棄的麥芽作坊內開設了一所幼兒學校——馬爾丁豪斯實驗學校,該校采用了一種有別於蒙台梭利教學方法的新辦法。通過對2~9歲幼兒進行係統、詳細的觀察和研究,在瑪格麗特·麥克米倫保育學校運動的基礎上,艾薩克斯將英國保育學校的理論和實踐推向一個新高度。

在新教育理論的發展上,這一時期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新教育理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這些教育理論主要包括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坦(George Kerschensteiner,1854—1932)的公民教育及勞作學校理論,瑞典教育家愛倫·凱的自由教育理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理論。同時,在新教育實踐蓬勃開展的大背景下,又湧現出一批新的教育理論家,他們是英國的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沛西·能(Percy Nunn,1870—1944)、羅素(Bertrand Arthur Russell,1872—1970)、尼爾以及比利時的德可樂利等。

各國新教育家在開展新教育運動的過程中,基於對共同事業的追求,交流與聯合的趨勢更為明顯,日內瓦國際新學校局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一些教育家曾於1914年集會於英國,共同商討籌建國際新教育組織機構的相關事宜。在瑞士教育家費利耶爾的積極倡議和組織下,1921年7月30日至8月12日,英、法等14個國家的100餘位代表在法國加萊(Calais)舉行國際新教育研討會。與會者就“兒童創造性自我表現”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蒙台梭利、德可樂利、尼爾等人還進行了專題發言。最後,會議決定成立“新教育聯誼會(The New Education Fellowship)”;創辦一份刊物作為宣傳新教育理論的陣地,這份刊物的名稱是《新時代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New Era;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journal for the promotion of 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新時代的教育》還以法文、德文同時刊印。此次會議還確定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歐洲舉行了8次會議,在南非和澳大利亞舉行了兩次會議。新教育聯誼會成立後,國際新學校局的工作沒有中斷,而是與新教育聯誼會一起開展工作。

1921年召開的加萊會議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便是新教育原則的確立。原則共有7條:

①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準備讓兒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和實現其精神的至高境界。無論教育家持什麽觀點,教育的目的皆在於維護及增進兒童內在的精神力量。

②教育應尊重兒童的個性。而隻有通過讓兒童內在的精神力量自由,才能發展兒童的個性。

③各種學習及真正的生活訓練都應給予兒童的天賦興趣以自由施展的機會。應在各種手工的、智力的、審美的、社會的和其他類型的活動中喚醒和發展兒童的天賦興趣。

④每一年齡有其特定的性質,因此需要兒童在教師的協助下自己來組織個人的和團體的紀律。這種紀律應能養成更強的個體的和社會的責任感。

⑤教育中的自私性競爭必須加以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利用合作的方式教育兒童獻身於他所屬的團體。

⑥實施男女同校教育,接受共同的教學和教育。盡管男女有別,但是讓男女兒童合作會相互產生有益的影響。

⑦正確實施新教育,不僅要把兒童培養成為合格的公民,使其能夠履行對鄰裏、本民族及整個人類的職責,還有助於其意識到個人的尊嚴。[11]

從新教育聯誼會所確定的這七項原則來看,新教育主要是以肯定兒童自由、發展兒童個性為己任的,與此同時,還強調了培養兒童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全麵崩潰,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全麵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呈現大蕭條的態勢,生產倒退,貨幣貶值,失業率驟升,並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及社會問題。這次危機導致新教育聯誼會從而也是新教育運動工作重點的轉移。如果說此前新教育運動重點是兒童興趣的發展、個性的張揚、活動的組織,那麽此後的重點則是考慮新學校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一轉變從新教育聯誼會議主題的更易中即可清楚地看出。

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前,新教育聯誼會共舉行了5次會議,其主題分別為:“兒童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教育與創造性”“兒童創造性的培養”“教育中的自由內涵”“新心理學與課程”。1932年及此後幾次會議的主題分別是“教育與社會變遷”“為國際社會之生存而教育”“教育改革與新教育”等。事實上,1932年之後,新教育運動的實施開始強調通過教育對社會進行改造;要求讓兒童初步認識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真實情況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複雜性;注重培養兒童的社會參與意識及社會責任感;教育兒童正確對待本國的民族遺產。

1942年4月,新教育聯誼會在英國倫敦召開會議,會議通過了著名的《兒童憲章》,重申所有兒童,不論性別、種族、國籍、宗教信仰及社會地位如何,均享有如下基本權利:

①兒童的人格是神聖的;兒童的需要必須是任何良好教育製度的基礎。

②兒童所享有的適當的衣、食、住的權利應該被認為是國家財源的首要開支。

③兒童擁有有效的醫療保健及治療的平等權利。

④兒童擁有接觸本國知識與智慧寶藏的平等機會。

⑤兒童享有接受全日製學校教育的權利。

⑥所有兒童都應該得到適度的宗教教育。[12]

三、西歐新教育運動的消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成立以及各國教育形勢的新發展,西歐新教育運動逐步走向消解。新教育聯誼會從1946年之後便開始討論教育的一些具體問題,如新學校的教師等。新教育聯誼會於1966年更名為“世界教育聯誼會(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英國教育史專家斯圖爾特(W. A. C. Stewart)指出:“這個協會的未來也許更困難,但是,它在英國及世界教育革新史上所表現出的活力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3]作為一場教育運動,作為一種教育思潮,新教育終歸要走向消解,但是半個世紀以來,新教育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聯係、由上而下,或如急風暴雨,或如涓涓溪流,深深地影響了西歐教育觀念及教育製度,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積澱成文化,對未來有形無形中發生著影響,這種影響是長遠的、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