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新傳統教育思潮
新傳統教育是指西方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力主恢複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至誇美紐斯、赫爾巴特以來所形成的教育傳統的教育思潮,它由幾個既相互區別、又密切相關的教育思想流派所構成,包括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和新托馬斯主義等,其中以要素主義為主要代表。
自杜威首次提出傳統教育的概念並對傳統教育予以抨擊之後,西方教育理論可粗略地劃分為兩大陣營:一是以實用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為代表的“現代派”或“進步派”,二是以要素主義為代表的“傳統派”或“新傳統派”兩大派係。
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風行近半個世紀的歐洲新教育運動、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及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是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的,它們與進化論、科學實驗主義等現代認識論和價值觀緊密聯係在一起,在教育改革中將兒童的興趣和社會的需要置於中心位置,突出教育在解決個人和社會實際問題中的價值和作用。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隨著西方社會政治、經濟危機的出現,許多人已開始懷疑占主流地位的教育改革是否發生了方向性的偏差。作為對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回擊,自20世紀30年代起,西方,特別是美國要求回複傳統教育的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等教育思潮揭竿而起。盡管他們的思想主張存在著某些差別,但都認為進步主義教育過於關注兒童個人的經驗和適應當前即時的需要,忽略了學校傳授係統文化科學知識的基本職能,直接導致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都認為要改變美國教育落後的現狀,就必須恢複基礎課程,突出智力標準,注重心智訓練,加強學校的紀律性,以教材、教師為教育的中心取代以兒童的興趣和活動為中心;都注重對西方民主社會公民的培養。
新傳統教育思潮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60年代末一度衰落。但從七八十年代起,又有以新的姿態重現活躍之勢。美國教育學者鮑恩(J. Bowen)和霍布森(P. R. Hobson)在分析西方現代教育思想的源流時,就把七八十年代教育思想的紛爭繼續歸結為“進步派”和“傳統派”兩大思想派係之爭,並指出始自於盧梭、杜威的“進步派”在七八十年代已分化為“衝突派”和“糾正派”,源於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傳統派”也可區分為“自由派”和“保守派”。[1]
美國另一教育學者古泰克(G. L. Gutek)在對西方曆史上各種教育思潮做了係統的分析後,也認為美國20世紀70年代“恢複基礎運動”的興起與要素主義教育思潮緊密相關,“恢複基礎運動”是要素主義複興的一種形式。他還指出,這一運動正沿著三條不同的途徑向前發展:一是受貝斯特(A. E. Bestor,1908—1994)理智學科主張的影響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的“基礎教育委員會”,正繼續為美國學校達到基本的學術性技能和科目的要求而不懈努力;二是由部分家長、企業家、政治家和少數職業教育工作者所結成的鬆散聯盟正為教育質量的提高而共同奮鬥,盡管他們對教育現狀的批評動機各不相同,有的是不滿學生考試分數的下滑,有的是不滿傳統道德觀念的喪失,有的擔憂校園毒品的泛濫及美國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的下降,等等,但在要求學校恢複傳統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方麵,他們團結在了一起;三是聯邦政府組織的教育改革運動,以裏根總統執政期間教育部長貝爾(T. H. Bell)組織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調查委員會1983年題為《國家處於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為起始,其後一係列的教育研究、調查報告和教育改革的主導方向都是沿著“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主題進行的。[2]
由此可見,從20世紀70年代西方“恢複基礎運動”到90年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統一學校課程、倡導全國性教育標準的教育改革,其間所包含的教育理念與新傳統教育思潮並非毫無幹係。盡管很少有人標榜自己的思想屬於哪一流派,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的名稱也少有使用,盡管當代主流改革的趨勢與上述思潮所倡導的精神和內容也存有重大差異,但新傳統教育思潮與西方當代教育改革的理念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聯係,這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限於篇幅和資料,本章著重探討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較為活躍、思想表述較為集中時期的新傳統教育的幾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