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論教師和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管理

字體:16+-

列寧一貫重視教師的作用並關心教師隊伍的狀況。早在1909年,他就在給喀普裏黨校學員的信中寫到,學校的真正性質和課程的政治思想方向既不可能決定於任何的監督與領導,也不可能決定於任何的教學大綱和章程,而是“由教學人員來決定”的。[21]列寧在揭露沙皇政府的反動教育政策時,曾非常具體地、憤怒地談到當時國民教師悲慘的生活狀況和他們遭受的政治迫害。列寧還指出,特別是在1905年至1907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後,許多國民學校的校長、督學和教師被解職,教師被沙皇政府追趕得像兔子一樣不得安寧。

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在百忙中多次出席各種教師會議並發表講話,親自做教師的工作。他在一些講話和著作中深刻地分析蘇聯當時教師隊伍的狀況及變化,闡明教師的地位與作用,指明改造和建設教師隊伍的正確政策。

列寧堅信,“大多數教師是同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緊緊站在一起的”,“大多數教師是一定會真心實意地擁護被剝削勞動者的政權的”。[22]他還說,從舊社會過來的“教師群眾接受了資本主義文化遺產,全身沾染了這種文化的缺點”,但他們也是一些“受資本主義壓迫的、資本主義與我們爭奪過的群眾”,必須對他們進行耐心的工作,把他們“引上正路”。[23]列寧要求黨組織、教育行政領導部門和先進教師一起來做好爭取與團結舊教師的工作。他要求,不僅要把教師的一部或大部徹底爭取過來,而且要把全體教師徹底爭取過來,做到不再混有不可救藥的資產階級反革命分子,要把認真地貫徹共產主義的原則(政策)作為當時國民教育方麵最迫切的任務之一。[24]1923年1月,他在口授的《日記摘錄》中再次強調:“應當不斷地加強組織國民教師的工作,以便使他們從資產階級製度的支柱(在無一例外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裏,他們一直是資產階級製度的支柱)變成蘇維埃製度的支柱。”[25]他強調,新生的國家政權迫切需要知識分子,要“吸收數十萬有用的人才來為共產主義教育服務”[26]。

為了改造舊教育,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教育,列寧在強調爭取和改造舊教師的同時,還提出了培養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新教師的任務。他認為,這支新的教師隊伍應該緊密地同黨和黨的思想結合起來,能貫徹黨的精神和團結工農群眾,並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年青一代和工農大眾。列寧一再強調,要組成社會主義的教師大軍,這支大軍正是由新、舊兩部分教師組成的。

列寧指出,蘇維埃的教師大軍“首先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教育的主力軍”[27]。它肩負著培養建設新生活的年青一代的重任,同時還要向工農大眾進行廣泛的社會教育和普及文化科學知識。因此,他要求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尊重他們的勞動。列寧在《日記摘錄》中這樣寫道:“應當把我國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裏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這是用不著證明的真理。為此,我們必須經常不斷地堅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奮他們的精神,也要使他們具有真正符合他們的崇高稱號的全麵修養,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28]他認為這是當時蘇俄國民教育工作中應當注意做的“主要事情”。他警告說:沒有“把國民教師的地位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就談不上任何文化”。[29]

在教育管理方麵,列寧一貫強調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的領導。他在晚年特別關心的是應該如何發揮黨的領導作用的問題。針對俄共(布)召集的第一次黨的國民教育會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列寧於1921年2月初相繼發表《中央委員會給教育人民委員部黨員工作者的指示》和《論教育人民委員部的工作》等重要文件,專門論述了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領導與管理問題。其主要精神是:要求有關領導正確理解和貫徹黨綱中關於國民教育目的任務的規定,正確理解和貫徹黨中央有關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定;要避免空談,多做實際工作;要善於領導教師群眾,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要善於同教師友好合作,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與積極性;要有計劃地充分估計、檢驗和總結實際經驗,並係統地利用這種經驗和教訓,以利於改進工作;要吸收具有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知識的教育家以及在職業技術教育(包括農業教育)方麵具有同樣知識的人參加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工作。他要求教育人民委員部和部務會議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上述這些方麵的工作上。他寫道:“共產黨員領導者要能修正具有實際經驗的教師的教學大綱,編寫適用的教科書,切實地改進(即使改進很少)10個、100個和1000個教育專家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條件,隻有這樣的共產黨員領導者才是真正的領導者。如果一個共產黨員隻會侈談‘領導’,卻不善於安排專家做實際工作,不善於使他們在實踐中取得成就,不善於利用成千上萬的教員的實際經驗,那麽,這樣的共產黨員就毫無用處。”[30]列寧還說:“衡量國民教育部門(和機關)黨員的工作成績,首先應當看他吸收專家的這項工作做得如何:是否善於發現他們,善於使用他們,善於實現教育專家和黨員領導者的合作,善於檢驗已經做了的工作及其進度,善於前進——哪怕是極其緩慢極其有限地前進,隻要是切切實實,依靠實際經驗就行。”[31]

此外,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管理方麵,列寧還強調了必須發揮工農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認為,工農群眾的參與有利於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和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弊病。他期望工農大眾能夠自覺地投入掌握文化的鬥爭,成為文化教育的真正主人。

列寧的這些教育管理思想,充分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民主精神。

列寧的教育思想是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革命理論一樣,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基礎的。如前所述,列寧用辯證的觀點正確地處理和論證了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與文化革命的關係。他在論述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建設的道路時雖強調對舊的文化與教育應該進行批判和根本改造,但是他並沒有割斷新文化、新教育與舊的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中所創建的文化教育寶庫的曆史聯係,而是摒棄並且嚴厲地批判曆史虛無主義,提出批判地繼承文化教育曆史遺產的方針,要求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人力、物力的基礎上創建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和新教育。1918年三四月間,列寧曾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提綱中提出一個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 + 美國的國民教育 = 總和 = 社會主義。這一公式極好地說明了他對當時科學技術知識與教育的最新成就所持有的開放態度。20世紀2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蘇聯被批判地加以利用,和列寧的態度是有一定關係的。

列寧科學地論述了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係。他深刻地揭露了教育超政治的觀點的虛偽性,明確地指出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教育必須與其曆史任務相聯係。尤其重要的是,當蘇俄社會發展轉入和平建設的軌道時,列寧非常及時地指出,教育必須為經濟建設、為創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服務。

在談論年青一代的教育問題時,列寧主要是從當時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與科技革命的要求和蘇俄的實際情況出發,側重論述了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智育、綜合技術教育的任務與途徑,而很少一般地論述人的全麵發展。在列寧的著作中有時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兩個詞作為同義詞使用,但是他明確地區分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個發展階段,並且指出:“我們在俄國(推翻資產階級後的第三年)還剛處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即向共產主義低級階段過渡的最初階段。”[32]在列寧的著作中時常提到要把年青一代培養成“共產主義者”,但他所強調的主要是使青年具有共產主義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勞動態度、現代人的學識和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本領。在談到教育、訓練和培養全麵發展的、受到全麵訓練的人,即會做一切工作的人的時候,列寧寫道:“共產主義正在向這個目標前進,必須向這個目標前進,並且一定能達到這個目標,不過需要經過許多歲月。如果目前就企圖提前實現將來共產主義充分發展、完全鞏固和形成、完全展開和成熟的時候才能實現的東西,這無異於叫四歲的小孩去學高等數學。”[33]

總之,在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列寧十分重視發揮無產階級專政的教育職能。他要求對工農大眾進行耐心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時要實現從掃盲到培養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需要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的任務。

在論述共產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管理與領導時,列寧強調從實際情況出發,多做實事,並指示要依靠教師與工農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善於總結實際經驗,以推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

列寧的教育思想大多是對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實際問題思考的結果,帶有非常具體、實際、可操作性強的特色。但是,列寧的教育思想又具有普遍意義。列寧所思考與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切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國家可能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當無產階級在一個像舊俄國那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裏取得政權並著手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列寧的教育思想更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列寧教育思想的另一特征便是其發展性。列寧針對許多教育問題所提出的觀點,沒有一味地重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體結論,而是在新的條件下創造性地運用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原理,並得出了一些新的認識和結論,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推向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 《列寧全集》,第43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頁。

[2] 《列寧全集》,第43卷,第371~372頁。

[3]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3~774頁。

[4] 《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頁。

[5] 《列寧全集》,第39卷,第299頁。

[6] 蘇聯教育科學院:《列寧論教育》(下),華東師範大學《列寧論教育》輯譯小組輯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頁。

[7] 《列寧全集》,第43卷,第367~368頁。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8頁。

[9]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5頁。

[10] 《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頁。

[11] 《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169頁。

[12] 《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頁。

[13] 《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422頁。

[14] 《列寧選集》,第4卷,第287頁。

[15] 《列寧全集》,第39卷,第294頁。

[16] 《列寧全集》,第39卷,第303頁。

[17] 《列寧全集》,第39卷,第307頁。

[18] 蘇聯教育科學院:《列寧論教育》(下),第165頁。

[19] 蘇聯教育科學院:《列寧論教育》(下),第167頁。

[20] 蘇聯教育科學院:《列寧論教育》(上),第37頁。

[21] 《列寧全集》,第45卷,第249~250頁。

[22] 《列寧全集》,第35卷,第421頁。

[23] 《列寧全集》,第39卷,第405頁。

[24] 《列寧全集》,第36卷,第106頁。

[25] 《列寧全集》,第43卷,第358頁。

[26] 《列寧全集》,第39卷,第405頁。

[27] 《列寧全集》,第34卷,第392頁。

[28] 《列寧全集》,第43卷,第358頁。

[29] 《列寧全集》,第43卷,第357頁。

[30] 《列寧全集》,第40卷,第330頁。

[31] 《列寧全集》,第40卷,第330頁。

[32] 《列寧全集》,第39卷,第24頁。

[33] 《列寧全集》,第39卷,第29~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