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十三章 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第一節 生平、教育活動與著作

安東·謝苗諾維奇·馬卡連柯(Антон Семёнович Макарeнко,1888—1939),是蘇聯著名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論家、教育實踐家和作家,是一個嶄新的教育思想體係的創建者。他的教育理論著作是他開創的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的概括和升華,他的文學創作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事實,反映了他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理論探索,生動地體現了他的教育理想。

一、生平[1]

1888年3月14日(俄曆3月1日)馬卡連柯出身於烏克蘭哈爾科夫省別洛波裏市的一個鐵路工人的家庭。馬卡連柯的家庭在經濟上是貧窮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的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但從不溺愛。他們善於把愛和嚴格要求適度地結合起來,使全家生活在和睦的氣氛中。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馬卡連柯從兒童時代起就養成了誠實、有責任感和自尊心的品質。

1896年至1901年,馬卡連柯在當地的一所鐵路學校學習。1901年他的全家隨父親所在的工廠遷到克留科夫鎮。1901年至1904年,馬卡連柯在克列緬丘格市的一所四年製學校學習。他以門門功課5分的優異成績從學校畢業,然後進了該校附設的一年製師資訓練班。1905年,17歲的馬卡連柯在克留科夫鐵路小學擔任高年級教師,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

馬卡連柯說:“我本人是工人的兒子,我的學生也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的父母……是機車和車廂庫的工人、司機、助理司機、旋工;其中,間或也有站長。”[2]因此他與工人群眾有著血肉的聯係。當時正值俄國第一次革命進入**,馬卡連柯深受工人階級革命情緒的影響,投身進步工人運動。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尤其喜愛並大量閱讀了高爾基的作品。高爾基成為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導師”和“行為的典範”。他說,高爾基的作品“就像一支火箭突然劃破了我們昏暗的天空,在這以後,天空變得越發黑暗了。但是,我們再也不能忘懷這支火箭,我們痛苦地竭力想搞明白,我們在這瞬間的閃光中看到了什麽……高爾基認真研究了我們人的和公民的生活。尤其是在1905年以後,他的活動、他的著作以及他的令人驚訝的生活,成了我們的思想和修養的源泉”[3]。他把高爾基的人道主義思想作為自己處理教育問題的出發點之一和重要的思想基礎。這一切對馬卡連柯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馬卡連柯的倡導和領導下,組織了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實際上是進行革命活動的組織,他所在的鐵路小學成了工人集會的場所,成了當地革命活動的大本營。馬卡連柯也因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迫離開了這所學校,於1911年去偏僻的多林斯卡亞村的鐵路小學任教。1914年,馬卡連柯進入波爾塔瓦師範專科學校深造,1917年畢業,因其畢業論文《現代教育學的危機》而榮獲金質獎章。波爾塔瓦師範專科學校給他的評語是這樣寫的:“馬卡連柯無論在能力、知識還是在發展和勤勞方麵,都是傑出的學生,尤其對教育學科和人文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閱讀了有關這方麵的大量書籍並提交了許多優秀論文。他將成為所有各門學科,尤其是曆史和俄語學科的十分優秀的教師。”[4]這段經曆使馬卡連柯一方麵積累了教育、教學經驗,比較紮實地掌握了自然科學、哲學、心理學與教育學方麵的知識,另一方麵對他的教育觀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曾說過,波爾塔瓦師範專科學校的校長“培養出了許多布爾什維克……他永遠是一個真正的人,他在我們身上培養人的最好的誌向……我從他那裏吸取了我的教育信念的主要原則:盡可能多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5]。這一切決定了他必然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勝利又為他施展抱負、建立新的教育思想體係提供了思想基礎,創造了條件,為他“展開了空前未有的遠景”[6]。

從師專畢業後,馬卡連柯被任命為克留科夫高級小學校長。他到任後不久便爆發了十月革命,馬卡連柯懷著高爾基的那種“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喜悅心情迎接人類曆史新紀元的來臨。1919年,他調任波爾塔瓦第二市立小學校長。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和國內白匪的叛亂造成戰火連綿不斷,使許多青少年成了孤兒,流落街頭。他們的年齡在8~18歲,大多數人沒有道德觀念,目不識丁,無責任感,以乞討、偷竊、暴力,甚至賣**為生,成為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的嚴重問題。收容、教育這些青少年成了國家的一項特殊的緊迫任務。1920年秋,波爾塔瓦省教育廳委托馬卡連柯在離波爾塔瓦6公裏處開辦一個少年違法者工學團。十月革命前這裏是改造少年違法者的場所,現在成了工學團的團址。馬卡連柯來到這裏時,這裏破爛不堪,全部設備都被破壞了,甚至連果樹都被挖走了,生活和教學用品一無所有。第一批學員都是犯過刑事罪的少年。出於對高爾基的崇敬,馬卡連柯把它改名為高爾基工學團,並與高爾基建立了密切的聯係。他在該工學團工作了8年。1927年,烏克蘭國家政治保安部決定在哈爾科夫郊區組建新的兒童勞動公社——捷爾任斯基公社。馬卡連柯應邀籌辦並兼管該機構。從1928年9月起他完全轉到捷爾任斯基公社,直至1935年。在捷爾任斯基公社成立之初,從高爾基工學團轉去了50名學員。馬卡連柯來公社後又有100名高爾基工學團的學員轉到捷爾任斯基公社。馬卡連柯說:“這樣,事實上捷爾任斯基公社不僅繼續了高爾基工學團的經驗,而且也繼續了一個人的集體的曆史。這對於我和對於我的事業來說,是有很大的意義的。因為這樣一來,就繼續了並累積了高爾基工學團裏所建立起來的那種傳統。”[7]

由於健康原因,1935年7月馬卡連柯離開教育第一線,任烏克蘭內務人民委員部勞動公社管理局副局長。1937年,他遷到莫斯科,專門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文學創作,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並經常去教師和廣大群眾中講演。1939年1月,由於在“發展蘇維埃文學方麵取得的傑出成就”[8],他榮獲勞動紅旗勳章。1939年2月,馬卡連柯向蘇聯作家協會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同年3月被批準加入聯共(布)。長期的過度勞累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939年4月1日因心髒病突發,馬卡連柯在出差旅途中與世長辭,終年51歲。

二、教育活動

馬卡連柯的教育生涯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後兩個16年。從1905年至1920年的16年,他擔任小學教師和小學校長。1920年至1935年的16年,他組建了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從事少年違法者和流浪兒的教育工作。他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對舊的教育思想進行批判,探索共產主義的教育理論,建立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思想體係。這一階段他在事業上達到了光輝的頂峰。這兩個16年構成他教育活動的前兩個階段。第三階段從1935年至1939年,在這4年中他主要從事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

(一)1905年至1920年的教育活動

1905年,馬卡連柯從師資訓練班畢業後就被安排到一所鐵路小學擔任高年級教師。馬卡連柯當時所受到的教育是“最低的師範教育……這種最低的教育就是隻能委托我做初級小學教師,月薪是25盧布”。根據當時的情況,即使從師範學校畢業的青年教師,也隻能教初小。而馬卡連柯一開始就被任命為高級小學教師,足見他的才能早已被人們刮目相看。這是一所工廠辦的學校,學校裏有統一的工人協會。馬卡連柯說:“我作為這個工廠的工人的兒子,成了這個協會的會員。我在這所學校工作了9年,在這所學校裏所取得的經驗,對我是很有意義的。”[9]9年中他“為生活輸送了約五百個學生”[10]。

1917年,馬卡連柯從波爾塔瓦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擔任了克留科夫高級小學校長,開始專心致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道路,實驗以後在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他當時就已認識到沒有鞏固的兒童集體,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蘇維埃教育,也認識到了生產勞動的教育意義。他在學校裏組織了一支管弦樂隊,帶領學生開展校外和課外活動。他還組織學生從事農業勞動,把全校學生分成若幹小組,在花園裏或菜地裏工作。學生在規定時間集合在一起,馬卡連柯親自指揮,學生們舉著旗,打著鼓,列隊走向工作地點。學生開始工作前,馬卡連柯做簡短的講話,然後各個小組進入指定地區工作。不難看出,高爾基工學團的某些組織形式的胚胎,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二)1920年至1935年的教育活動

馬卡連柯說:“在1920年到1935年的16年中我領導著一個集體: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它們是一個集體。”在這16年裏,“我一直與一個集體一起工作。在這個集體裏,人員確實有變動,但是在一代一代之間保持了傳統和繼承性的條件下逐漸變動的”[11]。16年的嘔心瀝血,馬卡連柯在蘇聯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馬卡連柯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開始工作的。當時正值蘇聯國民經濟處於極端困難時期,許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馬卡連柯一方麵要解決學員的吃、住、穿問題,又要同他們身上存在的懶惰、偷盜、破壞紀律等惡習做鬥爭;另一方麵,還要抵製來自某些上級和其他方麵的種種壓力和非難。這既是創業探索時期,又是同舊的教育思想進行尖銳鬥爭的時期。馬卡連柯以自己輝煌的教育實踐表現出了一位進步教育家的膽略和大無畏精神。馬卡連柯從馬列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中汲取營養,獲得智慧;他的始終如一的樂觀主義,堅定了他的獻身精神。他與學員們一起忍饑挨凍,喝一樣的稀粥,穿同樣的破衣爛鞋,有一段時間甚至“沒有領到分文薪資,還要靠養活社員的麵包來養活”他自己[12],表現出了非凡的吃苦耐勞精神。馬卡連柯身體力行地實踐自己關於“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的諾言,全身心地投入集體的建設中。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時,“沒有間斷,沒有假期,沒有病假,沒有休息日地工作著”。馬卡連柯通過組織學員參加維護國家和社會利益的鬥爭,帶領他們建鐵工場、木工場,經營大規模農田建設,辦起牧場和養豬場等,自己動手改善生活和學習條件,從而去“矯正這些違法者的心靈,使他們能被生活所接納,也就是給他們治病,給他們的性格打補丁”。馬卡連柯說:“隨著我的集體的成長和富足,隨著它成長為共產主義青年團的集體,我逐漸對自己的事業、對自己提高了要求,同時事業對我和對我的集體也提高了要求……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沒有違法的兒童,而有的隻是那些與我一樣有充分的權利享受幸福生活的人,有的隻是那些與我一樣有才幹、有能力生活和工作、有能力成為幸福的人和有能力成為創造者的人。”[13]後來,在捷爾任斯基公社甚至辦起了照相機廠,進行達到現代高技術水平的工業生產,公社中還有了完全中學。

馬卡連柯“經曆了近7萬小時緊張的教育工作”[14],把3000多名流浪兒和少年違法者改造、教育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保衛者,其中不乏出色的工程師、教師、醫生、科學家,有的成了英雄和模範,有的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為國捐軀。馬卡連柯為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也贏得了學員們對他的無限愛戴和崇敬。學員們把馬卡連柯看成自己最敬重的師長,最親愛的兄長、父親,最親密的朋友,看成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他們在感情上甚至不能接受馬卡連柯結婚成家這樣一個極普通、極正常的事實。馬卡連柯本人也談到了這一情況。“在高爾基工學團孩子們不允許我結婚。他們隻要一看到我跟某個婦女在一起就會噘起嘴來……因此在40歲以前,我簡直沒有時間去結婚。”[15]

馬卡連柯在高爾基工學團的8年,是他探索和實踐集體主義教育思想的時期。他建立和發展了作為主要的教育組織形式的集體,創造了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培養新人的過程中克服人們意識和行為中的一切舊的殘餘,而他本人也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捷爾任斯基公社是一個已經有了傳統、原則和方法的集體,馬卡連柯在這裏繼續滿懷信心地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體係,把自己的全部才能、精力乃至生命都獻給了這個集體。

(三)1935年至1939年的教育活動

在這段時期,馬卡連柯主要從事教育理論的研究,並經常出席各種報告會、座談會,直接向人民群眾宣傳他的教育思想體係。這時的馬卡連柯已是一位完全成熟了的教育家,為教育科學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一時期馬卡連柯研究的重心轉向共產主義教育的一般理論和實踐問題、蘇聯普通學校的教育問題和家庭教育問題。他始終關心著教育方麵的一些重要的關係問題:教育與政治、學校與社會、教育與教學、教師與學生、教育目的與方法的關係;研究如何把學生培養成有積極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公民,如何進行勞動教育和經濟教育,如何在與資產階級的和宗教的倫理道德的鬥爭中培養學生遵循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和規範,如何培養自覺的紀律等重要問題。他研究的中心依然是教育集體的培養問題。在這一時期他寫下了大量不朽的論文和著作。

三、著作

馬卡連柯教育遺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把教育學上的問題緊密地與馬列主義思想體係,與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與共產黨的政治、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聯係在一起。他的遺產是很豐富的。雖然已經出版的著作達100多種,但馬卡連柯實際創作的作品遠遠不止這些。

馬卡連柯最著名的一部著作是長篇小說《教育詩》。從1925年到1935年,馬卡連柯整整耗費了10年的心血,寫下了這部反映新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偉大作品。這部教育小說以高爾基工學團為原型,描寫了一個教育集體的形成和新的教育理論的產生及其鞏固和發展的曆史,以生動的藝術形象闡明了一個統一的集體和新的教育理論具有的強大的力量和所取得的勝利。馬卡連柯說,這本書“描寫我的生活、我的錯誤和我的小小的鬥爭”[16]。《教育詩》滿含深情地讚美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所開創的事業,滲透了作者對人類的無限熱愛,詮釋了生活的意義,揭示了人類的創造性勞動的潛在力量,藝術地再現了在建設新社會的鬥爭中新人和集體的形成過程,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的力量。可以用“社會—集體—個人”這樣一個公式來表達這部小說的主要思想。

在完成《教育詩》之前,馬卡連柯創作了描寫捷爾任斯基公社的生活和經驗的中篇小說《1930年進行曲》和劇本《好心情》。《塔上旗》是描寫捷爾任斯基公社的生活和工作的另一部小說。如果說《教育詩篇》是描寫集體的產生和發展,描寫對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那麽《塔上旗》則是《教育詩》的繼續,它描寫一個已經鞏固了的並取得了成功的集體的生活和成就。這部著作中提供並解決了許多複雜的教育理論問題。馬卡連柯認為,《塔上旗》“對於我,對於我所持的觀點的演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17]。他還說:“在《教育詩》中我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表現集體中的人,如何反映人與自己的鬥爭以及集體為了自己的價值、自己的風貌而進行的鬥爭,這是一種更緊張的鬥爭。而在《塔上旗》中,我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目的。我想表現我有幸在其中工作的那個出色的集體,反映這個集體的內部運動、它的命運和周圍環境。”[18]他反映了如何在兒童集體的思想鬥爭中,在豐富多彩的愉快的勞動生活中開展複雜的教育工作和性格的磨煉,如何形成社會主義社會的人的個性。在這本書及他以後的著作中進一步發展了他的教育思想體係。

《父母必讀》是馬卡連柯的又一部教育小說,以家庭教育為主題。馬卡連柯寫這部書是因為“最近兩年來……我已經較少地忙於流浪兒童的工作,而較多地忙於‘有家’兒童的工作了。以前在高爾基工學團所收容的是流浪的違法者,而最近兩年就比較多地收容‘有家的’兒童了……我應當多注意家庭,關心家庭。所以,我覺得我有必要為做父母的寫這樣一本書”[19]。《父母必讀》原計劃出四卷:第一卷寫的是關於作為一個集體的家庭的問題;第二卷中談家庭裏的道德和政治教育,並適當涉及學校;第三卷談有關勞動教育和職業選擇問題;第四卷談如何教育一個人,才能使他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遺憾的是馬卡連柯逝世前隻寫完並出版了第一卷。《父母必讀》繼承和發展了裴斯泰洛齊、盧梭等教育家的教育小說的傳統,把科學教育理論的宣傳與哲學的概括及道德倫理問題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

1934年,馬卡連柯被接納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他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要為加強文學在新社會的建設和共產主義教育中的作用而奮鬥,認為蘇維埃兒童文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完整的共產主義的個性”,他在這一時期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著作。《教育過程的組織方法》是他的第一部長篇教育科學著作,是對自己教育經驗的總結。他在這部著作中強調了教育過程的組織必須與國家的建設、社會生活密切聯係起來,教育過程的開展要通過學生的自治機構和集體。馬卡連柯把教育集體看成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基本手段,論述這一問題的著作有:《蘇維埃學校裏的教育問題》《學校裏學生的性格教育》《我的教育經驗中的若幹結論》《共產主義的教育和行為》《我的教育觀點》等。馬卡連柯關於共產主義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問題的觀點,在他的係列講座《普通學校的蘇維埃教育問題》中,得到了比較全麵的闡述。在這部著作中馬卡連柯還揭示了蘇維埃學校的教育目的,把教育目的與年青一代的發展前景聯係在一起。論述這一問題的專著還有《教育的目的》等。

馬卡連柯講話的速記稿,為我們認識這位傑出的教育家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馬卡連柯的發言的特點是尖銳的批判性、辯論性和戰鬥性。

在劇本《真正的性格》和《出差》中,揭示了蘇聯青年的道德麵貌,以及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新老兩代之間的嶄新的相互關係。劇本《榮譽》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誰和人民在一起,誰熱愛人民,誰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奮鬥,榮譽就永遠屬於他”,揭示了“榮譽”這個概念的道德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