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德謨克裏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哲學—倫理學說
德謨克裏特(Dēmocritos,約前460—約前370),古希臘哲學家。他生於阿布德拉,家境優裕,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時期曾廣泛遊曆,因而具有廣博的學識,熟知早期希臘哲學各個流派的學說。德謨克裏特一生寫了很多著作,1世紀的著名學者德拉西盧(Thrasuios)將他的著作分為倫理學、物理學、數學、文學和技藝等類。據說,德謨克裏特的著作共有70部(篇),涉及當時幾乎所有的知識領域。遺憾的是,他的著作基本上沒有保存下來,現在我們看到的隻是一些有關倫理道德的斷簡殘篇。所幸後世學者非常重視德謨克裏特,對他的生平和學說做了一些記述和摘錄,我們得以從這些斷簡殘篇及記述和摘錄中,把握德謨克裏特龐大哲學體係的基本輪廓,並發掘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
公元前6—前5世紀是自然哲學興盛的時期,哲學的中心問題是探索世界的本原。德謨克裏特繼承伊奧尼亞特別是留基伯的唯物主義傳統,對各派學說加以改造吸收,從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萬物的本原,完善了原子論的唯物主義哲學體係,達到了自然哲學的頂峰。
德謨克裏特認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虛空,其餘一切都隻是意見。”[1]所謂意見,是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原子和虛空才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希臘語指“不可分割的東西”。確切地說,德謨克裏特所說的原子是指一種最微小、不可再分割的物質微粒:內部堅實、充滿,沒有空隙;在數量上無限,但是同質的,隻在形狀和大小上不同;作為整體處於永恒的運動之中。原子借以運動的空間即虛空,空無一物,不充實,卻是一種現實的客觀實在,是一種絕對意義上的“存在”。無數的自由原子在虛空中運動,碰撞結合,生成宇宙萬物,萬物消亡又回歸於自由原子。如此循環往複,生滅不息,唯有虛空和運動的原子是永恒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原子和虛空是世界的本原。
德謨克裏特將原子論的思想貫穿到認識論中,將人的身體和靈魂統一起來,提出了著名的影像說。他認為,人的身體和靈魂在本質上都是原子的結合物,隻不過靈魂是由一種更光滑的、圓的原子構成的。遍布全身的靈魂原子能夠感知外界事物,靈魂的特殊部分——“心靈”,則能夠產生思想。德謨克裏特認為,感覺和思想都源於感官同外界對象接觸所得到的印象,也即“影像”。他說:“感覺和思想都是由透入我們之中的影像產生的。因為若不是有影像來接觸,就沒有人能有感覺或思想。”[2]德謨克裏特明確肯定認識起源於感覺,而感覺是感官同客體接觸留下的影像,這是一種樸素的反映論。此外,他還進一步論述了感覺和理智的關係。他認為,感覺的認識隻停留於事物的現象;理智的認識則能認識事物內部的本質。因此,理智優於感覺,但理智又離不開感覺,必須以感覺為基礎。
在影像說的基礎上,德謨克裏特還提出了無神論。他否定神的存在,認為所謂神不過是原子射流所形成的特殊影像,而神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盡管他的解釋並不十分科學,但他否定神,在當時仍不失為一位偉大的無神論者。
在德謨克裏特生活的時代,蘇格拉底孜孜不倦地從事著政治和倫理的研究;智者四處講學,相當活躍;哲學家關心的主要問題已開始從自然界轉向人類社會和倫理道德方麵。作為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裏特同樣感受到這種時代精神的變遷,從而關注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問題,將哲學的視野從天上轉向人間。
德謨克裏特經曆了希臘民主製最繁榮的伯裏克利時代,但隨之而來的是長達二十幾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希臘民主製由盛而衰。德謨克裏特出身於富裕之家,代表工商業奴隸主尤其是中等奴隸主的利益。在奴隸主內部貴族派和民主派的鬥爭中,他堅決擁護奴隸主民主製。在他看來:“在一種民主製度中受貧窮,也比在專製統治下享受所謂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樣。”[3]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了民主製麵臨的危機,認識到貧富分化是整個社會動**衰敗的原因。但他無力改變現狀,隻能提出一種中庸的思想,主張法治和限製貧富分化,以調和社會矛盾,達到維護希臘民主製的目的。德謨克裏特是個奴隸主,在對待奴隸的問題上與亞裏士多德相似。亞裏士多德說:奴隸“是有生命的工具”;德謨克裏特說:“應當像使用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地使用奴隸。”[4]
德謨克裏特的倫理學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處的社會曆史條件和民主政治觀的影響;同時,也與其原子論哲學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內在聯係。在德謨克裏特看來,世界的本質是原子和虛空。“人是一個小世界”[5]——人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人的生命的產生或結束取決於肉體原子和靈魂原子的結合或分離;而整個人類社會是虛空,即每個人借以運動、求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正如世間萬物都要遵循必然性一樣,人也要遵循一種必然性。德謨克裏特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而真正的快樂是靈魂的快樂,“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著,不為任何恐懼、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擾”[6]。但德謨克裏特並不排斥感官的快樂,認為感官的快樂是應該滿足的。他說:“一生沒有宴飲,就像一條長路沒有旅店一樣。”[7]德謨克裏特還指出,人要做的不是消滅欲望,而是發揮理智的作用節製欲望,使其適度。至於如何達到真正的快樂,獲得靈魂的幸福,德謨克裏特提出了一些建議,總的說來是教導人們追求智慧、公正、勇敢和節製等美德,做一個有道德的好公民。這些貫穿到對教育的思考中,成為他論述教育問題的理論基礎。
古希臘的教育思想,是在一些哲學家和思想家論述哲學及社會問題中,談論到有關教育方麵的問題時產生的。德謨克裏特作為傑出的自然哲學家,在探索自然哲學問題的同時,順應智者、蘇格拉底等開啟的社會人事哲學之風,從維護奴隸主民主製的立場出發,研究社會的政治和倫理問題,也涉及人的教育問題。德謨克裏特的教育思想摻雜在他的倫理學說中。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們無法看到他的完整著作,留存下來的隻有一些主要論述道德問題的殘篇。而關於倫理學殘篇的真偽,中外哲學家尚有很大的不同見解。從這樣一個體係不太完整的倫理學說中去發掘更為零散的教育思想,是有一定困難的。我們隻能以現有材料為據,闡述他關於教育問題的見解。
二、論教育與天賦
德謨克裏特認為,人的天賦有好有壞,好的天賦使人向善,壞的天賦則使人向惡。他說:“隻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並熱心追求美的事物。”[8]“賦有一個壞天性的人,是不由自主地常常被迫去做壞事的。”[9]如果任天賦自然發展,那麽,世間必定善行更少、惡行更多。因為在德謨克裏特看來,“教訓隻有吃盡千辛萬苦才能發展好的稟賦;反之,壞的稟賦則用不著絲毫努力就自己發展出來了”[10]。
那麽,如何發展好的稟賦、抑製壞的稟賦,使人從善棄惡呢?德謨克裏特認為,主要的途徑是教育。因為知識和道德間存在著密切的聯係,美德源於智慧、知識,罪惡則往往出於無知。他說:“從智慧中引申出這三種德行: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說話、很好地行動。”[11]“對善的無知,是犯錯誤的原因。”[12]由此,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必要的知識,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道德品性,使惡的去惡從善,使善的臻於至善。德謨克裏特將知識與美德有機統一,這與蘇格拉底宣稱“美德即知識”是相似的。盡管二人在哲學觀上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在人性問題上也存在著分歧,但無論是代表唯物主義、主張人性無善無惡的德謨克裏特,還是代表唯心主義、主張人性善的蘇格拉底,在解決人的道德形成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抓住知識這一法寶,都承認德行可教。隻不過德謨克裏特更徹底,注重後天德行的塑造,而蘇格拉底堅持喚醒先天具有的美德,帶有濃厚的天賦道德觀念色彩。德謨克裏特比較正確地闡述了天然稟賦和後天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他認為,人是由天然的稟賦和後天的教育塑造而成的。“在青年中有聰明才智的人,而在老年中也有愚蠢的人;因為其實並不是時間,而是適當的教育和天然的稟賦教會人思想。”[13]在天賦和教育中,德謨克裏特更強**育,因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創造第二本性。他說:“本性和教育有某些方麵相似,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它可以創造一種第二本性。”[14]德謨克裏特充分肯定教育的作用,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和訓練獲得德行,成為城邦的公民,參與城邦統治,這與智者,尤其是他的同鄉普羅塔哥拉的思想是一致的,在當時體現了一種教育觀上的進步傾向。
德謨克裏特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告誡那些為人父母者:“可以給子女受教育而不太減少自己的財產,這樣就在他們的財產和人身周圍豎起一道防衛的圍牆。”[15]同時,他認識到發展好的稟賦要吃盡千辛萬苦,而發展壞的稟賦可謂輕而易舉,從而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艱辛。他說:“兒童教育是一件充滿不確定的事。如果教育成功了,這隻有經過很大的努力和操心才能達到;而如果不成功,則此中所受到的煩惱是無與倫比的。”[16]德謨克裏特倫理思想的中心是追求怡悅,特別是心靈上的寧靜、和諧。為此,他甚至主張人不生兒育女,以避免一些可能的、無與倫比的煩惱。在這一點上,德謨克裏特明顯帶有古希臘先哲泰勒斯的思想印跡。傳說,泰勒斯為了避免由於妻室子女的不幸而引起痛苦,主張不娶妻生子。西方學者關於泰勒斯是否結過婚有不同說法。有的說他未結過婚,終生獨居;有的說他與一個女人同居,但未結婚。當然,德謨克裏特不主張生兒育女還有另一重原因,即“當你自己去生育時,你就冒許多危險,因為你必得生下什麽就要什麽”[17],而生下的很可能就不是自己所希望的那樣的孩子,加之教育艱辛,所受的煩惱和痛苦將是難以言喻的。在他看來,凡是想要孩子的人,最好去他的朋友的孩子中挑選一個如自己所願的孩子。德謨克裏特幻想在生育上加進自由選擇的因素,這帶有一種原始的、模糊的優生傾向,但他的想法無疑過於天真,充滿理想主義色彩。
德謨克裏特不主張生兒育女,既反映了他的教育觀的矛盾,也反映了他的倫理學說的矛盾。他認為教育能夠創造人的第二本性,但又認為教育的結果難以把握,主張不生兒育女,試圖逃避教育。他教導人們要公正,盡自己的義務,維護國家的利益,但又認為生兒育女可能帶來煩惱,主張不生兒育女,盡管他也提出了一種天真的補救方法,但在一定程度上說,他仍然否認了個人對家庭的義務,從而也否定了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義務。
三、論心智教育
德謨克裏特重視智慧,認為智慧高於肉體。他說:“人們比留意身體更多地留意他們的靈魂,是適宜的,因為完善的靈魂可以改善壞的身體,至於身強力壯而不伴隨著理性,則絲毫不能改善靈魂。”[18]當時,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對公民的自身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智者順應這一要求,革新教育,教授語法、修辭、辯論術等,注意心智訓練。德謨克裏特推崇心智,正是順應當時新教育中強調心智教育因素的潮流。
德謨克裏特認為,善惡與智慧、知識有關。這說明,他已認識到智慧、知識與道德有聯係。為了增長知識,陶冶德行,他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原則。
(一)勤奮
德謨克裏特認為,人是在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教育共同作用下發展的。勤奮可以使人獲得更多的知識,擁有更高的才智。一個人即使不聰明,但如果勤奮勞動,仍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正如他所說:“很多博學的人是並不聰明的。”[19]“大部分天性不能幹的人由於練習而變得能幹。”[20]反之,一個人如果不勤奮勞動,即使天資聰穎,也很可能一無所成。他說:“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麽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21]德謨克裏特並不否認天賦,但他強調後天的主觀努力,在那樣一個宣揚神力和天賦道德的時代,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多思
德謨克裏特把人的認識分成兩種:感覺的認識和理智的認識。他認為,感覺的認識是“曖昧認識”;理智的認識是“真理認識”,能夠到達事物內部的本原——原子和虛空。因此,認識客觀世界,要以感覺為基礎,但僅僅依靠感官接觸獲得感覺是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理智的作用,多動腦筋多思考。他說:“任何藝術,任何科學知識,都不能不經研究而獲得”;“應該盡力於思考得很多而不是知道得很多”[22]。德謨克裏特強調思考和研究精神,不僅有利於獲得真理,而且還可能與政治時弊有關。當時,民主製日漸衰敗,流於形式,成為煽動家和蠱惑者弄權的工具。德謨克裏特教人處事深思熟慮,獨立自主,不輕易受他人蠱惑、煽動,對當時的政治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適應自然
德謨克裏特借助於唯物主義原子論和影像說批判了神的存在。在他看來,人不是神創造的,而是原子構成的,是自然的產物,要遵循自然的必然性。他認為,很多時候人都是在步隨自然的後塵。他說:“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模仿禽獸,做禽獸的小學生的。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我們)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我們)學會了唱歌。”[23]從自然界推及人,德謨克裏特認為人要遵循自然本性,擔負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說:“凡想安寧地生活的人,就不應該擔負很多的事,無論是私事還是公事;也不應該擔負超乎他的能力和本性的事。”[24]在學習上,他告誡人們:“不要企圖無所不知,否則你將一無所知。”[25]應該說,適應自然的教育思想在德謨克裏特那裏還是很朦朧的,而且這種思想牽強附會地將人類活動和自然現象類比,本身也有不妥之處。盡管如此,德謨克裏特的上述思想還是可貴的。
四、論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
在奴隸主民主製日益衰敗、社會道德日益墮落的時代,德謨克裏特承認知識和美德可以傳授,充分肯定教育的作用,使人通過教育獲得主要的知識,以此造就新一代具有智慧、公正、勇敢和節製等美德的公民,來挽救社會的政治和道德危機。因此,道德教育自然而然地成為德謨克裏特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德謨克裏特遺留下來的樸素的道德格言中,他從現實生活和奴隸主民主派的立場出發,對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都做了較多的論述。盡管這些論述大都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但其中不乏一些充滿睿智的見解。
(一)古希臘傳統的四大美德
智慧、公正、勇敢和節製是古希臘傳統的四大美德,德謨克裏特繼承荷馬時代的遺風,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1.智慧
在荷馬時代,人們就非常推崇智慧。《伊利亞特》(The Iliad)中,奧德修(Odyssey)聰明過人,足智多謀,想出著名的木馬計,一舉攻破圍困十年之久的特洛伊城,成為希臘人崇拜的英雄。智慧作為希臘傳統道德中的最高德目,也一直為哲學家們所關注。愛非斯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智慧隻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於駕馭一切的邏各斯。”[26]他所說的邏各斯意為“尺度”“規律”“理性”等。這句話的意思即:智慧是認識萬物的“尺度”(“規律”)。德謨克裏特繼承了這一思想,他認為,萬物都要遵循必然性(因果關係)——世界本原(原子)產生萬物的必然性。而且,智慧對於塑造人的其他美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正確的思想和言行都源於智慧,而錯誤和罪惡往往源於愚昧無知,擁有智慧,才能使人的思想和言行都符合善,使人幸福。所以,他說:“堅定不移的智慧是最寶貴的東西,勝過其餘的一切。”[27]
2.公正
在古希臘,公正這種美德一開始就同人們對利益的思考聯係在一起。荷馬時代就提倡堅持正義,為城邦利益做出犧牲的精神,批評那種把個人利益放到城邦利益之上的自私行為。之後,著名的民主改革家梭倫、伯裏克利等從民主政治的需要出發,承襲了這一精神,強調個人履行對城邦的義務,個人利益服從城邦利益。德謨克裏特也是如此。他把公正和義務聯係起來,認為“正義要盡自己的義務;反之,不義則要人不盡自己的義務而背棄自己的義務”[28]。所謂盡義務,就是為奴隸製城邦盡義務,以城邦利益為重。在他看來,個人利益包含在城邦利益之中,二者是統一的。他說:“國家利益應該放在超乎一切的地位上,以使國家能治理得很好。不應該讓爭吵過度,以致失去公道,也不應該讓暴力損害公共的善。因為一個治理得很好的國家是可靠的庇護所,其中有著一切。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而如果它被毀壞,就一切都被毀壞了。”[29]在主張國家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這一點上,德謨克裏特與宣揚個人主義的智者派是對立的,而與強調道德普遍性的蘇格拉底是一致的。這一思想也在後來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那裏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3.勇敢
古希臘是一個驍勇善戰、尚武的民族,因而勇敢不僅是荷馬時代的英雄們為人景仰之處,也是希臘社會公民必備的美德。伯裏克利認為,勇敢主要是在對敵鬥爭、保衛祖國的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甘冒風險、知難而進、不怕犧牲的精神。伯裏克利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荷馬時代以來人們對於勇敢的價值取向。德謨克裏特從現實生活出發,對勇敢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發展。他認為,勇敢不隻表現為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奮勇殺敵,還表現為克服自己不正當的欲望、缺點和錯誤。有些人雖然是戰場上的英雄,但經受不住**,淪為欲望的奴隸,這樣的人是不配稱真正的勇敢的。他說:“我們應該不僅把那對敵人取得勝利的人看作勇敢的人,而且應把那對自己的欲望取得勝利的人看作勇敢的人。有些人能治理城邦,卻是女人的奴隸。”[30]對於那些“淪為女人的奴隸”的人,德謨克裏特無疑是極為鄙視的,因為他們會將自己,甚至城邦引向歧途。由此可以看出,德謨克裏特對勇敢這一美德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出於改進時政的需要。
4.節製
據說,希臘七賢之一的克萊俄布盧曾明確提出節製的道德要求,認為節製是最好的。畢達哥拉斯也主張節製,反對過分的行為和欲望,教導人們過一種清潔、簡單的生活,但其最終目的是淨化靈魂,使其不受下界汙染,以求好的輪回。這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謨克裏特強調精神的快樂,但不反對物質的享受,隻是強調要節製自己的欲望,使其適度。他說:“人們通過享樂上的有節製和生活的寧靜淡泊,才得到愉快。”[31]為了更好地做到節製,他強調人要知足。他說:“不應該追求這一切,而應該滿足於自己所有的,並且把自己的生活和那些不幸的人去比一比。想想他們的痛苦,你就會因自己有比他們較好的命運而慶幸了。如果接受了這一原則,你就能生活得更愉快,並且驅除了生活中不少的惡:嫉妒、仇恨和怨毒。”[32]
(二)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主張
德謨克裏特還談到了誠實、同情和友誼等美德,在這裏不再一一論述。下麵,我們主要探討德謨克裏特在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方麵的主張。
1.知行合一
從一定程度上說,德謨克裏特和蘇格拉底一樣,也是主張“知識即道德”的。在他們看來,人要依照道德行事,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明辨是非,知道哪些行為是善的,哪些行為是惡的。但德謨克裏特並沒有像蘇格拉底那樣,將知識和道德完全等同起來,而是進一步提出:依照道德行事,還要落實到行動上,身體力行。在他看來,一個人知道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並不一定就會從善棄惡;相反,有很多人,雖然說著最漂亮的話,但做著最可恥的事。因此,他說:“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33]隻有將道德認識付諸實際行動,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切都靠一張嘴來做而絲毫不實幹的人,是虛偽和假仁假義的”[34]。在行的問題上,德謨克裏特還論述了行為的動機和結果的關係。他認為,人的行為的動機和結果是統一的,好的行為必須有好的動機,壞的動機則會導向壞的行為。因此,他不僅關注行為的結果,而且更強調行為的動機。他說:“認識好人和壞人,不僅是從他的行為看,而且要從他們的意願看。”[35]“可惡的不是做不義事情的人,而是那有意地做不義的事情的人。”[36]“不做不義的事還不是善良的標誌,應該甚至連不義的意向都沒有。”[37]德謨克裏特將知和行統一起來,將行為的動機和結果統一起來,比較科學地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對於道德教育過程具有指導意義。
2.鼓勵和說服
古代希臘,尤其是梭倫改革以來,社會的道德要求常常是用格言、忠告和法規的形式提出並確定下來,作為法律頒行,使這些要求成為人們行為的規範。德謨克裏特非常重視法律的作用,在他看來,“法律意在使人們生活得更好”[38]。同時,他和梭倫一樣,也認識到了法律作用的局限性。因此,他接著說道:“這隻有人們自己有成為幸福的人的願望才能達到,因為對那些遵從法律的人,法律顯然是適合於他本性的美德的。”[39]然而,對那些沒有認識到法律的必要性,不遵從法律的人來說,法律還隻是外在的強製和暴力,沒有成為他們內心自覺自願的要求。所以,德謨克裏特提出鼓勵和說服的道德教育方法。他認為,法律和約束能使人知道不該做不義的事,在表麵上禁止人做不義的事,而鼓勵和說服不僅使人知道不該做不義的事,還使人懂得為什麽不能做不義的事,從而在內心裏除去為惡的念頭,滋生行善的願望,自覺主動地去做符合正義的事情。正如他所說:“用鼓勵和說服的言語來造就一個人的道德,顯然是比用法律和約束更能成功。因為很可能那種因法律禁止而不行不義之事的人,在私下無人時就犯罪了;至於由說服而被引上盡義務的道路的人,似乎不論私下還是公開都不會做什麽壞事。所以照著良心行事並且能知其所以然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堅定而且正直的人。”[40]
3.自律
早在畢達哥拉斯那裏,就強調了人要有自尊心,每天都應該反思自己的言行,從而做到無論是別人在跟前還是自己獨處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但他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清潔靈魂,使靈魂離開肉體時獲得永生。德謨克裏特摒棄了他的宗教神秘主義思想,繼承並發展了他的學說。德謨克裏特提出“良心”這個概念,他認為,人和一切生物及偶像的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人有良心。他說:“那些偶像穿戴和裝飾得看起來很華麗,但是,可惜!它們是沒有心的。”[41]德謨克裏特所說的良心包含了同情心和羞恥心等。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甚至城邦之間、同盟之間,應該相互關心、同情。在談到人的道德修養時,他強調人要自尊、知恥。他說:“保持尊嚴地忍受貧窮,是賢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42]“做了一件可恥的事的人,應該首先對自己覺得慚愧。”[43]在他看來,一個人難免犯錯誤,犯了錯誤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尊,進行自我反省,在內心對錯誤的行為感到羞愧。他說:“對可恥的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44]他強調要嚴於律己,善於自處,要學得在自己麵前比在別人麵前更知恥,即使在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和做壞事。他說:“不應該在別人麵前比在自己麵前更知羞恥,而應該在一個人也看不見時和在大家都看見時一樣不做壞事。毋寧在自己麵前應該更知羞恥,並且把下列箴言銘刻在自己心上:絲毫不做不適當的事。”[45]
此外,德謨克裏特還十分關注政治教育。盡管德謨克裏特不是政治活動家,但他關心社會政治,關心整個國家的命運。普魯塔克在《反科羅特》中記載說:“德謨克裏特勸人受政治科學方麵的教育,這科學是極重要的,並勸人從事那種人能借以實現最偉大最美的事物的工作。”[46]聯係德謨克裏特所處的曆史時代以及他所持的政治立場,不難看出,他所說的“最偉大最美的事物”是指奴隸主民主製的再度繁榮。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民主製日益衰落。陳村富先生在《希臘哲學史(第2卷)》中對希臘民主製衰落的表現做了精辟的概述:“一方麵是民主派的首領墮化為demurgogue(煽動家、蠱惑者)。他們討好群眾,愚弄群眾,將公民大會變成他們爭權奪利、打擊異己的工具。另一方麵是作為民主製力量基礎的公民群眾日益失去生活自主,成為靠城邦養活的‘糊塗而又任性的老頭子’(阿裏斯托芬語)。他們失去了伯裏克利時代的政治熱情,或者不參與政治活動,或者將參加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僅僅作為取得津貼、維持生活的手段,因而往往受人操縱、支配,成為蠱惑家進行政治角逐的工具。”[47]在這種情況下,德謨克裏特強調公民的政治教育,客觀上企圖一方麵,提高統治者的素質,使國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麵,喚起公民的政治熱情,提高其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發揚獨立自主的精神,以挽救當時的政治危機。這具有一定的遠見,然而,這種試圖通過教育來拯救政治和社會的理論隻能是一種善良的願望而已。
德謨克裏特一生沒有四處講學,也沒有創辦學園,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摻雜在他的政治倫理學說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謨克裏特的教育思想是出於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哲學家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闡發的。盡管他的教育思想比較零散、不成體係,而且還很樸素,帶有一些經驗的色彩,但不可否認,他仍然給後人留下了一些深刻、獨特的見解。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們無法讀到他的完整的原著,隻能從他留下來的隻言片語和別人的記述摘錄中,發掘、揣摩他的思想,因而無法還其原貌,還可能存在一些曲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